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醫院大部辦得不錯,為什麼非要與原企業脫鉤?

豐人2


事實上,現存的央企醫院尤其是二級及以下醫院,大都半死不活。企辦醫院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尤其在50、6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軍工,能源產業,國企國企工廠員工動輒萬人,企業附屬醫院也是集結了國家各地醫療人才,實力相當不錯,辦的紅紅火火。隨意時間的推移,市場化放開,98年國企員工下崗潮導致企辦醫院逐漸沒落,人才外流較多,企業主體對附屬醫院的投入也逐步縮減,院區場地年久失修,醫療設備由於缺乏發展資金而陳舊落後,醫療條件也無法滿足病人需求,從企業主體來說,就是個“賠錢貨”。三年前國家出臺政策要求企業辦社會職能剝離也是出於這個考慮,希望藉助社會的力量發展企辦醫院。做的比較市場化的有華潤、中信、北大醫療等,它們擁有市場化的醫院管理能力,資金雄厚,使接收過來的企辦醫院煥發了“第二春”。


輝哥聊財稅


我是在央企長大的,父母也都是從央企退休的,自己對央企很有些與生俱來的感情。

央企涉及的行業比較多,就說說我自己看見和經歷過的。

我現在居住的小區,實際上是一家曾經的央企新建家屬區,只是公開向社會出售才有機會買到。

小區這一帶曾經是四家以牆相隔的軍工電子企業,當初廠址可是朱德元帥親臨現場敲定的,初始發展階段得到了前蘇聯老大哥技術上的大力扶持。每家工廠都建有衛生所,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都升級為職工醫院了。

企業後勤部門脫鉤企業主體,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衷是為企業減負擔。隨著國有企業改革深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那四家企業中兩家走到了破產地步,一家所屬醫院移交地方,改成社區服務站,緊鄰一家三甲醫院,毫無發展空間,病人稀少,以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為主,維持發展,主要靠財政補助資金生存。另外一家已經被其他職工醫院合併。另外兩家企業雖然是行業龍頭老大級別,在省內也是重點企業,年產值都是幾百億,但是那兩家所屬醫院多年來並沒有什麼發展,還有些萎縮,基本上就是一個衛生所的規模和水平,與分別都服務上萬人極不相稱。看來,企業規模、效益不一定和所屬職工醫院的發展及技術水平成正比。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參加市衛生局主辦的學習班,參觀過本地座落在縣上應該是國內最大的特殊鋼廠,當時有3萬多職工,總醫院院長介紹醫院時始終充滿著一種自豪,確實醫院實力很強,業務開展的非常好。十年不到,企業虧損的一塌糊塗,還反過來讓醫院每年必須向工廠繳費,無論你醫院是賠是賺,都得上繳規定的額度,道理有呀,醫院的資產是企業的!我當時第一次聽該醫院醫生告訴我,竟然還有這樣的。大概十年前,醫院整體交給地方政府了,那以後日子明顯好過多了,醫院進入了正常發展軌道。看來,早點和企業脫鉤還是好處多。

多年前去西安、太原開會去過幾家搞得好的兵工企業醫院,特點就是在市區,交通方便、病人來源不成問題,醫院能夠準確定位,發展特色專業,搞的很有活力。

接觸過東北老資格兵工企業的醫院院長們,企業日子都不好過,醫院都還不錯,醫院完全靠自己的實力在發展,說是屬於企業管,實際上,企業什麼也不管,根本就沒有能力管了,早點脫鉤出去,醫院的日子只會更好過。

重慶市兵工全國聞名,幾個大的集團,如建設、嘉陵、長安的職工醫院實力都很強,背靠企業,醫院得到了很大發展,在與地方同規模醫院競爭中,醫院也是憑實力爭得一席之地,究竟脫鉤好還是不好,那就各有利弊了。

而那些出於保密、安全等原因建在山溝溝裡的軍工企業醫院就慘了,企業轉產很困難,醫院本身規模小,周圍常住人口少,主要是廣大農村,企業不行了,醫院就跟著倒黴,前些年如果搬遷出來還好一些,再不濟,交給地方政府組建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有事情做,至少基本生活就有保障了,否則,多年在山裡,業務開展少,個人技術能力有限,出去應聘都沒有底氣。

我得出的結論是,脫不脫鉤,決定權在企業。搞的好的企業醫院脫鉤不脫鉤不重要,關注自己如何正常發展最重要,當然如果有機會脫鉤,條件談好,那就毫不猶豫說“拜拜”。搞的不好的企業,醫院那就要想法子,早點脫鉤,肯定有生路,地方政府既然敢接,就有辦法消化,只要一入編,哪怕是社區衛生的編制,都比在那要死不活的企業裡耗著強!

我是熱衷於衛生健康知識宣傳普及的康醫生,謝謝朋友們的關注!


醫者醫心


1.你見過幾家醫院虧本的,怎麼叫甩負擔呢?

2.是上面要讓脫離,不是企業願意,你去問問?

3.說央企管醫院水平不行,中鐵建下屬局的下屬醫院,援鄂完4月8日又赴尼利亞了!

不要因一些現象否定了事物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