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夏代一片卜骨上發現了兩個字,很可能其中一字為“夏”?這可以證明夏朝的存在嗎?

寧玉新


夏朝有沒有文字?當然有。但是,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夏朝的文字就是“甲骨文”,二者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無論是使用還是含義。所以,對夏朝的文字,可能我們太以為是“文字”了,這就勢必會產生很多與文字的歷史不符的看法。

那麼,網絡消息所謂:2019年10月19日,在二里頭夏都博物館開館儀式上稱:“李維明先生透露在夏代一片卜骨上發現了兩個文字,說明夏代可能是有甲骨文的”這個說法是怎麼回事?


二里頭夏都博物館所說的這兩個字,有一個疑似是“夏”,還有一個被李維明釋為“捕獲”或者“設網待捕”的意思。假如,大家證明這個字確實就是“夏”字,那麼,就會證明二里頭是夏朝嗎?這也太容易找到夏朝了。

從證據來說,就算是商朝以前有“夏”字,那與說明夏朝的存在是還有很大的距離。

事實上,李維明先生釋義的“夏”字,不是今年新發現的。而是在20年前就已經對這片甲骨上的兩個字有過解釋了。

李維明先生對兩個字的的解釋是:夏人在捕獵。


李維明先生的這個解釋本身就有問題。

因為,這涉及到底是夏季捕獵還是夏人捕獵,差別是很大的。如果我們按照商朝甲骨文的卜辭釋義,解釋為夏天捕獵更為合理。

因為假如這是夏朝人的卜辭,他們怎麼可能把一次捕獵活動要冠以“國號”呢!而且,到底有沒有“夏”這個國號,還證據不充足呢!

現代考古一致認為“夏”是後代對這個朝代的稱呼。至於“夏朝”自己怎麼稱呼自己,還不清楚。

而且“夏”如果是一個地名呢?那不是說,在“夏”這個地方有獵可捕的意思了嗎?

所以,從一個名詞和一個動詞結構來看,從這片甲骨文有一個“夏”來判斷有夏朝,這是太不靠譜了。

這也是為什麼李維明先生的釋義已經20年了,並沒有引起重要影響的原因。

因為,李維明先生的釋義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也沒有充足的證據,說明他的釋義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為什麼今年對這個“夏”字引起這麼大的轟動?


1959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隊赴洛陽調查“夏墟”,意外發現了二里頭遺址。今年是二里頭發現60週年。

所以,本來這句話也只是與會者客觀轉述,但是,恰逢國慶70週年以後,又是二里頭發現60週年,所以,“夏朝”一詞在網絡上再次引起關注 ,這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那麼,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

第一,夏朝有沒有“卜辭”?有沒有甲骨文?

這個問題,我認為沒有什麼問題。卜辭應該是比較古老的一種宗教活動。夏朝不但有,更早以前也有的。

但是,我們至今發現的卜辭,除了商朝晚期,連商朝早期的也沒有,這是什麼問題呢!

其實,這就要說到我為什麼要說發現“夏”字,就認為有夏朝是關於夏朝考古的又一個笑話了。


根據我們大量的考古,我們至今沒有發現像甲骨文卜辭那樣大的文字文獻資料。甲骨文中也沒有提到過夏朝,而是到了周朝才出現夏朝的。

但是,文字字數少的骨刻和甲刻文字卻不斷髮現。

例如,二里頭的“夏捕”(我們姑且認為是夏捕二字)二字骨刻文字,就是這種情況。


我們的問題是,既然商朝之前似乎有文字了,為什麼就不能像甲骨文那樣,產生一些文辭較多的文獻呢?

這就是我們文字學系統的一個理論缺陷:我們彷彿認為文字就是用來記錄事件代表語言的工具。

這個認識也沒有錯。

但是,根據中國的考古發現我們來看,中國文字經歷了兩個大的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小範圍使用文字”。這一階段,文字確實在使用。例如刻刻畫畫和各種符合。


這一階段的歷史,我們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時代。從良渚文化到“夏朝”,中國使用文字的歷史已經非常悠久了。

所謂“小範圍使用文字”主要是說,文字還不屬於社會化的文字。文字有特定的文化群體,出了這個特定的文化群體,文字就沒有意義或者難以“通行”了。一句話,除了“他們”沒有人認識“文字”,也沒有人使用文字。

