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全球經濟危機,蘇聯憑什麼成第二大工業國?

白楊樹下談歷史


“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受內戰的影響和西方社會的封鎖,可謂是元氣大傷。儘管與德國建交,出口糧食、引進工業設備,經濟開始平穩回升,但“窮幫窮,還是窮”,由農業經濟轉型到工業經濟“任重而道遠”,直到爆發經濟危機。

蘇聯能夠躲過經濟危機,一是本來就很窮,下降空間很小;二是西方國家的封鎖,反而讓蘇聯適應了自給自足,並沒有多少外債。更難得的是,儘管是窮國,但手裡的一點閒錢讓其成為美國羨慕的對象,蘇聯工業化的進程開始加速。

首先,蘇聯引進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實現工業化。蘇聯以極低的價格,購買了美國大量的工業設備和技術。往往是整條生產線和工廠被拆解運往蘇聯,在其進口額中90%以上都是機器設備。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技術專利,從此蘇聯有了自己的汽車、拖拉機制造廠。如著名的吉斯150汽車就是仿製美國的。

其次,聘請大量的外國專家、工程師。在美國失業的工程師和工人,把蘇聯當成了“淘金地”,紛紛移民到蘇聯去工作,成了扶持其工業化進展的中堅力量。當時,僅來自各國的“專家級”工程師,就多達6800人,其中大部分是美國人。

更厲害的是,他們要的是整個工業生產體系。蘇聯出資20億美元與美國最大的工業製造商卡恩公司合作,打造一個從原材料供應,以及備件等下游企業一應俱全的工業王國。儘管蘇聯產品以“傻大笨粗”而聞名,但已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

換句話說,蘇聯的整個工業體系,都是美國人幫忙建設的。要知道,這些都是生產汽車、飛機、坦克、火炮的必備條件。所以說,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與利益比起來根本就是“不值得一提”,“沒錢的,巴結有錢的”,實力說了算。


股市快快報


先簡單說說大蕭條發生的原因吧,總所周知,資本家通過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盈利。而剩餘價值=產出-工資-其他成本,這就存在一個根本問題,社會的主要消費人群還是大量工人,而工人的工資不可能消費完所有的產出;資本家的社會消費有限,不可能用全部利潤購買剩餘的產品。

這就導致市場上就會出現滯銷的商品,當滯銷越來越嚴重,利潤逐步減少,資本家就只能減少產能,解僱工人,工人失業了,就更沒錢消費了,於是陷入惡性循環,經濟危機就發生了。這個問題在工業革命之後社會生產力極大提升後越發嚴重。

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為上述問題,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世界進入大蕭條年代,基本讓全世界的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近乎崩潰,其破壞力超過了一次大戰。

美國的工業水平幾個月就倒退到19世紀的水平,股市下跌之快連自動顯示器的跟不上,410億存款去擠兌60億現金,大量銀行倒閉。美國總統的支票都無法兌現。德國失業人口加半失業人口達到歷史性的60%。英國就算遭遇一戰也咬牙頂住的“金本位”,就此成為了歷史。

在這個黑暗的年代,全世界看起來還有希望的國家只有一個——蘇聯。蘇聯的誕生,正是先賢們看透了資本主義荒誕性的結果,憑啥用老百姓的命來消耗生產力,回頭讓資本家繼續發財?世界大戰打了幾年,死傷無數,各國倖存的人民都開始回過味來,俄國走的最遠,在列寧的領導通過十月革命下建立了共產主義政權。

其實列寧和斯大林的共產主義政權在今天來看,粗糙的令人髮指,也鬧了不少笑話,整天折騰,肅反、清洗、集體化、拍著腦袋搞工業,但莫非定律告訴我們,如果一個辦法笨而有效,那它就不笨。

蘇聯人因為看不慣資本主義的荒謬所以走了一條新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公有制。企業所有人民共有的,產品也是所有人按需分配。商品生產出來,可以質量不過關,可以樣子難看,但恰恰不可能為了賣不掉髮愁——大不了用“計劃”分配掉便是。你可以批評這種做法不經濟,不效率,資源配置不合理,不符合市場規律……都沒錯!但人蘇聯絕不會出現產品的積壓,甚至可以無限擴大產能。

蘇聯的經濟政策或許很笨,但它抓住了工業化的要害——增長。資本主義主導的市場無法容納工業化創造出來的驚人生產力,最終只能通過戰爭來解決這個矛盾,蘇聯輕鬆吃下這些過剩的生產力。

大蕭條時期美國把機器當廢鐵賣,蘇聯當寶貝。大量工程師、技工在美國失業,蘇聯高薪聘請。蘇聯駐美國的大使館門外排著長隊要簽證,蘇聯照單全收。直接在經濟上的反應就是蘇聯的工業每五六年就翻一番,西方諸強卻關閉了大量工廠。別人大蕭條,蘇聯卻收割了全世界的生產力為己用,至於說會不會貪多嚼不爛,那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到了20世紀30年代,在沒有任何殖民地的情況下,蘇聯奇蹟般的成為了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財經C觀點


