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創始人:996算個啥?我們是 715

西貝創始人:996算個啥?我們是 715

  • 作 者 | Domi GHR原創編輯


小庫說:

還沒走出“996·ICU”的恐懼,又被新的“福報”所籠罩……

近日,西貝創始人賈國龍發佈一條“715工作制”引起熱議。

“996算個啥,我們是715、白加黑、夜總會”,西貝創始人稱,他們每週工作7天,每天工作15個小時,並表示已實行多年。

西貝創始人:996算個啥?我們是 715

有網友說:我們還沒走出“996·ICU”的恐懼,又被新的“福報”所籠罩……

加班多,其實並不是員工的素質能力有問題,而是管理的問題:低效的會議、不通暢的信息傳達、部門之間的扯皮,等等。

在管理水平有限的情況下,通過715、白加黑的艱苦奮鬥取得一定成績,無可厚非;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要追求辛苦加班,應該追求的是管理水平提升啊!

像提倡加班這種形式主義,是管理中最大的傷害。

而現實中,我們最容易陷入這些形式主義之中……


西貝創始人:996算個啥?我們是 715

管理中的形式主義

有人調侃說“職場如戲,全靠演技”;


不僅僅是個人的逢場作戲,更嚴重的是管理形式上的演戲。

1)10萬元一份的PPT

PPT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它能讓原本平淡無味的工作彙報、商業演講,變得像電影和歌劇一樣生動而多彩。

在工作中,為了讓領導看了更高興, PPT裡的學問越來越多,如何讓平淡的業績數字更出色,如何用亮點掩蓋缺點,如何講故事……

領導看到的PPT彙報,永遠是一派生機勃勃、繁榮昌盛。


PPT成了表演者的舞臺。

西貝創始人:996算個啥?我們是 715


就像新東方年會里唱的,

“幹活兒的累死累活,到頭來幹不過寫PPT的”。

在華為,PPT被叫做膠片,“膠片文化”早已飽受詬病。

有華為員工調侃,某些管理者的艱苦奮鬥,只體現在寫膠片的時候。


“甚至有領導的膠片,是花了10萬塊錢,請人專門設計的!”

PPT的英文全稱是“Power Point”,本意是“有力量的觀點”,卻被我們玩兒壞了。

PPT本沒錯,錯的是寫PPT的和聽PPT的人。

2)開不完的會

你是否經歷過一天一小會,三天一大會?

彼得·德魯克說,“一個人人都隨時開會的組織,必是一個誰都不能做事的組織。”

頻繁開會佔用太多時間不說,而且很多會議開得沒有意義,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

有些會議與自己無關,還要到場旁聽;


有些會議像聆聽“聖訓”,沒有人提出反對,真實的問題永遠無法反饋;


有些會議討論得激情澎湃,會議後還是與往常一樣,沒人真正付諸行動;


有些會議只安排工作目標,從不討論具體的執行方案,永遠得不到好的結果。


猶他大學組織心理學教授喬•艾倫,給出了提高會議效率的幾個原則:

只邀請那些需要完成任務的人;


提前限定會議時間,準時完成會議;


提前把詳細議程給到每個人,可以讓人們聚焦重點;


會前幾分鐘的熱場閒聊,能讓人們在稍後的討論中更自如地發言;


做好會議記錄,明確任務負責人,下次會議跟進結果。

3)寫不完的日報週報

前段時間阿里宣佈要取消週報,勾出了網友的滿心委屈——“天下職場人苦週報久矣”

“我逐漸成了高級週報工程師“

“為了寫週報,故意跟研發提了個很扯的需求“

“互聯網公司可能因為週報,培養出一批文豪“

……

西貝創始人:996算個啥?我們是 715

與寫PPT一樣,週報、日報本是工作的總結反思,是信息傳達和自我成長的工具;

然而工具用的久了,人們就把工具當工作。

4)摸魚式加班

一位朋友從外企跳槽到國內企業,擔任一個部門的負責人,入職不到一個月,就被HR約談。

HR說:其它部門反饋,你們部門下班走得太早,這樣影響不好……

於是,這位朋友體驗了一把“摸魚式加班”,一個月後終於無法忍受,果斷離職了。

前段時間很多網友在反對“奮鬥逼”,說那些自己拼命加班的人,帶壞了公司的風氣,搞得大家都要跟著加班。

除了個別情況,大部分人是不情願加班的,多是礙於領導的“看法”,違心地表現一下。

這種狀態下的員工,降低了工作效率,很可能比正常上班的產出更低。

這些形式主義現象,對員工、領導和公司任何一方,都沒有益處;


那麼,為什麼還會產生形式主義呢?


