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靠貸款建起來的“東方明珠”,是浦東第一個銀團貸款項目

CFIC导读

◆浦东开发开放的过程,是改革创新、敢闯敢干的过程。这一精神也充分体现在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这一世纪性的工程,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的建设过程中。一起来看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前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的回忆文章《靠贷款建起来的“东方明珠”,是浦东第一个银团贷款项目》。

图片

图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上方是两枚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造币厂发行的大铜章。大铜章一套两枚,大铜章的一面是相同的图案,视角是站在浦东眺望浦西。468米高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台矗立铜章中间偏右位置,映现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俊秀身姿,图案上方“东方明珠”系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隔着近处涛涛的黄浦江水,翘望着对岸巍巍的外滩建筑。两枚铜章另一面的文字是不同的。一枚的文字是“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3760万美元银团贷款纪念。发起行——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牵头行——工商银行上海市浦东分行、建设银行上海市浦东分行”。另一枚上的文字呈现了贷款币种的差别,为“29000万人民币银团贷款纪念”,两家牵头行的位置也更换了一下。这两枚大铜章直径均为60毫米,分别重120克,各自发行2500枚。

图片

东方明珠银团贷款的由来

早在1983年上海广播电视塔就设想选址在浦东陆家嘴。1985年至1987年分别经上海市规划部门和计委批准。当初确定电视塔高450米,以改善因高楼阻挡而受影响的上海远郊地区的视听条件。1986年确定电视塔及附属公共游乐设施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总项目投资为5000万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为项目配套资金,准备由上海久事公司筹措。4000万美元原考虑使用加拿大政府提供的混合贷款(70%是十年期的出口信贷,30%是五十年期无息贷款),1987年加拿大政府也已初步承诺。然而两年后,因一些政治性因素,加拿大方面毁约了。“东方明珠”项目建设资金卡壳,项目建设也因此延缓。1990年中央宣布浦东开发开放,早已规划好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项目,又成为了浦东开发最早的标志性工程,如何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建成这一世纪性的工程,国内外格外瞩目。焦急的上海市广播电视局领导频繁地找人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领导商量解决对策。

图片

浦东开发开放的过程,是改革创新、敢闯敢干的过程。这一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东方明珠银团贷款的项目中。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筹措外资遇到障碍,眼睛就向内看吧。业主上海广播电视局大胆的提出自筹、自建、自还的思路,来建设通常由财政拨款解决的广播电视塔项目。时任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领导为此召开了会议,专题研究资金解决方案。工商银行等银行大胆提出利用国内银团贷款来替代国际融资,经过一番争论后这一方案被认同了。提出银团贷款方式筹集东方明珠建设资金也是无奈之举。上海广播电视塔最初投资概算5000万美元。后因规划批准时间已久、物价变动,加之建筑面积扩大、标准提高,1993年投资总额调整为6.2亿元人民币,1994年再调整为8.3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760万美元和29000万元人民币。在贷款决策的那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额。

浦东开发早期几年,工商银行浦东分行与上海统计局、浦东新区统计局合作编著了《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报》,查阅该书,1990年浦东新区的贷款余额只有28亿元人民币。作为上海市最大的银行,1990年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当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为66.5亿元,承担上海市工业商业的发展和技改建设已经捉襟见肘。电视塔的电梯和播视等关键设备等需要进口,那时银行的外汇贷款规模更小,1990年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当年新增的外汇贷款仅有1114万美元。因此面对规模巨大、期限又长的东方明珠贷款,哪一家银行都承担不下,只能依靠各家银行齐心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了。

银团贷款的方案确定后,上海市各家银行的参与热情很高。刚成立不久的工商银行上海市浦东分行和建设银行上海市浦东分行,被确定为东方明珠银团贷款的牵头行及分别担任外汇和人民币银团代理行,一共12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参加了此银团贷款。工行浦东分行参与外汇贷款890万美元和人民币贷款6250万,建行浦东分行参与外汇贷款610万美元和人民币贷款6250万元,两家银行是银团贷款最大份额的参加行。上海城市信用联社没有外汇业务,也积极参与了2000万元的人民币银团贷款,令人感动的是,这2000万贷款还由30多家城市信用社凑齐份额。全部银团贷款分三期发放完毕,银团的首期贷款于1991年4月10日在上海银河宾馆签约,贷款1000万美元和15000万元人民币,借款人系上海广电局下属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于1993年1月9日才开业,赶不上首期贷款,他们也参与了后期的银团贷款。东方明珠银团贷款项目充分体现了上海金融业积极支持浦东开发开放、团结一心的精神。银团贷款成员行名单见下表:

做“敢吃螃蟹的第一人”

作为浦东开发第一个被确定的标志性项目,作为第一个创新的银团贷款项目,工商银行浦东分行担任银团牵头行和代理行,感到沉甸甸的压力。银团贷款改变了传统单一借款人对应单一贷款人的方式,而由工行等牵头,联合上海多家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商定的相同期限和利率等条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贷款。各家贷款人在贷款业务中独自承担权利、义务和风险。这在中国可是一件“新生事物”。在这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办理过本外币银团贷款,没有银团贷款的合同文本和运作规程,加之涉及外汇贷款,还得考虑汇率风险。

记得有一次我与工行浦东分行信贷部经理金介予去北京出差,在王府井新华书店寻得一本国内少见“银团贷款”专业书,当时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我们还查阅了大量国际银团资料,对起草文本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终于拿出一本结构严谨规范,符合国际惯例的银团贷款合同。以龚学平局长为首的上海广播电视局十分谨慎,召开党委会多次讨论银团贷款合同,提出修改意见与我们商榷。在贷款审查时我们也十分谨慎,东方明珠银团贷款主要是使用技改贷款方式的,而当时的技改贷款一般期限5年,最长期限为7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在最初的项目可行性报告中,按6元的登塔门票预测,需11年才能还清贷款本息。我们也对东方明珠电视塔建成后的主要财务来源——登塔门票收入进行了财务分析,分别按登塔门票每人每次5元、8元和12元进行预测,得出贷款归还期分别为12年、8年和5年三种结果。在银团贷款分析讨论时,银行几乎没有人相信登塔费高达12元会被人接受。有人甚至说5元登塔也不会去。我们犹豫了许久,有些忐忑不安。虽然出自于对浦东开发开放前景的坚定信念,贷款还是被通过了,但我们内心也作好了贷款延期归还的准备。

图片

东方明珠电视塔于1991年7月30日奠基仪式,1995年5月1日项目竣工。不过颇有戏剧意味的是,电视塔建成后4年多,银团贷款提前全部还清了。今日登塔门票价格不菲,还是人头攒动、游客如潮。2015年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游客数已超500万。年观光人数和旅游收入在世界各高塔中仅次于法国埃菲尔铁塔而位居第二。回顾历史只能自嘲当初的我们缺乏“远见”。

东方明珠银团贷款是中国工商银行牵头主办的第一个本外币银团贷款。它的创新作用和示范意义超过了项目本身。正是它的引路,之后工行浦东分行又与兄弟银行牵头了35000万元的杨浦大桥银团贷款。1993年浦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建设资金短缺日渐严重,基建规模亦成滞碍。我提出利用外资银行银团贷款来推进浦东杨高路等七条路建设。在浦东新区赵启正主任和黄奇帆副主任的支持下,以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家开发区公司为承借单位,由工行浦东分行任牵头银行,16家外资银行分行组成1.5亿美元的三个银团,开启了当时最大规模浦东的主干道建设。之后浦东新区的银团贷款更呈蓬勃发展之势,内环线浦东段、浦东国际机场、轨道交通、“上海中心”大厦、上海迪斯尼、前滩项目开发等都通过银团贷款方式筹措资金,充分反映出浦东开发开放进程中的金融现代化和国际化。