可能,文字在占卜活動中的應用要算是最早的“社會化”的文字應用了。因此就會出現像商朝“貞人”這樣的群體,他們是文字的壟斷使用者。

我們推測:商朝之前,“貞人”已經是一個社會階層,他們的職業是占卜,而且非常接近統治集團。

但是,在商朝之前,好像占卜不是很發達。


這一點,我們從還沒有發現商朝初期有大量甲骨文出現就可以得到證明。

所以,商朝之前,對文字的應用是非常有限的,包括商朝初期對文字的使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這個情況,恰恰說明了中國文字發展的規律,首先有一個“小範圍使用文字”的歷史階段。

那麼,夏朝和商朝初都還是“小範圍使用文字”的時代,這個歷史事實,我們基本上可以認定了。所以,這一歷史階段,你要以文字作為證據,那是不足為證的。

所以,我們至今非常難以找到夏朝的“文字”和的文字記錄,這是非常當然的事情。

我們甚至認為,在商朝甲骨文時代,也沒有完全進入“大範圍使用文字”的時代。

文字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就是“大範圍使用文字”。

文字只有進入“大範圍使用文字”才是真正的文字時代。


這個時代的特點就是,依據文字來記錄事件,而且文字有了一定的社會化和社會化基礎。

社會化應用文字,是文字在比較大的範圍通行的基礎,社會化基礎是學習文字的人超出了文字壟斷階層。

例如,商朝後期,我們推測除了貞人和他們的後代學習文字,一些文職官員也開始學習文字了。

這就是文字走向真正的社會化的開始。

而夏朝,的確是有文字的,因為,這個歷史已經很長了。但是,使用文字的群體非常有限,文字還處於神秘符號和“小範圍使用文字”的階段。

這一點,我們從甲骨文遺留所有文字來看,也可以得到證實。這就是甲骨文中,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文字,我們至今無法認識,而這些文字的特點,也更接近商朝以前的“刻符”文字。而我們可以認識,的,這些文字,更接近金文和小篆。


所以,我們回到商朝初來看,可能商朝人最早使用的一批文字,就是我們今天也不認識的那些“甲骨文”。

由於商朝中晚期占卜非常發達,所以,對文字的需求也有所擴大,因此,也需要增加文字,這就會創造一些新的文字,這些文字,明顯要比夏朝的文字,示意性更清楚。

這樣,中國就進入大範圍使用文字的時代了。

大範圍使用文字,是文字成為社會化文化的一部分了。文字不但有流通性,而且受到國家權威的保護。

甲骨文是國家保護的文字。而夏朝的文字未必是受到國家保護的。

這也是文字登上人類文明的重要區別。

文字“小範圍使用”時代,國家還沒有保護和重視,而“大範圍使用文字”的時代,一定是受到國家保護的。

第二,“夏”字是不是代表“夏朝”?我看這是很危險的看法。現在,甲骨文中有很多字,我們不認識的原因是很多的。例如,有的字,我們已經知道是一個地名,但是,沒有行對應的金文讀音和讀法,也在“不認識”之列。夏,被後代一直認為是個地名,後世認為夏朝的,祖先在夏這個地方。

那麼,假如夏朝存在的話,夏朝的國號到底是不是“夏”?,現在,我們還找不到依據。

第三, 夏朝在哪裡?這是世界關注的一個考古學問題。因為,我們目前的歷史資料,考古發現都沒有足夠的證據。

二里頭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夏都,我們希望最終用考古來證實。而在考古中,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有文字記載的希望,我認為在事實上是非常小的。因為“夏朝”的文字太有限,而且,“夏朝”還是一個小範圍使用文字的時代。

我們也希望國內學者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夏都最終花落誰家。無論是河南二里頭還是山西陶寺,這都是中華文明的光榮。但是,今天,我們更多需要用科學態度去考古。可能,在認識夏朝文字方面,也許還是一個新的話題。

李維明先生說,商朝以前文字有文字也有刻符,這話我同意。也不同意。因為,好像甲骨文中也有刻符怎麼解釋?難道甲骨文都叫文字?

