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道德經》是講道德的嗎?

我有兩千斤


對“道德”一詞的理解,現代人和古人有差別。古人認為道之行就是德。道是德的內涵,德是道的外在表現,一表一里,實際上說的是一個內容。

現在人把道德更多的理解為倫理道德,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把仁義禮智信這些外在的表現理解為道德。其實儒學在孔子時代也認為道之行就是德。隨著儒學的變遷,對道德的理解越來越形式化,表面化。

所以說如果按照古人的理解,道德經就是講道德的並沒有錯。如果按現在人對道德的理解,說道德經就是講道德的,就有些不準確了。

文化和文明隨著時代,內涵是在變化的。學習任何著作,不應該離開當時的時代背景。可是人們又不可避免的,用現實來解古。有的可能是發揚和繼承了古人的思想,有的可能就是南轅北轍,荒腔走板了。

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著作,道家和儒家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應當仔細區分,才能學習其精神實質。


用戶18775990487


道德經,這三個字悟透了,就是答案。老子的道是因,德是果,經是宇宙萬物發展的過程。它於孔子的道德深層次有相同之處,表面上認識有所不同,與當代人的認識更不相同,當代人認為有道德修養就是高尚的人,文明的人守規距的好人。是人道。



馬振廷1


《道德經》可是一部哲學著作,又叫《道德真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深入淺出,包涵萬象,被人們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是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道德經》是樸素的辯證法,他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道德經》講道理也講道德,是既講道又講德的,道與德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道”與“德”。這裡的“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德”不全是人們認為的道德或德行,是修道所應必備的世界觀以及人們處世的方法。

《道德經》原意,就是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乃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提升。沒有德的基礎,也就沒有去“修道”的基礎。

《道德經》的根本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所宣揚的思想精華。“道”是天地萬物生成的源泉。“德”是“道”的發展與表現形式。“道”和“法”是辨證統一的。

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的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老子所倡導的道就是主張人們要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這些接近自然的本性。

老子主張在政治上要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友好和平,他反對戰爭手段。這才是《道德經》創作的主題。

《道德經》開篇就告訴大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對於“道”的認識是這樣的,他認為道,不是社會上的一般道。“道”在老子認為已超越了一般社會的世俗生活,這和自然之道是統一的,因為,世間萬物起源的根本都在“道”,卻由道發生,這才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關於“德”,“德”是“道”的發展與表現,道德與法都是用來規範社會中人與人的行為的。老子認為,上德的本質與道與德的根本是一致的,所以老子的上德的根源來自於“道” 。

老子所提倡的德也不是平常人所說的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下德說的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故先失道而後失德。

在老子的思想中,上德的無為就是要一切順應大自然,這種的“無為”思想的特徵,遵循的只是自然的道。而德重視生命,輕視名利,持守清靜,戒除貪慾,息心止行,悟道四達, 自然無為。

在老子看來,孔子的仁義理智信是教化來的結果,難以達到無為超脫的境界,所以把它列為下德。上德的無為境界是上德,而法及法律也不過是一種下德。

道是萬物演化的根源,但如果沒有德來駕馭也不行,這樣世界一定會亂。如果只有德來統治,而沒有道來作為基礎,這個世界同樣是不可能存在的。

單純的只講道,或者只講德,都是片面的,所以道德一詞,是分不開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和共同發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