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戰役為何會把奧斯曼帝國文明阻斷在歐洲大陸之外?

四十五度歷史


維也納戰役,素來有著歐洲文明的拐點之稱。毫不誇張的說,維也納戰役的勝利,讓歐洲人從此掙脫了奧斯曼帝國的束縛,從下位者逐漸變為了上位者和優勢者,並逐漸取代奧斯曼帝國,成為了亞歐大陸新任霸主。



文明拐點之戰:維也納戰役

公元1683年7月,奧斯曼蘇丹召集了來自中西亞地區的17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通往歐洲世界的軍事重鎮維也納,期望以此來打通前往歐洲大陸的路上通道,重振雄風。


事實上,從17世紀中葉,原本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由盛轉衰,走上了衰落之路。奧斯曼蘇丹渴望恢復往日榮光,重鑄奧斯曼帝國的輝煌,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征服廣大的歐洲地區。只可惜,這一戰略計劃卻起到了恰恰相反的作用。

歐洲大陸和奧斯曼帝國的文明拐點

維也納戰役前後共維持了2個多月,最終奧斯曼帝國以10萬以上的損失而告終。經此一戰,奧斯曼帝國元氣大傷,由盛轉衰,除了帝國軍事力量遭受重創之外,奧斯曼帝國在亞歐大陸人心中的威信也大打折扣。



反觀歐洲大陸,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帝國乘勢崛起,威尼斯等地的軍事力量也開始崢嶸初現。歐洲人不再恐懼土耳其人,開始用平視,甚至蔑視的目光去看待這個曾經如日中天的強大帝國。最終在百年之後,成功取代了奧斯曼帝國在亞歐大陸的霸主地位。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維也納之戰發生在1683年,此戰確實擋住了奧斯曼帝國對歐洲的進攻,但要說這一戰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則並非事實。

1,維也納是奧斯曼帝國在歐洲擴張的極限

奧斯曼帝國六百年的歷史,其實可以分為兩段:三百年輝煌,三百年衰落,而分界線便是公元17世紀。

奧斯曼帝國的巔峰時期在公元16世紀的蘇萊曼大帝時期,黑海成為內湖,地中海被帝國控制。

也就是說,1683年之時的奧斯曼帝國版圖雖然巨大,但已經過了巔峰期,並開始走向衰落。換句話說,圍攻維也納是奧斯曼帝國的強弩之末。

此戰,波蘭翼騎兵和哈布斯堡王朝聯手擊敗了奧斯曼大軍,此後奧斯曼帝國不再是歐洲的威脅,並逐漸開始均為“歐洲病夫”。原因無它,就是歐洲已經崛起。

2,17世紀是荷蘭世紀

大航海時代從公元1492年便已開始,與奧斯曼帝國圍攻維也納無關,倒是與奧斯曼帝國在1453年滅拜占庭帝國有些關聯。

公元16世紀的海上,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天下,而進入公元17世紀,荷蘭取而代之,成為海上馬車伕。

與此同時,英國和法國也開始了大航海和殖民,且將在18世紀取代荷蘭,稱霸天下。

而此時的奧斯曼帝國猶如後來的大清帝國一樣,龐大而逐漸變得虛弱,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使海上霸權漸次凌駕於陸上強權。

3,1683年的歐洲大陸霸主是法國

公元1618-1648年,是歐洲的三十年戰爭,此戰法國、瑞典擊敗了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瑞典成為北歐強國,而法國則稱霸歐洲。

1683年前後的歐洲大陸屬於法王路易十四,奧斯曼帝國已然開始落伍。

維也納之戰,奧斯曼帝國不敵中歐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波蘭,從此退出了歐洲爭霸,而歐洲逐漸形成英國、法國、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五大強國。