银团贷款的发展和展望

银团贷款的历史仅50多年,据传世界上首笔银团贷款于1967年出现在美国纽约,也被称为“辛迪加贷款”。近几十年来,现代化大生产、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巨额贷款需求,仅靠单家银行的力量很难承担,况且风险也大,任何银行都不愿独自承担。为了分散集中性风险,加强同业合作,避免恶性竞争,银团贷款便应运而生。作为国际信贷市场新兴融资方式,银团贷款在上世纪下半期开始迅速发展,一般划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银团贷款以支持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为主;第二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世纪末,以并购杠杆交易为主;第三阶段是本世纪初至今,银团贷款二级交易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在巴塞尔协议颁布后,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和风险的监管,商业银行对同一借款人贷款有了最高限额,单一银行难以满足大型企业或者项目的巨额资金需求。于是银团贷款成为国际上银行业普遍采用的信贷方式。资产证券化又刺激了各国银团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而且带动银团贷款一级市场的成长。当前银团贷款不仅成为了全球债务市场的主流业务,还显示出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融合趋势,被大量应用于收购兼并和投资银行领域。

中国的银团贷款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只有极少数个案,1986年由中国银行牵头的大亚湾核电站和北京香格里拉酒店项目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外汇银团贷款。当初的参加银行多数是外资银行。而90年代初浦东新区的银团贷款领域的金融创新,无论从开办时间、银团件数和规模,及银团的规范性都创风气之先。东方明珠电视塔银团贷款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全部由中国银行业参与的本外币银团贷款。浦东新区的银团贷款,符合国际银团贷款发展的历史规律,对大型项目和基建融资进行融资,扩大利用外资渠道,分散金融风险。对中国银团贷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路作用。这些早期银团贷款的创新、探索之路,将永远记载在中国银团贷款的历史中。

图片

图片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金伟良/摄

由于资本、风险监管压力不足,和受狭隘的竞争观局限,中国的银团贷款在整个90年代依然布履迟缓,市场环境未完全形成,市场参与主体不成熟,市场规则不完善。2004年我在金融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双边贷款到银团贷款——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巨大空间》,呼吁加快发展银团贷款,文中亦以东方明珠银团贷款为例。

2004年末,中国国内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8.9万亿元,但其中99%左右仍是双边贷款,各家银行习惯于一对一的贷款方式。而当时国内信用环境和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不甚健全,双边贷款容易形成多头授信,借款人利用信息不对称和银行间信息沟通不畅获得超额授信,利用银行间非理性竞争放松贷款条件,放大了金融风险。在双边贷款的模式下,还存在债权资产难以分割及转让,债权人之间的地位不平等问题。银团贷款则能有效克服上述弊病,通过多方信息,识别风险并分散风险,防止不正当竞争,并促进市场化的贷款利率机制形成。工商银行思而行之,在业内率先建立起银团贷款分析、统计和考核指标。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还与同业开展银团贷款合作,相互推荐银团贷款,在银团筹组、角色安排、份额分销方面实现合作,加强信息沟通和知识交流,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为银团贷款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000年我在担任首届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后,一直呼吁建立完善银团贷款的机制。我和银行业同仁都十分欣喜地看到中国发展银团贷款的法律环境逐步趋好。2006年8月28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了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承担起银团贷款市场参与者和政府监管者之间的联系纽带,开始收集、整理和公布银团贷款数据统计。在1997年10月28日人民银行制定了第一部全国性《银团贷款暂行办法》之后10年,2007年8月11日中国银监会制定了更为规范、完善的《银团贷款业务指引》(下文简称《指引》),在2011年再次进行修订。《指引》规范了银团贷款操作,强调分散授信风险,提高贷款流动性,鼓励同业合作和有序竞争,维护银团贷款与交易市场秩序健康发展。《指引》进一步明确了银团贷款的细则,规范了牵头行、成员行的职责。贷款概念也延伸之更广泛的票据、保函领域。中国的银团贷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金融业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2005年中国的银团贷款2336亿元人民币,2017年中国21家全国性银行的银团贷款增加到了73139亿元人民币,12年增加了31.3倍。同期银团贷款占对公贷款的比重从2006年的1.72%提升到了11.45%。

图片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成熟,银行监管、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在持续加强,银行业的经营意识、核算能力和行业自律在不断提升。通过组建银团为大型项目、大型并购和大型融资筹措资金方式已经为中国银行业普遍接受和使用。银团贷款在助力银行尽可能维系客户关系的同时,又灵活配置信贷资源,维护资本充足率。银团贷款还有利于银行对双边贷款进行置换,调整优化信贷布局,同时流动性管理需求催动了银团贷款二级交易市场发展。银团贷款日益呈现证券化态势,交易的透明度、流动性和标准化水平在快速进步。众多成熟和多元的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银团贷款交易市场,中介服务市场随之繁荣。金融科技也相伴成长,组合分解技术被引入银团贷款设计中,大量创新金融产品,如复合选择权等伴之诞生。银行把握市场风险敞口,优化配置资产结构,有了更多选择。

