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脫口秀大會2》第四期鄭鈞、于謙因觀點不同產生的爭議?你支持誰?

侃聊天下


脫口秀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自由的喜劇表演形式,對於一個節目,導師或者觀眾表達自己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是一件非常正常不過的事情!《脫口秀大會2》第四期中,鄭鈞和于謙對選手呼蘭的表演產生意見分歧,兩人因對脫口秀的“信息量”觀點不同而引發爭議,扒姐看來非常符合兩人的身份,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所以不存在支持誰、反對誰!

站在鄭鈞的立場上來看,他是一名有追求的創作型搖滾歌手,表達了自己希望脫口秀“信息量”應該更大的觀點。這跟他對藝術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創作理念是息息相關的!可能觀眾對他這個“外行”點評“內行”的做法有些不理解,但是藝術畢竟是相通的。更何況歌手和脫口秀演員一樣——都是語言工作者!


而站在於謙的立場上就不同了,于謙是一名專業的相聲演員。多年的舞臺表演經驗和高深的藝術造詣,讓他對脫口秀這種喜劇表演形式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認為脫口秀的“信息量”要小,這其實是根據他自己多年舞臺經驗總結出來的:喜劇在繼承中發展,需要創新,但是更需要穩!相聲如是,脫口秀也是如此!


這樣看來,兩人對脫口秀的理解不同、觀點不同,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憑著自己的舞臺表演經驗,以及藝術上的理解和追求,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們其實代表著兩個陣營的觀眾:一個是希望脫口秀的“信息量”更大,內容更豐富;一個是希望脫口秀的“信息量”要小,內容更精彩!這兩種觀點看似矛盾,其實並不違和:藝術上的大小,怎麼能三言兩語分得清楚呢?


一個是觀眾喜愛的歌手,一個是觀眾敬佩的相聲演員。

至於支持誰?

還是支持節目本身吧。

我是圈外扒姐,喜歡我,請關注我!

圈外扒姐


看了節目,先說於大爺和鄭鈞,兩人的對話算不上battle,還是很和氣的,也就是在正常討論範疇。

鄭鈞心直口快不怕得罪人的性格路人皆知,於大爺人品脾氣都有口碑,兩人吵不起來,就算真的打個嘴仗,無論是不是於大爺專業領域,一般人也不是對手。但說實話,這樣的觀點碰撞還是多一些好。

拋開呼蘭的段子不說,鄭鈞的觀點沒什麼大問題。脫口秀的節奏是比相聲快的,當然不是呼蘭這種機關槍一樣的一梭子到底。

脫口秀的觀眾以年輕人為主,講求節奏快,包袱多。這是年輕人的思維方式,也是當今生活方式的反映,其實相聲也在往這個趨勢發展,以前相聲那種一個包袱要鋪墊一分鐘的套路大家會覺得聽著太累。每天手機裡看的段子太多,觀眾的笑點是越來越高的,基本上十秒鐘沒get到笑點就沒興趣了。

鄭鈞最後也說了是開玩笑,把氣氛緩和了。于謙也說節目不錯,只是技巧上不夠成熟,節奏過於快樂,自己消化不了。我覺得如果讓于謙說選手的那段,肯定效果更好。

其實我個人覺得脫口秀大會辦的挺好,起碼裡面的很多選手說的段子不比當前一些成名的差。比如王自健,我就沒覺得他的段子搞笑。還有黃西,節奏慢的代表,在國外挺火,但是總覺得在國內說的段子不夠接地氣,太平淡不痛不癢的,不過比王自健好。

德雲社把相聲做的風生水起,讓大家業餘生活多點樂趣挺好的。當然也希望脫口秀髮展起來,每一門藝術都需要得到大眾的關注和探討才會更有活力,多多鼓勵這些非專業人士做脫口秀,來源於自己真實生活感悟的作品才會讓人產生共鳴。





D哥紀事


這不是爭議,只是于謙和鄭鈞在表達自己的喜好和觀點而已。

于謙認為呼蘭段子節奏太快,信息量太大,容易影響聽眾接收和理解。

鄭鈞認為呼蘭的段子節奏剛剛好,信息量也適中,他很喜歡,而且他認為相聲最大的毛病就是信息量少。

其實他們兩的觀點碰撞,在整個語言類表演中,是一個非常好的討論話題。相聲作為傳統藝術,講究三翻四抖,需要對一個故事平推穩進,還要留給觀眾思考和發笑,甚至鼓掌的時間。而脫口秀則是通過密集的包袱轟炸,幾乎三句話就會有一個包袱拋出來,觀眾稍微笑一下,演員立刻就進行下一個包袱的陳述,這種快節奏和大信息量的表演,對於年輕人來說更有吸引力,而且容易在短時間裡獲得快感。

相聲跟脫口秀對於觀眾情緒的調動也是不一樣的,相聲對於觀眾情緒的調動,是一個緩慢而且提升的過程,剛開始墊一會兒話,讓觀眾從上一場演出中走出來,然後慢慢甩幾個小包袱,讓觀眾入戲,最後再劇情推進,是一個非常平緩而且有提升的過程。而脫口秀對觀眾情緒要求一步到位,上來就先丟幾個猛料,讓觀眾進入高能狀態,然後中間稍微落一下,之後又是各種高能段子,觀眾能夠在一個很短的週期裡面得到非常強烈的心理體驗,並且很快就會忘掉大部分信息。