所以,我們應該看到,中國文字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的,事實是清楚,這也是我們認識中國文字的一個起點。

例如,甲骨文中的地名人名是哪裡來的?是商朝的文字記錄,還是商朝從夏朝文字中繼承過來的?這是一個不小的考古課題。


千千千里馬


確實是有這回事。在二里頭的一片卜骨上,發現了倆字,其中一個疑似是“夏”字雛形。

只是疑似為夏字。識別出這個字的學者名叫李維明,早在2011年就發表過《“夏”字形探源》的文章。




來看下這片卜骨,圖中圈出的部分就是被認作“夏”字的字。


這到底是不是夏字呢?看下這個字的字形,上下結構的。上面是一個日,下邊是一個人。然後根據商代甲骨人,金文的結構,推測出這個字是一個“夏”字。


甲骨文中與日有關的、與人有關的文字很多。也有一定的規律、體系。


商代甲骨文是象形字,即是象物體之形的文字,從繪畫文字發展而來。說白了就是圖畫字。但是,這種字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而來,得有個過程,所以,這個字不是沒有可能是“夏”字。


這片二里頭甲骨上的另外一個字也被解讀出來了,上面像一個奔跑的獸形動物,下部像陷坑(或尖樁、絆索),這個字被解釋為設置機關捕獸。


所以,整片卜骨的意思是:夏人從事捕獵的活動。


但是,即使這個字是夏字就能證明夏朝的存在嗎?


就這麼個例子,顯然不能。證明一個朝代存在於否,需要多方面的考量。需要滿足一些標準。比如有沒有王城?統治的規模是怎麼樣的?太多了。


所以,單憑這麼一片甲骨完全不足以證明夏朝的存在。而且還就這麼兩個字。說明不了什麼大問題。


文物考古聊歷史


2019年10月19日,二里頭夏都博物館開館儀式在河南省偃師市翟鎮鎮四角樓村南的二里頭夏都博物館舉行。據與會者稱:“李維明先生透露在夏代一片卜骨上發現了兩個文字,說明夏代可能是有甲骨文的。詳細消息會於晚些時候發佈。”本來這句話也只是與會者客觀轉述,但之後網絡上卻一片歡聲雀躍,似乎21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即將一錘定音,就等“晚些時候”的到來。

太陽底下無新事。其實,李維明先生於2009年就發表過《夏代、商前期牛骨刻辭試讀二例》,於2011年又發表過《“夏”字形探源》,其中就提到二里頭文化的一片卜骨上有兩個刻辭文字,並認為可能是“夏”字的早期寫法。這片刻辭文字,據李先生的參考文獻,出自《華夏考古》1993年第3期的一篇考古報告。也就是說,這並非什麼新材料。但是至今二十多年過去了,似乎沒見多少學者主張支持此觀點。

李先生師從考古學家鄒衡,長期任職中國國家博物館,但不是古文字專業學者。隨著近來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張,這個觀點又重新提出來,不知道算不算老調重彈?至少從澎湃新聞2019年10月18日《二里頭文化甲骨文推進夏文化探索》這一訪談來看,沒提供任何新證據。“晚些時候”應該更多也是考釋,而不會是證據。

更關鍵的是,“釋讀”涉及的不僅是釋讀一個“文字”,而是認為在先商時已經存在“文字”。那麼這裡的“文字”,不應該是一兩個文字,而是一整套文字體系。但從現有資料來看,先商的文字資料是非常匱乏的,證明當時“文字”已經形成的證據不足,從而“文字釋讀”也成了無源之水。

另外,就算這個“文字”是夏,就能證明夏朝存在嗎?這當然也未必。因為這個“夏”到底表示什麼不得而知。“夏”的字形像人在日下、舉頭見日的樣子,引申為夏天的“夏”,而作為族名、國名的“夏”是後起的含義、那麼這個“夏”是不是夏朝?當然也就無法證明了。實際上正是由於缺乏文字體系的存在,所以單個符號根本不能確定其含義。

二里頭遺址是不是夏朝,目前來說證據力度還是不夠,主要在於沒有文字自證,而不是什麼東西方標準。新密黃寨遺址亦同理。但要說二里頭遺址已經進入文明時代,這個沒有多大疑問,目前主要爭議在於龍山文化時期是否算文明。所以說二里頭文化是夏文明存在疑問,不等於質疑在二里頭文化不是中華文明。那麼,二里頭文化不管姓“夏”還是姓“商”還是姓什麼,都不影響它代表古中國,並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

話說回來,我個人還是傾向於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朝,因為就目前證據來看,還是夏朝的嫌疑最大,符合的證據最多。問題的關鍵性就是證據缺失,這個事實不得不承認。至於“新砦類遺存”,是不是夏朝或者先夏,那就更不好說了。所以還是期待進一步考古發現、文字釋讀與歷史研究吧。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謝謝!