上個世紀20年代,戰敗後的德國利用國際社會矛盾,積極展開外交活動,走出了戰敗國的陰影,並在國際貸款的援助下,戰後僅7年就恢復了大國地位。但是,與其他歐洲國家一樣,當下最需解決的還是溫飽、社會動盪和經濟發展等問題。

與歐洲不同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國卻是一片繁榮的景象,人們過著富足的生活。一個普通工人4個月就能買一輛汽車,生產流水線是越來越長,女人們的裙子卻越來越短。然而,好景不長,一場災難不僅摧垮了整個世界,還成為二戰爆發的誘因。

這就是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

一戰後的美國,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分期付款的超前消費方式被大眾所接受,人們肆意透支著明天的收入,來享受當下的美好生活。而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股市的繁榮,投機心理充斥著整個市場,“一夜暴富”成為人人嚮往的事情。

人們將賺到的每一分錢都投入到了股市,但“貪婪”又驅使更多的人向銀行貸款去炒股,股市的“泡沫”越吹越大,那時人們熱議的話題就是股票,就連擦皮鞋的鞋童也在討論投資股市,而聰明人卻開始拋售居高不下的股票。

1929年的一天,股市“泡沫”終於引發了市場恐慌,人們瘋狂地拋售股票,指數像“過山車”似的往下跌,大多數人“一夜之間回到瞭解放前”。而用銀行貸款來炒股的人,更是賠掉了他們一輩子也掙不回來的錢,自殺在當時不再是新聞。

更可怕的是,股市崩潰最先波及的是銀行,大蕭條期間共有一萬多家銀行倒閉,佔總數的一半,企業籌不來錢進行生產,到期的債務還不上,一半的企業又破產,1700萬失業的人成了當時最不穩定的群體,貧窮、饑荒成了大蕭條的代名詞。

這對依賴美國貸款過日子的歐洲,更是雪上加霜。很快,演變成一場波及全球的經濟大蕭條,排隊領救濟的人們排出了幾條街,因飢餓而死的人不計其數。各國為維護本國利益,嚴格貿易保護的措施和手段,卻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經濟的惡化。

在經濟危機中,各國的採取的措施無外乎提高關稅、限制進口限額、貨幣管制等形式,而這些又引發了各國間的經濟摩擦和國家間的緊張關係。更讓各國政府焦頭爛額的是,成千上萬的災民、流浪漢需要救濟,還有不斷地罷工和遊行。

奇怪的是,蘇聯非但沒有受到波及,還因此一躍成為第二大工業國。

“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受內戰的影響和西方社會的封鎖,可謂是元氣大傷。儘管與德國建交,出口糧食、引進工業設備,經濟開始平穩回升,但“窮幫窮,還是窮”,由農業經濟轉型到工業經濟“任重而道遠”,直到爆發經濟危機。

為什麼蘇聯能夠躲過經濟危機呢?一是本來就很窮,下降空間很小;二是西方國家的封鎖,反而讓蘇聯適應了自給自足,並沒有多少外債。更難得的是,儘管是窮國,但手裡的一點閒錢讓其成為美國羨慕的對象,蘇聯工業化的進程開始加速。

首先,美國限制進口,卻鼓勵出口。大量的企業倒閉,設備成為沒人要的廢鐵。與其放在那裡,不如低價賣出,而蘇聯自然希望引進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實現工業化。雙方是一拍即合,蘇聯以極低的價格,購買了美國大量的工業設備和技術。

讓美國人吃驚的是,蘇聯的胃口很大。往往是整條生產線和工廠被拆解運往蘇聯,在其進口額中90%以上都是機器設備。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技術專利,從此蘇聯有了自己的汽車、拖拉機制造廠。如著名的吉斯150汽車就是仿製美國的。

其次,聘請大量的外國專家、工程師。在美國失業的工程師和工人,把蘇聯當成了“淘金地”,紛紛移民到蘇聯去工作,成了扶持其工業化進展的中堅力量。當時,僅來自各國的“專家級”工程師,就多達6800人,其中大部分是美國人。

更厲害的是,他們要的是整個工業生產體系。蘇聯出資20億美元與美國最大的工業製造商卡恩公司合作,打造一個從原材料供應,以及備件等下游企業一應俱全的工業王國。儘管蘇聯產品以“傻大笨粗”而聞名,但已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

換句話說,蘇聯的整個工業體系,都是美國人幫忙建設的。要知道,這些都是生產汽車、飛機、坦克、火炮的必備條件。所以說,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與利益比起來根本就是“不值得一提”,“沒錢的,巴結有錢的”,實力說了算。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