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否已經出現文字?你怎麼看?

傷心在所難免


中華文明,做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間斷的古文明,其歷史底蘊豐富。而文字作為歷史的載體,也是在不斷的發展創新。夏朝,這在我國曆史上被認為歷史的開始,但現在的史學界還對夏朝的存在與否存在疑慮,特別是西方學者。作為一個文明,其首要的標誌就是出現成熟文字,那麼夏朝是否已經存在文字?

中華文明的開端,雖已經出現在史學教材裡的夏朝,是否有文字的存在?

說到夏朝,相信接受了中國啟蒙教育的人都會知道,因為做為三代之一的夏朝,是前秦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考古材料可以證明夏朝的存在,但是因為遲遲沒有發現系統的夏朝文字,很多現代歷史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至今都不承認夏朝的存在。他們認為一個是沒有文字,另外一個是商朝沒有對夏朝有歷史記載存於後世。但是這也可以解釋,因為古代特別是前秦時期,人們文字的記載都用竹簡,而竹簡又難保存千年,哪怕有記載也難保存於世。要指望商朝記載就更不可能了,因為商朝自己存於後世的

甲骨文文字,其功能就是記錄占卜,誰會去記錄一個前朝代。

那麼,夏朝真的沒有文字嗎?答案是有的,但是不成熟。根據今年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址裡的陶片來看,夏朝已經有自己的文字符號,這種文字符號叫“水書”。現在所能挖掘出來的只有24個夏朝文字符號,它們類似甲骨文和金文。這就說明夏朝作為一個文明,是有它自己的文字的,但是不像商朝那樣形成成熟的文字體系。

夏朝水書

  • 我國文字的大概歷程

說到我國的文字,那真的是歷史悠久。現在我們所知道最先出現的文字就是產生於商朝中晚期的甲骨文,它是被用於記錄占卜算卦的文字,被刻畫在龜殼或者獸骨上。甲骨文被發現於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它的發現證明了商朝的存在,是我國目前證明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之後,就是刻於金屬器皿上的金文了,它是商周時期出現的文字,又稱鐘鼎文。它刻於青銅器之上,因為周朝把銅又叫金,所以稱金文。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書同文”,秦始皇把小篆作為全國官方統一用字。相傳,這種小篆是丞相李斯發明的。

到了滅掉秦朝的漢朝時期,隸書取代小篆,成為官方統一用字。而隸書的使用也說明中華文字擺脫了古文字階段,進入了新文字階段。隋唐時期,又一種文字成熟定型,那就是楷書。楷書之後就是成熟於宋朝刻印書籍裡的宋體,後代人又仿宋出現現代我們用的仿宋體。

至此,我們中華文字成為成熟的文字體系。

不同的中華字體

結語

中華文字走過了一條很長的路,才到達了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文字。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瞭解當時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而夏朝,作為中華文化出現第一個相對高級的文明,我們相信它理應有自己的文字存在,只是我們暫時還沒有發現而已。


愛鏟史的貓


夏朝當然有文字!!!


從甲骨文上看,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包括到現在所有文字的構成,具備“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等等。

一個成熟的文字形成,擁有它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甲骨文的商到夏不過百來年,這麼快就形成一套成熟的文字系統了?

而且這套文字系統還可以描述歷史,可以描述任何事情,簡單而乾脆。

六千年參考東夷出土文物的骨刻文,和現代文字一脈相承。

別拉著夏不放,早在夏以前已有文字。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未,郭沬若就指出,半坡刻劃符號是文字。他的理由是半坡陶器刻符已能夠互相交流,具有文字的意義。

交流!!!!!



發佈關於良渚的文字,美國收藏家frite bilfringer 1940年在杭州收購過一件良渚文化的黑色貫耳壺,現藏於美國哈佛大學沙可樂博物館,饒宗頤先生在《浙江學刊物》1990年第6期《哈佛大學所藏良渚黑陶上的符號試釋》一篇中提出其中的孑、孓、人、土與殷商甲骨文毫無二致!

