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王李自成建立的朝代是什么,如果能统治下去还会有清朝吗?

粤睇粤爽瘾


不能说李自成建立了朝代,李自成建立的仅仅是一个临时的政权,国号为“大顺”。如果能统治下去还会有清朝吗?答案是肯定的,具体原因如下。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明朝天启年间,陕北地区连续多年灾荒,但国家所征赋税却分毫不减,更别说朝廷赈灾了。李自成的家中非常贫困,无奈之下,出家做了和尚,名黄来僧,同时给当地的地主放羊勉强度日(这一点和朱元璋很像)。之后在驿站当驿卒,但因弄丢公文,逃往边境当了兵。在军中表现突出被提升做了把总,后来,金兵南下,朝廷便让驻守在边境的将士勤王。但因上司克扣军饷不发,兵士发动了兵变。后来他转战汉中,参加了王左贵的农民军,之后又转投张存孟。但张存孟投靠了南明,李自成带领余部东渡黄河,投靠了自己的舅父“闯王”高迎祥,担任“闯将”。后来舅父兵败被杀,他便担任新的“闯王”。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不得不说,李自成太急了,这时候,明朝实力还在,后金王朝虎视眈眈,他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闯王”李自成)

统治阶级的局限性

说是统治阶级的局限性,倒不如说是无可用之才。朱元璋起事时,手下有徐达、常遇春这样的大将,还有刘伯温这样的谋臣,为他制定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分三步走的政策。而再看李自成呢,还没取得稳定便称王,身边也无谋臣出谋划策。在攻克北京占领紫禁城后,便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初入北京之时,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多久,从二十七日起,部下开始掠夺明朝官员,四处抄家,并对官员严刑拷打。一时之间,城中人心惶惶。

吴三桂引狼入室

李自成进京后,多次招降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但都未果。有野史称本来吴三桂是准备接受招降,但就在这时候,家中老父来信,自己家被李自成抄去,自己的宠姬陈圆圆也被李自成掳走。但自己的力量并不足以对抗李自成,于是就打开山海关放清兵入关。尽管这种说法可信度并不高,但吴三桂因一些原因还是投降了清兵。李自成面对北方有清军,南方有南明,再这样的两面夹击之下,最终覆灭。

【结语】

同样是农民起义军,朱元璋能一统天下,建立大明王朝,而李自成却落得兵败逃亡被杀。这和统治者本身能力莫大相关,李自成眼光狭隘,看的不够长远,因此才会失败。这对于我们今日也有所启迪,做什么事都要把眼光放的长远,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最终因小失大。


九月读历史


李自成建立“大顺”,改元“永昌”定都西安,如果能统治下去肯定不会有清朝的。虽然政权初创,必然有农民起义领袖的阶级局限性存在,但是这些都是新旧政权交替的必然,历来皆是如此,他失败在于根基太浅,败了一仗就爬不起来了,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明末天灾不断,民不聊生

说起明朝末年的天灾,“小冰河期”不得不提,1580-1644年(万历八年-崇祯17年,大顺永昌元年)是这个时期最冷的时期,千年内为最,万年内也能居其次,正是由于气温骤降,致使粮食大幅度减产,而且北方气候本来就冷,在这个酷寒的基础上,降水减少,降雨区普遍南移,全国旱灾不断,万历年间就发生过三次大旱灾。崇祯14年(1641年)的那场大旱,更是历时四年之久,直至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的时候,旱灾带来的鼠疫还在肆虐北京。

从天时上来说,崇祯皇帝是特别倒霉的,颇有时运不济之意,治世能力不说,朝政腐败也先不谈,天灾为大明的灭亡狠狠的做了一次幕后推手。旱灾本来就粮食产量不足,再加上鼠疫,大明本身就是元气大伤,再加上各地烽烟四起,不能有效赈灾,治下之民反而成了造反之众。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李自成幼时如明太祖朱元璋相似,也是给地主放过羊,出家做过小和尚,后来从军也是不顺,于崇祯二年(1629)正式起义,成为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他也是根正苗红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所以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依然存在。因为本身没有根基,所以只能走民众路线,吸引流民,正值全国灾荒,到处缺粮,所以攻略一地,就杀大户,并开仓放粮,所以有“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究其原因,还在于本身没有根基,没钱没粮,怎么造反,只能烧杀抢掠,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不一样是靠抢劫为生。当时大明作为统治者都会缺粮缺响,而这个什么都没有的,却还能让占领区不纳粮,可想而知,其手下数千,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军队吃什么?只不过是把朝廷的粮仓放尽,今日吃饱,明日不愁罢了。

