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道德经》是讲道德的吗?

我有两千斤


对“道德”一词的理解,现代人和古人有差别。古人认为道之行就是德。道是德的内涵,德是道的外在表现,一表一里,实际上说的是一个内容。

现在人把道德更多的理解为伦理道德,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把仁义礼智信这些外在的表现理解为道德。其实儒学在孔子时代也认为道之行就是德。随着儒学的变迁,对道德的理解越来越形式化,表面化。

所以说如果按照古人的理解,道德经就是讲道德的并没有错。如果按现在人对道德的理解,说道德经就是讲道德的,就有些不准确了。

文化和文明随着时代,内涵是在变化的。学习任何著作,不应该离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可是人们又不可避免的,用现实来解古。有的可能是发扬和继承了古人的思想,有的可能就是南辕北辙,荒腔走板了。

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著作,道家和儒家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应当仔细区分,才能学习其精神实质。


用户18775990487


道德经,这三个字悟透了,就是答案。老子的道是因,德是果,经是宇宙万物发展的过程。它于孔子的道德深层次有相同之处,表面上认识有所不同,与当代人的认识更不相同,当代人认为有道德修养就是高尚的人,文明的人守规距的好人。是人道。



马振廷1


《道德经》可是一部哲学著作,又叫《道德真经》,它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深入浅出,包涵万象,被人们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道德经》是朴素的辩证法,他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道德经》讲道理也讲道德,是既讲道又讲德的,道与德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道”与“德”。这里的“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德”不全是人们认为的道德或德行,是修道所应必备的世界观以及人们处世的方法。

《道德经》原意,就是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乃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提升。没有德的基础,也就没有去“修道”的基础。

《道德经》的根本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所宣扬的思想精华。“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源泉。“德”是“道”的发展与表现形式。“道”和“法”是辨证统一的。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老子所倡导的道就是主张人们要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这些接近自然的本性。

老子主张在政治上要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友好和平,他反对战争手段。这才是《道德经》创作的主题。

《道德经》开篇就告诉大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对于“道”的认识是这样的,他认为道,不是社会上的一般道。“道”在老子认为已超越了一般社会的世俗生活,这和自然之道是统一的,因为,世间万物起源的根本都在“道”,却由道发生,这才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关于“德”,“德”是“道”的发展与表现,道德与法都是用来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行为的。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与德的根本是一致的,所以老子的上德的根源来自于“道” 。

老子所提倡的德也不是平常人所说的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下德说的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故先失道而后失德。

在老子的思想中,上德的无为就是要一切顺应大自然,这种的“无为”思想的特征,遵循的只是自然的道。而德重视生命,轻视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 自然无为。

在老子看来,孔子的仁义理智信是教化来的结果,难以达到无为超脱的境界,所以把它列为下德。上德的无为境界是上德,而法及法律也不过是一种下德。

道是万物演化的根源,但如果没有德来驾驭也不行,这样世界一定会乱。如果只有德来统治,而没有道来作为基础,这个世界同样是不可能存在的。

单纯的只讲道,或者只讲德,都是片面的,所以道德一词,是分不开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共同发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