所以夏以前的良渚已經有文字!


而西方著名的“特洛伊”,和夏朝一樣,大量存在於各種歷史典籍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荷馬史詩》。其故事都被拍成了電影,成為了西方普遍認同的真實歷史。

但是!!!

考古學界依然沒辦法在各種“特洛伊”遺址上找到明確的文字記載,難道這段歷史也是虛構出來的嗎?

陶寺中期小城年代是落在文獻上的“夏‘”時期。

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考古》2017年第2期的相關文章。

這個陶寺文物中的刻錄,和甲骨文的禹字,只要不瞎眼如我,就能看出連繫。

這是個禹字


是我文化淺薄,有沒有聯繫自己看唄


中國人保存文字的方式不一樣,不像人家寫的泥板上。加上風沙漠,不會腐蝕,比博物館還保存的新鮮。

古人寫字一般是寫的竹簡上面和絲綢上面的。這個東西用不了上百年幾十年就壞了!加上四代的農耕民族,一代一代的繼承。一層一層的累積,不像人家沙漠沒有人,好留戀想。

中國的文字和世界上的文字區別是很大的。

一個字可以表達很多含義,往往幾個字就能成一篇文章。在老外的眼裡面,在現代人的眼裡面似乎就不成為一個文字來能進行技術和交流。其實多讀點書就知道了,尤其有古文知識的,一二個字可震撼全場。

對中國古代出土的文字主要是字數比較少。就讓人家感覺好像不曾一篇文章似的無法記錄事件。其實我的名字蓉就是開花的意思,我爹希望我花兒一樣美麗。

生死而肉骨翻譯過來,現在意思就是你的恩情可以讓死的活過來,骨頭長出肉來。


綜上所述,

一個成熟的文字是有過程的。甲骨文是個成熟的文字,這是不可否認的,中間肯定是有歷程的,而商與夏之間的距離有多久?上個歷史課的人都知道!

文字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從天上掉下來。也不可能從什麼蘇美爾啊古埃及而來,就是從他們那來變成自己的東西還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天記而是世經來記得。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我認為夏朝是有文字的。下面來分析一下:

最新出土的青銅器有銘文記載的夏朝歷史痕跡。

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 高11.8釐米,口徑24.8釐米,重2.5千克,橢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獸首雙耳,耳圈內似原銜有圓環,今已失,圈足正中有尖擴弧形缺,盨蓋缺失,內底銘文10行98字。器口沿飾分尾鳥紋,器腹飾瓦溝紋。它是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海外文物市場上偶然發現的,現已入藏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

遂公盨中雖然沒有提到“夏朝”,但卻提到了大禹治水,以及因其德政而被推舉為王的記載,由於有功於民眾,大禹得以成為民眾之王、民眾之“父母”。史書記載大禹開啟了夏朝,因此證明了大禹存在,而這一青銅器的發現,是最早的大禹治水事蹟的文物例證。大禹治水有功於民,人民擁戴,成立夏王朝,為第一代帝王。這更為大禹的存在、夏朝的存在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

還有一種關於中國古老文字的記載: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發展比較成熟的文字。而在甲骨文之前,中國目前在大汶口遺址、龍山遺址、良渚遺址等都發現了一些陶文或者刻符,但目前上尚未能解讀。

另一方面,歷史上最早的造字是在黃帝時代的倉頡造字,黃帝時期記事都是靠結繩記事,社會上的物資極其匱乏,還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所能使用的工具也就是木材和石器了,除此之外就是獸皮和動物骨頭,倉頡造字神話色彩過於濃重,從黃帝時期到夏朝僅有六百多年,這中間的時期很可能就是華夏曆史上文字開始萌芽的階段。

這就為大家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思考問題,也許夏朝不存在,但商之前一定有朝代,至於叫什麼名字,還有待繼續考古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