“道”初探(續2)

從古至今,對於宇宙的起源和規律進行探索著層出不窮。比較知名的理論有宇宙大爆炸理論,上帝造物論等。我個人覺得對於宇宙起源或者探索宇宙的終極規律,不得不提及老子和釋迦牟尼。老子是《道德經》的作者,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據考證,二人幾乎出自同一個時代。

老子的《道德經》有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運行,不必去幹預自然的運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須去做“作為自然與社會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邏輯該做的事(無不為)。這裡面老子說出了道的本意:沒有經過任何刻意修飾加工的最原始的那個東西就是道。宇宙有宇宙的道,人有人得道,這個道的原理是相同的。一個人如果刻意地修飾、加工自己以後,就不是原來的那個自我(道)了。培真先生著《超凡入聖-中國道家大智慧》一書中就如何找到人原來的那個自我(道)有專門的論述及修行的方法。大家可能有疑問,那既然是人原來的自我還用有什麼方法修行嗎?加入了方法,不就是刻意修飾了嗎?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為什麼我們要用方法去修行?我打個比方,我們要從北京出發去目的地紐約,乘坐飛機到達紐約,咱們以到達紐約為目的地,飛機只不過是咱們使用的一個工具,而不是目的,到達紐約後,咱們就離開飛機了。為了找到原來的那個自我(道)要通過方法,原來的那個自我(道)真的不好找嗎?對,不好找。因為原來的自我是沒有經過任何加工和修飾的,而現在我們生活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原來的那個自我已經被熏習得汙穢不堪,如果不用一定的方法,很難找到。因為咱們從出生到現在,也沒有做到無為,也沒有做到像《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惔虛無。所以原來的那個自我(道)是很難找到並讓其顯現的。但是方法終究是有的。老子已經告訴咱們了無為。可以以之互相印證的是《黃帝內經》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咱們再看釋迦牟尼對於道的認識,當然釋迦牟尼把“道”稱之為“佛”、“自性”等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云:“是諸法空相,不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金剛經》有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以相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大家沒有覺得老子和釋迦牟尼對於“道”的描述幾乎是一直的嗎?那如何才能找到原來的那個自我呢?老子云:“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河上公《河上公章句》:虛其心(即:除嗜慾,去亂煩),實其腹(即:懷道抱一守,五神也),弱其志(即:和柔謙讓,不處權也),強其骨(即:愛精重施,髓滿骨堅)。按照釋迦牟尼求道的標準,“五戒”是最基礎的,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並且去除貪嗔痴。次第修行,堅持不懈,這樣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自性”會越來越近。

本人認識極其膚淺,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