打的太快,称帝迅速,底盘不稳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同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历史上唯一成功的朱元璋,正是因为采纳了朱升的这个战略方针,最终平定乱世,建立大明帝朝。

李自成就不同,崇祯二年起义,三年投入王佐挂麾下,后来王佐挂被招安,李自成转头张存孟麾下,崇祯四年,张存孟又投降大明,崇祯六年,李自成投奔其舅父闯王高迎祥,直到崇祯九年,高迎祥兵败被杀,李自成接受余荫,被推为闯王,这才算是真正自立,有了自己的根基。但是也一直辗转四方,直到崇祯十一年,清兵入关,才得以在商洛山中喘息求存。崇祯十二年,张献忠反叛之后,再次杀出山,直到崇祯十四年,攻克洛阳,崇祯十六年,攻下襄阳,称“新顺王”,崇祯十七年一月就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三月攻下北京,灭亡明朝。从真正起势到灭亡大明,也就几年的时间,所以占的快,但是治理不足,兵员后勤等等都跟不上。同年四月,李自成因收服吴三桂不成,与其进行一片石战役,最终,吴三桂投降多尔衮,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自此之后,李自成被清兵打的节节败退,于次年死于湖北通城。真正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李自成的眼光战略跟洪秀全不是一个档次,不可相提并论

同样是农民起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也是轰轰烈烈,其势不可挡,而且天时地利人和皆有,在民族矛盾的情况下,稍微有点战略眼光,有点作为还是有机会开创一代王朝的,他是真正拜在自己的思想堕落之下的。李自成还是有进取心的,从占领西安称帝,两月就进攻北京,拿下北京之后迅速转战山海关,只是失败了而已,加上根基不稳,没有了再起的机会。

很多人喜欢拿李自成打下北京之后说事。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 ,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但从二十七日起,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这固然是错误的行为,也表示李自成对其部下约束不力。但就事论事,这种行为在新旧政权取代之时真不是大事,各种名义上劫掠前朝大户包括屠城之举,也都是应有之意,不然造反做什么,为了造福百姓?到了该分战争红利的时候,谁也不能说这是不正确的。历史虽然把李自成形容的比较惨毒,原因很简单,李自成后来失败了,并没有能力去创造历史,就比如李自成手下并没有出名的文臣武将一样,道理类似,谁去为失败者宣扬名声?

总结,李自成得势太快,有天灾做助攻,所以没有稳扎稳打,虽然进取心强是好事,但是一但失败就没有再起的机会,最终一路南逃也没能幸免。要是他能统治下去,就其之前所作所为来看,还是有望开创以盛世的,那就不会有满清了,也肯定不会有八国联军之类,我朝依然是中原之国。


正道者言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这就意味着中原大地出现了一个新的汉人政权,即将取代明王朝的统治。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李自成迅速败亡,大顺政权很快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取而代之的是清朝。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大顺政权能够统治下去,那清朝还会存在吗?我觉得这种情况下,清朝想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存在,依然有很大的可能。我想从几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大顺政权没有完成向封建政权的转变

众所周知,李自成是从农民起义军发展壮大的,在起义过程中也就是创业阶段,农民起义军代表了劳苦大众的利益,消灭贪官地主这种老百姓痛恨的阶级,可以迅速聚拢人心,从而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但是当时掌握社会资源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地主和士绅阶级,新的政权建立后,还是要取得这个阶级的衷心拥护,从而达到政权的稳定。而李自成选择了继续对明朝宗室、王公大臣、地主富户进行压榨,勒索,不给就大刑伺候甚至抄家灭族。这种情况下,逼的这部分掌握资源和话语权的人不得以去支持满清政权。


大顺没有重视满清的威胁

李自成从起义以来,开始只是想裂土封疆,做一个土皇帝。后来随着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才把推翻明朝,建立新政权作为重要目标。也就是说李自成始终把明朝作为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对关外的满清政权并没有重视。这种不重视,必然导致清军一旦入关,在上面说的心向清朝的地主阶级的配合下,那大顺军是难以抵挡的,溃败成了大概率的事情。

大顺政权从上而下的腐化堕落

大顺政权继续统治的话,从占领北京就开始有苗头的腐化现象会越来越严重,这种贪图享乐,贪污腐化的行为不但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同时也会让统治阶级内部失去凝聚力,军队失去战斗力。尤其是投降或依附过来的前明势力,本就是墙头草,当满清打过来,没有一个统一信仰的大顺集团马上分崩离析,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大顺军必然失败,政权败亡也是早晚的事情。

以上几个方面,我觉得在不考虑南明能否中兴因素的情况下(这是另一个话题),清朝击败大顺,继而建立全国性政权是大概率事件。


大家可以给我点赞,留言,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历史问题。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