總之,維也納之戰是奧斯曼帝國進攻歐洲的強弩之末,也是極限,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開始落後於歐洲列強,且此戰與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無關,晚了近兩個世紀。

ps:1683年,我國在位的是康熙,俄國在位的是彼得一世。


心向青山


哈布斯堡王朝,一個在歐洲稱霸幾個世紀的大王朝,其領土內的公國領地富饒強盛。其中,奧地利在通過改革後實力非常強大,成為中歐的一支強盛力量,其主要對手是位於西歐的法國和英國,在把主要精力放在西方時,卻不知,一支在東方強大的勢力,在迅速崛起,他就是以信仰伊斯蘭教,起源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為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帝國,在奪取的大量領地後,他對富饒美麗的歐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因為在當時的世界,歐洲人認為歐洲是世界的中心,是科技文明的中心,是藝術的中心,這就使得處在歐亞十字路口的奧斯曼帝國對歐洲文明特別渴望。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吞併拜占庭帝國後,便建都伊斯坦布爾,改去原名君士坦丁堡。在攻陷拜占庭帝國後,奧斯曼人認為自己戰無不勝,他們期待著去歐洲發掘更繁華的物資寶藏,挑戰歐洲霸主的霸權。作為首當其衝的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奧斯曼將要把伊斯蘭文化散播至歐洲大陸。

戰爭爆發的原因

首先,我們考慮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內部的原因。在蘇萊曼在位時,奧斯曼帝國擴張達到頂峰,疆土幅員遼闊,國力強盛,奧斯曼擴張時,幾乎沒有遇到強勁的敵人。在奧土戰爭爆發時,由於帝國先前積累的財富,以及擴張的步伐在國內日漲,統治集團好戰派依然占上峰。奧斯曼蘇丹更是需用以擴張的手段來維持建立自己的威信。

其次,奧斯曼土耳其國內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隨著帝國領土的擴大,越來越多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聚集在一個以伊斯蘭教為主教的大帝國裡,起義隨處可見,並且統治階級不得人心,內部的矛盾迫使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需用轉移國內視線去向外擴張。

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龐大領土一直是奧斯曼帝國凱覷的對象。此刻的神聖羅馬帝國,在經歷了一系列平息內部叛亂的行動中,損兵折將,耗費國力,並在首都維也納經歷了一場慘絕人寰的鼠疫,空前的自然災害加上連年用兵,讓哈布斯堡王朝精疲力竭。這一切,都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看在眼裡,所以,新的戰爭便由此爆發。

戰爭的爆發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由統帥穆斯塔法率領十五萬大軍直奔維爾納,奧地利為了阻擋這支軍隊,立即向西方的盟國發布求援。這種向西方發佈求援的情況,在十三世紀東方的蒙古帝國大軍進攻東歐時也發生過,此時的歐洲,也發生了類似的來自東方的威脅。奧地利求援發佈後,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響應,波蘭公國、薩克森、巴伐利亞以及漢諾威等國家大軍集結,向維也納方向前進,一時間,幾股力量同時湧向維也納,在維也納守軍的堅定守城、決不投降的信念下,奧地利人民進行了英勇的鬥爭。穆斯塔法的土耳其軍隊輪番進攻後,也沒有攻陷城池,在筋疲力竭下,援助維也納的軍隊也到達城下,在聯軍的持續攻擊下,奧斯曼土耳其軍隊被迫撤退,一路慘敗。自此,奧土戰爭宣佈維也納的勝利和土耳其的失敗。自此以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再也沒有向歐洲前進一步。

總結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此次進攻歐洲的戰爭,使得歐洲各國更加團結,三十年戰爭帶來的傷痛,使得這次歐洲列國在反對共同敵人時被一筆帶過,但是,這並不等於他們之間的爭鬥停止。奧斯曼帝國在此次失敗後,無力再向歐洲大陸邁進,而俄國的崛起瞬間又讓他感到到來自北方的威脅,奧斯曼帝國以後的戰鬥範圍逐漸從陸地和地中海沿岸轉向黑海,而奧斯曼帝國一直控制歐亞的交通要道,使得歐洲各國開始了更加廣泛的大航海運動,文明的碰撞和信仰的交流使得文化在這一時期更加融合,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