山西旅遊志


同時期遙遠地方的兩個字而已,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甘肅有一件考古文物上還有個大寫的“A”呢。

夏都晉南:

大禹部落源於隴西,遷居黃河壺口瀑布附近,定都晉南。

當然,腐儒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是主流,真實的歷史可能是這樣的:

黃帝是上古西北(古河套)地區部落聯盟首領,曾強盛一時,最終被後世附會成華夏始祖。

黃帝之後,各地部落紛爭繼續,其後裔繼續在古河套地區活動,並建造石峁城。

其後,溫溼帶南移,古河套地區黃帝后裔分化為狄、氐、戎、羌、鬼族、姬姓王族等部族,並慢慢遷離古河套地區,向四周擴散。

位於隴西的大禹羌部落逐漸強大,並慢慢向東遷移,最後到達黃河壺口瀑布周邊地區。

其間,各原統屬於黃帝帝國的部族間互相吞併,其中稱霸一時的有東夷顓頊部落聯盟、晉中唐堯部落聯盟、晉南虞舜部落聯盟、陝晉北部崇山部落聯盟、大禹部落聯盟等。

崇山部落聯盟後期主導石峁城,滅了唐堯陶寺部落聯盟。

虞舜部落聯盟北上,趕走了崇山部落聯盟,成為一時霸主,並將崇山部落聯盟首領追趕至羽山殺死。

崇山部落聯盟戰敗後投靠大禹部落聯盟,被大禹部落聯盟吸收。

大禹部落聯盟在虞舜時繼承崇山部落聯盟治水的工作,導水積石山、鑿開黃河龍門口。

大禹部落聯盟在主導治水工作過程中不斷壯大,最後奪取虞舜部落聯盟首領位置,虞舜在逃跑路上被殺。

大禹用13年時間統一西北諸部落後,御駕親征東夷伯益,兵敗南逃會籍病死。

其後夏啟強勢崛起,武力統一,可惜,夏啟死後又諸侯爭霸,夏朝被諸侯打的四處亂竄,在很多地方都建立過臨時戰爭堡壘性質的聚居軍寨。

最終,東夷商部落崛起,滅了夏部族,成為東夷部落聯盟首領。

此時,黃帝后裔氐、狄部族分化出的姬部落崛起,慢慢成為西北部落聯盟首領。

西北從伏羲到夏代遺址:

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8000-4800年前。

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7150~5600年前。

陝西西安半坡遺址,6700~5600年前。

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公元前4600~前3690年。

有代表性的大型城池遺址:

1、石峁遺址。

2、陶寺遺址。

3、三星堆遺址。

在說下上華夏古傳承

河北人:燧人,共工,后土,蚩尤,夸父。

山東人:太皞,少皞,皋陶,伯益,后羿。

甘陝青寧晉人:弇茲,華胥,女媧,伏羲,神農魁隗,神農炎帝,軒轅,炎黃嫘祖,大禹。

太皞崇拜太陽、鳥,最後搞成龍。

伏羲蛇身(蛇紋身)八卦(龜)崇拜。

三皇五帝夏

燧人在河北,燒陶萬年前;華胥在陝西,生伏羲成紀。

女媧葬洪洞,炎黃源氐羌;堯舜禹晉地,夏建都晉南。

炎黃(蚩尤)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中華民族來源於古崑崙山,女媧伏羲是人祖。

伏羲後裔分化為古羌、狄,其後演化出神農炎帝姜部落和黃帝姬部落。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姜羌一體,姬氐(狄)同源。

炎黃西北部落聯盟與蚩尤東北部落聯盟融合,成為中華民族融合的前身,所以,後世尊炎黃(蚩尤)為中華民族始祖。

其實,應該是炎黃(蚩尤)子孫:

炎黃(蚩尤)為中華三始祖,稱炎黃(蚩尤)子孫順理成章。

當然,先祖蚩尤被嚴重汙衊醜化,是一個極大的誤會,這與後世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有關。據傳蚩尤被黃帝尊為兵主,即戰神。這充分說明蚩尤的威名及其在征伐戰爭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當然,成王敗寇,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是一慣的作風。自古都稱黎民的,可見,是蚩尤九黎部落後裔。

華夏:

華夏人,即中華人,即中國人。

一般認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是通用的,泛指中國人。

華胥傳華夏,華夏傳中華:

華、胥、夏,三字了互用,均為人的意思。

一般認為,華夏源於西北:

1、源於華胥古國:華胥陵在陝西,生伏羲成紀,女媧陵在山西,在西北。

據說隴山周邊是伏羲的諸夏部落聯盟,華山周邊是女媧的華夏部落聯盟。

2、源於地名:華山和夏水,在山西陝西。

3、源於炎黃:炎帝名華,黃帝為夏,在西北。

4、腐儒附會:衣服文化。

5、源於扯淡:花朵。

炎黃子孫是民國時期的公認說法:

這主要與中華民族的形成有關,傳說,漢人祖先是由炎黃華夏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聯盟合併、融合而來,所以,後世漢人遍尊炎黃為祖先,自稱“炎黃(蚩尤)子孫”。

當然,蚩尤也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自古就是稱黎民的,顯然是蚩尤九黎後裔。


用戶1789621402868715


自家的史,非外國人說了算,那麼這個國家就沒有史了,很正常,咋又聽又不服氣呢。

夏及夏以前,無文字,無王城,無文字記史,因僅約盟酋長的總酋長。這一群體形式在現西南各少數民族裡可見證的。

而,突厥.女真等也無文字及王城與文字記史,甚至印度在中國唐朝前的史,自己也沒記,而是用唐僧記的取經歷程記,才找到原史遺址遺蹟的。

事實上,蒙古族除元朝仿漢族建王城外,其前無文字,無王城,無文字記的史。

北冰塬的愛基斯摩人及北美洲印第安人至今無文字無王城的,非洲澳洲幾乎除埃及外,都沒文字及王城與文字記的史的。

真實裡,有文字的國家沒幾個,有王城的國家也不多,有文字記史的國家更少。

總不明說這些人突然現在才出現的新人類吧。他們也都應是自有人類在地球上時,就存在的人群后代吧。

歐洲某些學者很奇怪,有把用石器的認定有文明瞭的,然而大自然探秘者,拍下了魚搭巢堆塔及用石碰開貝殼,海獺也可,猴也可,鷹也可。這是咋回事。

酋長轄人群也可發動戰爭,猴狼獅也爭地盤打群架,嬴者居,敗者逃。

無王城的,人群永在,有王城的國滅,人不見蹤跡。永存的不文明,滅亡無蹤的文明瞭。

這就是死人都是好人,活著的人都是壞人惡人的,人原罪的宗教宗法思維定式體現。

用宗教模式評文明,可信嗎。

中國西南各民族,除仿漢族或由漢族幫立的土司外,無王城..文字及文字史的,全由口傳身授延傳一切的,有用火,可建房,能製陶紡布,種養植為生,使役生畜,這不歸文明的行為形式嗎。

酋長是族長間聯盟後,形成聯邦式多群體的合眾人群形式的領頭人說詞,聯邦合眾美國就如此,美國不在文明列嗎。

中國現在的西南各少數民族的族長,就是王,只不過除自食其力無報酬及不徵稅外,族群各公共事務的開支費用,還由自家掏腰包支付呢,因而夏朝及其前被禪讓者,有逃跑與洗耳的現象發生。當王太吃虧了。

周朝用八家共耕一塊田,用於公務人員的費用報酬,再後用兌禾支付公務人員報酬,再後來兌禾改成稅。這是公務人員脫產的開始。

自徵稅出現,才開始了強力暴力武力陰謀爭搶王位的形成。這時的中國已早出現文字記的歷史了。

徵稅與否,才是帝主與酋長王之間的不同。

不明歷史,別再瞎咧咧了。

出土的骨上卜字,有望的造型,前方那個應是阻隔物,從而隔此物向物那邊遠望。有盼的意思。

前方型象若鷹攜物歸,從而卜的是所盼人即將返回了的證辭。

甲骨文,都是占卜的證辭,炙龜裂紋或骨炙的裂紋是佔兆卜兆。其佔式是背凹上制刻成眾多小方塊的坑,是為九宮,另一光凸面炙出裂紋為兆頭預兆,將解兆辭刻其上,以作為卜佔水平及靈否的憑證。