中国银团贷款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从交易规模和交易频率看,银团贷款市场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在金融结构调整、去杠杆、防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中国的银团贷款发展还会出现新的高潮。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中,更多地采取国际银团的方式,筹集组织全球资金来支持沿线各国的项目,将会使信息更加对称,风险更加分散,有利于实现合作共赢、利益分享的根本目标,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银团贷款业务发展和本外币国际银团交易市场的形成。

本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作者:姜建清,中国-中东欧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前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

图片

口述浦东30年|姜建清:无抵押和担保 我给开发区批了贷款

2020年4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纪念日。

三十而立,浦东告诉世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如何书写一座城市新的传奇。中国奇迹的密码,是浦东三十年来的思想解放、制度创新,是一代人的艰辛探索和奉献。

三十而立,浦东的崛起,不仅是崭新城市天际线的立起,更是中国昂首走向世界、拥抱世界的步伐。

上海的浦东,中国的浦东,世界的浦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栏目推出“人海潮·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口述”系列专题,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以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四个开发区为切入点,采访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者、参与者、执行者,讲述那段浪奔浪流的进取故事,致敬那段激情似火的创业史,更为今天的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一个大历史视角。

图片

澎湃新闻 王亦赟/制图

2020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也是中国工商银行浦东分行成立30周年。当年,我作为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办公室主任,受组织安排担任浦东分行筹建组副组长。在我的人生岁月中,浦东开发开放那个激情四射的岁月筹建浦东分行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

应势而谋决定进军浦东

1990年5月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就成立了浦东开发领导小组,由毛应樑行长任组长,主要目的是研究工商银行参与浦东开发的思路。当时我是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办公室主任,兼任浦东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其中有一项任务就是起草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支持浦东开发的战略思考和具体政策要求。

7月5日,毛应樑行长带队到北京向工商银行总行汇报参与浦东开发的总体思路。去之前,我们向黄菊同志专门做了请示及情况报告。

7月9日,张肖行长代表总行党委做出了工商银行支持浦东开发的八条政策。第一条就是工商银行总行决定在5年之内,给予浦东50亿元人民币的信贷资金支持。1990年一年的全部新增贷款只有66亿元人民币。这个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

第二条是一次性拨给浦东分行开业资本金2亿元,决定浦东分行的级别为副局级单位。

第三条是五年向浦东提供2亿美元的外汇贷款,1990年上海市分行一年新增外汇信贷仅1114万美元,总行一下子宣布五年支持2亿美元外汇贷款,可见支持力度之大。其他几条的内容主要是,支持浦东基础设施建设,参与金桥、外高桥、陆家嘴三家开发公司的投资参股,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支持浦西企业东迁和浦东老厂改造等等。

北京汇报回来后不久,大概在8月初,当时我正在广东参加总行会议,突然接到上海市分行的一个电话,要求我立即回上海,专职任浦东分行筹建组常务副组长,着手组建浦东分行。筹建组组长由时任上海分行副行长王玉春兼任。

百日筹建体现浦东速度

接到通知后,我非常激动。当时我年纪也轻,刚37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候。工商银行浦东分行筹建组成立于1990年8月16日,至当年12月5日浦东分行成立,仅用了100多天。

最初,我们筹建组的办公地点是在南苏州河路的上海金属供销站的五楼。那里原来是1986年成立的上海市资金交易中心所在地,后来这个地方空了出来。8月16日,我们筹建组成员就到那里去上班了。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工行上海市分行从分行本部和市区各支行抽调了10位骨干,如金介予、姚庆儿、孟祥捷、陶昌和、严俊伟、罗仁飞、田永治等,还招聘了首批95名职工,这样,我们的工作队伍基本搭建起来。

