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书橱和整理思想一样吗?

沙利文书法学院


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认为整理书橱和整理思想在某些地方是共通的,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总是觉得很累,总是觉得思维好像是被禁锢了,其实并不是思维被禁锢了,而是人们做任何事都想要最优的选择导致的。举个例子,儿子要上幼儿园了,我们看了好多家幼儿园,结果发现有的幼儿园教师特别的温柔,有的幼儿园环境特别的好,有的幼儿园饭吃的特别的好,所以,我们特别的苦恼,就在想,如果这些幼儿园能把所有的优点聚集在一家就好了,简单的一件事,就让我们纠结了很久,思考了很久,就是因为想要最优的选择导致的,所以真正禁锢我们思维的是最优选择,我们只要能接受的选择就可以跳出思维禁锢。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是禁锢的病,没有弹性,所以我们需要放空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所以我觉得整理书柜就是一个放空自己的过程,我们慢慢回想曾经看过哪些书,慢慢回想将哪些书放在一起,将哪些书进行排列,这正如我们将思维慢慢的放松,慢慢的放空,很多这样的时候灵感就会突然的出现了。

所以整理书柜和整理思想在某些地方是共通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让自己的生活变慢下来,让自己的头脑放空下来,慢慢的反思,让潜意识主动起来,让思维弹性起来,这样的生活可能就是所谓的笑看云卷云舒的境界。




老高教练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清理衣柜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忽然想,整理书柜会怎样呢?

我的书不多,自然书柜也不大。有以前的积累,更多的是这两三年的收获,自己买的、学校发的、还有一些单位如行知写作营等赠送的等等。大多是教育、文学、修身等方面的书籍。平时看书的时候,图个方便,看了就随手放柜上,也没整理。时间一久,书柜上或竖或横着、或立或码着的都是书。放假了,时间充裕了,就想着得好好把这些书进行分类、整理了。

一边整理,一边看看书名,或是随性的翻一翻。那些书中,总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感触或故事随着书页的翻动在心间荡漾。很多看过就存入书柜,束之高阁了。但也有几本书会不时的翻一翻、看一看。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应该是教育的经典。他的思想核心就是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每一条建议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如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这本书上很多很多的折痕还在保留着。每每打开,随手挑一处折痕的地方读一读,总能为之一振,总能让自己心更定,志更明。如于永正先生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怎样教语文》。他的书读起来很轻松,仿佛是老人在与你对话、与你细声交谈。于老师的思想我奉之为圭臬,常常反复阅读、学习、模仿、实践,让我知道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

一格一格的整理,竟然发现了师范读书的笔记。有一本工工整整的摘抄《新诗漫谈》。那时候,没有复印,因为喜欢这本书、因为想学写诗,就从学校图书馆找来这本书,一字一字的抄了下来。为写诗,后来还报名参加了《星星》诗社组织的诗歌培训,也订阅了很多诗歌杂志。呵呵,想想以前也算得上一个“文艺青年”了。离开学校那么久,诗歌倒是没坚持,自然也没成为什么诗人。不过,诗的那种优美、浪漫、激情倒是留在心里了。平凡的日子里,偶尔读一读诗歌,总能让生活多了一分美好与期待

理好书柜,静静而思。却发现书柜里能留下的只有学生时代与最近时日的记忆了。那中间的那些日子又去哪儿了呢?学生时代的我,现在的我,哪个是真的我呢?是不是现在的“我”已与学生时代的“我”重新对接上了?或者说找回初心了。


无敌老王


我认为整理书橱和整理思想是一样的。

第一,书橱里面的书籍的类别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的知识结构与兴趣爱好。定期的整理书橱,也就算是定期的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兴趣爱好。例如

把自己已掌握的或暂时不太感兴趣的书籍,从随手可拿的方便的位置调整到书柜的顶端或者底部,算是一个暂时的封存,腾出来的地方再放置你最近频繁需用的书籍。我就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有我到亲朋家去,只要能够让进到书房,我都会游览一下目光所致处摆放的书籍,这样我也能够对主人的最新的兴趣爱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整理书籍的同时,也整理了自己的思想。一个人对生活或工作感到迷茫的时候,则见意去整理书橱。整理书橱是一个细致缜密的一个工作过程:给书籍归类,理清了思绪,知道什么是自己现在迫切需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给书籍掸尘,能沉静心情,生活不是一团乱麻与灰尘,面对整洁的书橱,一定会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切都会变得清清爽爽、赏心悦目。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网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