西貝創始人:996算個啥?我們是 715

產生形式主義的3大原因

產生形式主義的根源是人的思想,但我們也可以通過規則來控制。

1)不貼近一線

帶領IBM東山再起的CEO郭士納曾說,“我不認為你坐在辦公室裡, 就可以成功的管理好自己的企業。”

華為員工做了個吐槽視頻:

前方戰士打電話呼叫支援,後臺部門流程繁瑣,終於要到支持時……


讓人忍俊不禁的調侃,也深刻地批判了不貼近一線、不接地氣的管理動作。

所以華為規定,將軍要從戰場中選拔,所有專家、高管、甚至研發人員,都要去接觸一線業務和客戶需求。

HR女神彭蕾,2010年初從HR轉做業務,到年底她說,“無論是以前做HR,還是做集團CEO,很多時候真的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她建議HR和管理層要接地氣。

每一位管理者都要貼近一線接地氣。天天坐在辦公室,是不可能做好業務、帶好團隊的。

2)缺乏監督機制

再清醒的頭腦也有出錯的時候,更何況,老闆一個人的清醒並不能保證全體員工的清醒。

所以,我們需要一套監督機制。

在華為,長期自我批判的價值觀下,產生了很多監督和反思機制;


比如華為的心聲社區,是他們內部的吐槽平臺,員工可匿名發佈自己的不滿,經常有揭露公司管理問題的帖子。

很多華為的新聞事件都是出自於此,比如胡玲事件、博士流失率高、細數任正非十宗罪等。這就成為監督公司管理層的平臺。

在阿里,也有相互監督的Review大會,除了對業務的總結與反思,還有一對一的面談,直擊靈魂的對話,常常讓人淚流滿面。

這個Review會在每月和每個季度進行,就形成了一個自我反省和相互監督的機制。

3)管理者的認知誤區

產生形式主義的根源,在於人們對管理的認知誤區,特別是管理者的思維誤區。

很多管理者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進入了形式主義,甚至還樂享其中。

比如他開很多低效的會議,還自覺是關心業務、鞠躬盡瘁;


比如他看到員工加班,就忍不住誇獎讚賞,覺得態度決定一切。

如果老闆被形式矇住了雙眼,一定是上行下效,所有人都去關注形式了。

領導者要破解形式主義,需要認識到2點:

以客戶為中心:企業的收入來源是客戶,所有不導向客戶的流程都是巨大的浪費;


以結果為導向:過程管控越細、越多,越容易滋生形式主義;

所以,管理者的清晰認知,是消除形式主義的根本。


西貝創始人:996算個啥?我們是 715

管理其實很簡單

管理的目的是要結果,而不是花樣繁多的形式。

要擺脫管理中的誤區,讓工作更高效、業績更好,首先要具備正確的管理思維。

1)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你的思維方式


所謂“定位決定地位,思路決定出路”,人們不可能做出自己認知範圍之外的事情,只會在自己的思維框架之內發展。

2)要想管好他人,先要管好自己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那些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比如拿破崙、達芬奇、莫扎特等)之所以偉大,與其它最大的不同是自我管理。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

3)搞定老闆與團隊,溝通要有策略


1個人與1只老虎對抗,老虎完勝;1000個人與1000只老虎對抗,老虎完敗。


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之一,是團隊的溝通協作,是組織的力量。


但人與人之間最大的衝突,往往也是溝通不暢導致的。

4)巧用工具,工作效率倍增


時間管理、思維導圖、計劃管理等,工作中有很多提高效率的工具,有時能對我們的職業發展起到奇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