首先要解决的是在浦东的营业和办公用房问题。当时在浦东陆家嘴地区,想租一个合适的营业和办公用房,真是很难。要么是危棚简屋,要么是工厂厂房,唯一外观较好的位于浦东南路上的东昌大厦,也早已被一些大公司租借一空。后来我们找到了崂山东路150号东昌电影院旁的小裙楼,上下两层,大约五六百平方米,经过多次协商谈价格,我们最终将这座两层小楼租下来。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这座小楼成为工行浦东分行总部办公楼,每个部门一大间,行长们也共处一个办公室。即使这样,办公场所明显不够,我们又把紧挨着的东昌路菜场的一部分房间也租了下来作为临时办公室。

解决好办公场所问题后,就要解决营业大厅问题。我们找来找去,发现浦东大道有一个居民楼的底楼正好是工行黄浦区办事处的一个营业所,但是很小。不得已,我们租下隔壁紧挨着它、位于浦东大道435号的杨浦区集管局下属的一个三产饮食店,与黄浦区的小网点打通连接,就变成一个大一点的营业场所,然后进行比较现代化的装修。

浦东分行及营业厅的装修改造,充分体现了“浦东速度”。因为是百日筹建,所以,很多人干到晚上就在单位里休息。就这样一直忙到开业当天。我记得很清楚,12月4日晚上接近12:00的时候,我到营业厅去查看,发现他们还在装修,我当时就着急了。我说现在已经快晚上12:00了,明天早上9:00要开业,你们现在还没有装修完,这怎么能行呢?后来,他们干到12月5日凌晨5:00,终于把最后一块瓷砖贴上去,宣告完工。这个经营厅令人耳目一新,比较现代化,是按照当时国际通行的低柜台、开放式的办公样式来装修的。

图片

开业后的工商银行浦东分行营业大厅 新华社资料图

12月5日上午9点,浦东分行开业仪式准时举行。浦东分行成立时,行长由市分行副行长王玉春兼任,我任常务副行长,主持浦东分行日常工作,金光鸿任副行长。1993年1月我任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兼浦东分行行长,担负起了参与支持浦东开发的历史重任。

克难攻坚锐意创新

开业典礼结束后,张肖行长说想到外高桥去看看。我们就沿着泥泞的小路开车过去,到那里已经很晚了。我们一行人,就蹲在荒凉的黄浦江边的一座小石桥上,听外高桥开发公司总经理阮延华同志介绍相关情况。当时外高桥什么都没有,阮延华就拿着一张地图描绘着保税区的美好远景,尽管冷风习习,但每个人心中都热火朝天。

工行浦东分行也一样,虽然营业大厅、办公场所都有了,但要实现我们提出的“全面的服务、全能的设施、全新的形象”的市场发展战略,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我们主要面临“三难”:通讯难、吃饭难、交通难。通讯难是在最初半年多时间里最让我们烦恼的。当时想办法从陆家嘴拉了一根电话线,因缺乏足够容量,我们只有五六条分机线路的小总机时时占线,有时三四十分钟打不进一个电话,真急人。再说吃饭难,由于办公场地有限,无法开办职工食堂,开始分行员工每日自行带饭,但很不方便,后来纷纷外出找地方吃饭。工行浦东分行附近的招远路上,有人开了家“兰州拉面”小铺,简陋的桌子条凳就放在人行道上,那里每日中午挤满了银行员工,浦东管委会的领导赵启正、黄奇帆、胡炜,也经常在那里吃午饭。据说,拉面铺的老板赚得盆满钵满,还成为我们在浦东新设的保管箱业务的首批客户。最后就是交通难了,特别是来往浦东浦西之间的交通难,花费时间是最长的。

当时工行上海市分行在包括黄浦、杨浦、南市区部分地区、上海县小部分和川沙县在内的浦东,只有少数几个分理处和1个川沙县支行,力量分散、覆盖面小。我们通过机构整体划转,分别成立了陆家嘴支行、高桥支行、周家渡支行及川沙支行,又新建了金桥支行、外高桥保税区支行和张江支行,同时,将原上海市分行按行业信贷条管理的上钢三厂、沪东造船厂、上海船厂、高桥化工厂、上海港机等一批地处浦东的大企业的业务,划归浦东分行管理,浦东分行的机构框架搭建起来,业务能力得到增强。到1991年年末,浦东分行人民币各项存款为16.7亿元,贷款26.4亿元。