所以說鄭鈞這話沒什麼問題,畢竟只是一個觀點,而且於謙作為專業人士,也沒必要就相聲的本質問題,跟鄭鈞在這裡大費周章的進行展開討論。郭德綱也一直強調接受批評,但如果是建議我們做這種那種改正的,請原諒不接受,因為外行人指導內行人在任何行業都是大忌,如果寄望於外行人來促進相聲的進步,那是沒有自信,而且自我毀滅的做法。就像所有相聲從業者都不會認同李宏燁一樣,鄭鈞的觀點也不會是對相聲的定性,只是他個人的喜好觀點罷了。


鹹魚茶館


看受眾!觀眾的接受程度與平均知識層次,決定了信息量的大小。

相聲,郭德綱于謙兩位先生的相聲,觀眾往往老中青幾代人,尤其是過去的傳統相聲觀眾文盲居多,如此的觀眾群體,信息量太大了的確不合適,難於理解作品笑點在哪裡,怎麼能有好的現場效果?

現代觀眾群體普遍知識層次提高很多了,這也要求喜劇作品可以適度增加信息量。再加上網絡發達,信息量傳播程度是過去的無數倍。所以只要觀眾基本能做到秒懂,就可以達到喜劇效果。

反倒是很多傳統文化內容,比如京劇評劇梆子曲藝,以及貨賣叫聲、傳統小吃、市井俚語等等曾經的最大眾信息,今天人極難聽到看到,相聲表演中一旦有這些元素,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不太容易理解了。象《白事會》和《誇住宅》這類灌口段子,大多數觀眾已經不太明白說的是什麼東西了,反正是聽個熱鬧而已,基本不知道演員說的對不對。

從原則來說,信息量過大的確影響喜劇效果,但信息內容和接受程度,決定了信息量是不是已經過大。


何處是家鄉


這件事情實在是沒有辦法進行一個詳細的解說,個人認為脫口秀的節奏儘量還是快一些更有吸引力,它與相聲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層面。


存在分歧是好事

脫口秀大會存在分歧就必然意味著並沒有表面上大家想象的那樣一團和氣,而一個有分歧的節目往往是比較精彩,或者說導演組比較用心的一檔節目,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之前曾經看過一檔喜劇節目三個評委,往那一坐笑呵呵的,甭管舞臺上表現的怎麼樣,三個評委都是統一給過,或者說其他的某兩位評委給過,剩下的一位評委一臉懵逼的看著剩下的兩個人。

那樣的節目是非常無趣的,因為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團和氣,觀眾朋友們聽不到任何東西,而且那樣的節目沒有絲毫的樂點或者說搞笑的點,讓人看了頗為尷尬。

這段節目之前也看過,于謙認為脫口秀應該簡單一些,最起碼應該表現出一個比較慢的節奏,因為節奏太快的話,觀眾容易跟不上,跟不上就會走神。

而與此同時,于謙的對立面則認為中國秀與相聲不同,需要更大的信息量,在更大信息量的同時,運用一些笑料讓觀眾哈哈大笑。



說到底這就是一個信息量的問題,個人認為脫口秀還是要節奏快一些,有更大的信息量更好,因為相聲是一個慢節奏,可能一個框架說完兩個小時過去了,觀眾能夠哈哈大笑,脫口秀與相聲不一樣,脫口秀是單人工作,而且脫口秀需要傳遞出來的矛盾,要需更加的激烈,以滿足現在人的獵奇心理。


結語:當然藝術這種事情本來就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個人認為還是挺好的一件事情。


相聲小蝦仁兒


脫口秀和相聲的區別應該是表演方式和表演時間上;相聲的笑點行內人稱為包袱,脫口秀叫段子。德雲相聲為例(對不起,相聲我只看德雲社),像郭於表演時候郭前面是有一段鋪墊的,之後會抖出包袱,觀眾會比脫口秀直接幾句話的段子更容易理解人物時間地點情景,就像是故事,完整的節目基本上是半小時以上;而脫口秀每個段子基本上是幾句話表達出來,所以於老師覺得"包袱"太快,每個段子都是包袱,這樣就感覺信息量大了,不太好接受。

其實這只是兩種喜劇形式的區別,探討而已吧。我想於老師也不是會去爭什麼,所以說爭議我覺得稍微過了


深沉灰


我覺得於謙和鄭鈞沒有觀點不一樣,人家于謙是從技術角度分析如何提高,而且也給了選手加分肯定。鄭鈞沒有理解于謙的本意,畢竟沒文化嗎😁


官不糾


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你讓一個唱歌的評價說脫口秀的,算怎麼回事


秀竹245


客觀的說鄭鈞的觀點我是支持的,呼蘭這一場表現得很好,有信息量有自己的節奏。可能真的是年紀問題於老師可能不好消化,年輕人應該都沒問題吧。信息量再大點也沒問題。信息量更大越有回味


齊偉1015


鄭均吃素,老謙吃肉。寂寥僧修枯,花和尚入世,不是一個道,各行其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