商人用甲骨卜佔,周人用蓍草卜佔,夏人用啥卜佔不明,但崇玉必然。這是整種族整體人狀態內某整民族主政的形式。

中國人的字,因執政人群的語言及文字成整體人種的公共標準語言及文字,當換了執政人後,又以此人群語詞文字為標準式了,從而無定式。只有到了秦始皇才統一了文字,即秦彖為永恆字型,只不過被後世用楷書替代罷了。

文字含的意事意思由結繩記事轉成,字的形狀由卜佔兆證辭定型的,後世仿物態及形狀再造新字了,這就是象形,再後世又有假借拼拆,轉註,形聲等造字七法出現。

所以不明夏朝用啥占卜,窺不成其字型的。

現中國的各省地盤,由同種族劃定的,省內各市轄地由整民族共佔居的地盤,市內各縣由同民族內各氏族整體佔居,縣內各鎮由自氏內各姓族共居的,鎮內各鄉由自姓族內各家族佔居的,鄉內各村由同家族內各家庭佔居的。

而歐洲各國家相當於中國的各種族整體式。只不過整個歐洲是同人種的白種人。但其各國僅相當於中國的各省罷了。

夏朝的夏字,不應是夏天的夏字,而應是廈字被後世人記寫成夏了,因當時人們以自對整體人群做出啥貢獻為自人群圖騰,從而現山西陝西人的夏屋,應是夏人遣存,即半邊房式,這樣的房是該幾間幾間,僅由橫樑處前建屋,後半邊不建屋,直下成牆了。

大禹時已有鑄銅器,但大禹鑄鼎,不是釜式,而是商周時編鐘上,那兩面框飾裡的九個突起的小柱子。

所以一個單編鐘上有四組九宮柱,從而聲振四方外,也是圍棋盤上四個九宮由一個星點壓鎮著的體現,即四州一組的體現。

所以編鐘上是四州一組式,而爵杯上兩頂柱被用於兩儀了。

即,大禹定九州,鑄九鼎,憑鼎居九州內的鼎,不是現見的釜式鼎,而是柱狀的頂或釘或泡釘。玉器上刻成穀粒紋,實為小云朵,門上成泡釘且宮門必用,席的邊角上的鎮席,鼎上的五分之一的圓扣突出體。

釜的鼎,由大禹的兒子啟,定型的,意為憑此鼎佔地盤吃飯了。

大禹劃的九州在,鑄頂仍沿用著,啟的釜式鼎全世界都認識,春秋戰國仿效啟,除戰而爭霸外,興起子稱,現有大廈式樣,也有夏屋沿傳,僅缺占卜式,甘肅喇家灘出土窯塌母護子及多人遺骨是大洪水遺蹟外,其地灰質砂在河南省鞏義的黃土嶺上至今仍可見,夏朝在還須啥證明呢。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不能從一個可能的字去證明一段歷史,歷史是嚴謹的,嚴肅的。但夏朝確實存在,至少週週認為存在,週週小時候家裡有本史記還是什麼書,沒有封皮,書也很亂了,最開始講的炎帝和蚩尤一起,後來演變成炎帝黃帝戰蚩尤,再後來皇帝傳位給了顓頊之後是帝嚳(這兩位有點遺忘了,但還記得有這麼號人,又去百度了一下)再後來就是都知道的堯舜禪讓,然後大禹治水有功,舜讓位於禹,禹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就開始了家天下的國家,所以我看來夏朝第一位帝王是禹。而夏朝也是存在的。(下圖分別是皇帝戰蚩尤,堯舜禪讓和大禹治水)。





不同創意


早就有文字,有器具的先進製作工藝當然是好的!但早就有皇帝,有朝代,不知道是積極因素,還是消極因素!譬如清朝腐朽反動,阻礙社會發展,能算文明與積極因素嗎?埃及法老動用無數勞工,在尼羅河邊修金字塔,勞民傷財,到底是積極因素,還是消極因素?!


用戶104011714623


一個朝代的真實存在需要更多有力的證據,比如生活遺蹟等等,僅靠一個字不足以證明。


分享匯


需要的證據是踏踏實實的物質證據,孤證不立,幾個字無法說服別人,加緊考古研究和發掘,歷史考古等學科是一個民族真正的“軟實力”!


極地1472


甲骨文最開始是為了祭祀而出現的,夏代的卜骨上的“夏”字不見得就能證明是夏朝,有可能是一種命運的詮釋,在祭祀中的一種表達。至於是什麼意思,還需要進一步去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