工行浦东分行建立后,我们大胆创新。我们最早给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家开发公司各200万元的启动资金贷款。我们大胆发放了当时鲜见的无抵押和担保的信用贷款。我们率先推行了信贷、存汇业务部门本外币业务一体化经营、营业网点本外币业务、综合业务一体化服务。再比如,当时浦东开发开放后引进了大量外资企业,我们应需而变,建立了专职为外资企业服务的信贷科。大量跨国企业都成了浦东分行的新客户,我们积极为这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期间,我们最具有创造性的举措,是筹措银团贷款,帮助上海广播电视局解决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建造资金难题。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开始计划总投资5000万美元,其中4000万美元原考虑使用外国政府提供的混合贷款。不过后来国外贷款变卦了,为了建成这个浦东的标志性工程,上海市广电局领导龚学平大胆提出自筹、自建、自还的思路,决定用融资的办法来解决,并多次与上海市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的领导洽谈这个事情。后来,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领导为此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资金解决方案,与会商业银行就提出了利用国内银团贷款来替代国际融资,经过一番争论后这一方案被认同了。

图片

通过银团贷款筹资建成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作者供图

经过动员,当时有12家金融机构参加,工行浦东分行和建行浦东行联合牵头,并由工行浦东分行担任外汇银团贷款的主牵头行和代理行。巧得很,我与浦东分行信贷部经理到北京出差时,在王府井书店看到几本国内少见的讲银团贷款的专业书,当时真是喜出望外,全买了回来,认真学习。我们加班加点学习理论,查阅大量国外资料,终于把这个银团贷款的文本给拿了出来。

有意思的是,当时对东方明珠的财务分析中,分别按登塔门票每人每次5元、8元和12元测算,得出贷款还期分别为12年、7年及5年,当时中长期贷款的最长期限为8年,倒过来推算每人登塔的门票要高达12元,很多人不相信旅客会接受这价格。我们思考再三,最后出于对浦东开发前景的信念,通过了这笔贷款。4年后,东方明珠归还了这笔贷款,登塔门票也增至60元。这是工行牵头主办的第一个本外币银团贷款。它的创新作用和示范意义超过了项目本身。

后来,1993年浦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资金短缺日见严重,当时浦东新区在建设“七路”工程,指同高路、汾河路、滨州路、东徐路4条新建道路和源深路、龙东公路、上川公路3条拓建道路工程。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赵启正很着急,他和副主任黄奇帆专门找我谈融资的事情。当时开展基建要有基建规模指标才可以,这需要国家计委批准指标并下达。浦东曾向中央提出过要大规模基建单列的设想,但中央在批复的时候没有给予明确。我想到当时外汇贷款是没有规模限制的,可以尝试用外汇贷款来搞建设。

我们找16家外资银行开个会,赵启正在会上作介绍说明,最终组织16家外资银行分行,组成三个共1.5亿美元的银团,帮助浦东新区建成了七条主要干道。之后浦东新区的银团贷款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内环线浦东段、浦东国际机场、轨道交通、“上海中心”大厦、上海迪斯尼、富都世界、前滩项目开发等都通过银团贷款方式筹措资金。这些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浦东新区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还对一些技术、管理好的中小型企业,在其创业初期给予鼎力扶持,如振华重工,当初快59岁的管彤贤到浦东创业,制作港口吊机。当他把产品做出来接到国外第一单生意,出口需要保单时,我们分行没有觉得他的企业太小太普通就拒绝,而是经过认真分析给他开具了保单,开创了工行对小企业开立涉外保函的先例。我们就是从最早的那么一单一单给他支持,伴随支持它成长为全球港机第一,我们也分享着他们成功的喜悦。

据统计,1990年到1994年,浦东分行年均存、贷款增长率分别达到71%和50%,几乎月月都有工行贷款支持的大项目开工,令人倍感兴奋,我们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

1999年我离沪去北京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会回忆起工商银行浦东分行开办初期的往事。那真的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大家都在没日没夜地工作。欣喜地看到浦东新区天天在变化,浦东开发最初几年在浦东的工作生涯,成为我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

微信编辑:张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