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沃地望考

摘要:在两千年前的晋国历史上,曲沃一地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晋国的宗庙所在地,与晋国的兴亡息息相关。但古“曲沃”究竟位于今治闻喜县还是曲沃县,历来有所聚讼,且目前学界仍沿袭旧时的“古曲沃,今闻喜”的主流说法。近代偶有学者为曲沃正名,多从古籍考证方面入手,今笔者从三方面入手来为“古曲沃,今曲沃”的论断添砖加瓦:一,曲沃一名的由来与历史沿革;二,田野调查所发现的有很多今治曲沃的地名、传说与古晋国、古曲沃有着密切关系;三,出土遗址。

关键词:曲沃;晋国;闻喜

在晋国的发展史上,古曲沃一地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作为晋国宗庙所在地,武公据之以兴晋,文公依之而称霸。然关于古曲沃的地望之争,古往今来,从未平息。纵观众论,大体有两种说法,即“闻喜说”与“曲沃说”,且目前学界仍沿袭旧时的主流说法,多从“古曲沃,今闻喜”的认知。今将古书考证、地下出土文物相结合,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实地走访了今治曲沃,发现今治曲沃境内仍遗存着许多由古晋国、古曲沃沿袭至今的地名、传说。从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两方面结合进而推定,曲沃古城并非今闻喜,而是今曲沃。

、古曲沃地名由来及其历史沿革

1.“曲沃”一名的由来与今曲沃县当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这个角度看,古曲沃在今治曲沃县的可能性极大。曲沃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翻阅古籍,我们可知曲沃这个地名自西周早期就已产生,其名称来历出之于沃泉(即今曲沃县景明瀑布)。《尔雅·释水》“沃泉县出。县出,下出也”;沃泉(古称绛水)出自绛山南麓,西北流向青玉峡,继而向东流过白石山,悬为沃泉。曲沃之名便从此出:所谓“沃”,便是指沃泉,历史上称作沃泉或者绛水,至今仍被曲沃当地人称为“曲泉”。“曲”即取其曲折盘旋之意,泉水九曲入浍河、汾河。由此,我们可知曲沃地名是直接来源于其境内的“沃泉”。

事实上,关于曲沃地名由来的考证,早在清代已有人做过详细考证。乾隆时期作为曲沃知县的张坊在《曲沃徵》里已有准确考证:“晋国以绛山为宗,绛水出绛山之南,沸涌而东……悬而为沃泉(即景明瀑布)……凡曲沃、新田两都襟带,皆此沃水之所潆洄盘旋,是为曲沃命名之由。”

然而现存所有的《闻喜县志》中,我们并未发现此类与古曲沃地形地貌相关的记载。

2.“曲沃”一名的历史沿革看,古曲沃更可能是今治曲沃。为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出曲沃的历史沿革,笔者将其以表格形式列出(见表1)。由表可知,曲沃这一邑名,既然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于史,近八百年日益兴旺。后由于秦将辖地版图分为三十六个郡县后,期间历经数百年不再出现于史料,直至北魏太和十一年,重新将曲沃县设在今治,而北魏与秦时才相距数百年而已,不可能忽略它先前的地望情况以及历史沿革,去毫无依据地重置邑县。相反,更可能的解释是,北魏恰恰是考虑到其历史曾用名,为了尊重历史,遵照其先前的地名习惯而命名的。

古曲沃地望考
古曲沃地望考

、古往今来沿袭的地名、传说

我们通过田野考察发现,今曲沃县境内至今仍存在许多与晋国、古曲沃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名地名的遗存,同时还流传着一些相关的传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用“活化石”的形式印证了“古曲沃即今治曲沃”的说法。

1

地名得名由来。

(1) 今曲沃县境内许多地名是因曾为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的封地或食邑而命名的,如表2所示。

古曲沃地望考

(2) 今曲沃有一些地名是根据晋国当时的历史背景或历史事件而命名的。吉必村,地处今曲沃县城以东10公里。此地古时称为“棘璧”,据史料记载,此地盛产玉石,因献公欲“假途伐虢”而以“垂棘之璧”来贿赂虞国君主而得名。《左传》“僖公二年春,晋献公欲伐虢,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据《曲沃县志》载:金主完颜亮欲在此地求得美玉,挖地三尺,却一无所获,百姓不堪其苦,所以便改名“吉必”以与之相混淆。

庭城村,地处曲沃县城向东北五公里处,因史得名。西周时即为曲沃邑,春秋战国时尤为河东重地,曲沃武公于此地战胜并虏获了晋哀侯。考之于史籍,《左传》桓公二年“晋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

北封王:俗名塔河。《曲沃县志》曾记为峰望。民间传说:春秋时期,赵盾为避晋灵公追杀,行到滏河滩,无奈发现相印丢失,于是悬赏随从之人,一旦寻回,奏请为之封王。

望绛:古老的村庄,古多文士。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国卿赵孟曾于此访绛县老人,故名。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三十年,晋悼夫人慰劳城杞归来的役徒。绛县一位老人年长无子,便去领取食物。有人怀疑他的年龄,他回答:“臣小人也,不知纪年。臣生之年,正月甲子朔,已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纪于今三之一也。”经师旷推算,他已七十三岁了,赵孟便问其所属县大夫,后遂仕之,使助之。之后人们也用绛县老人来代指长寿之人,这便是望绛得名的史事背景。

窑院:古时名为“陶院”,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曾在此烧制陶器,故得此名。沿至北魏始光三年,即公元426年,为避北魏太武帝名讳焘,从此便更名为“窑院”。

安鸪:因史得名。据考《诗经·唐风》“从子于沃”,“从子于鸪”。朱熹注:鸪。沃邑也,即安鸪。相传春秋时期此地曾为晋国公侯围猎场所,于此地设有校场,安靶射击,靶中央以红圈代鸪,遂得名安鸪。

东马庄(位于史村镇):原名马庄。据传此地曾为古晋国养马场所,且昔日村西曾存在成行的拴马石桩,故名。

万户(位于杨谈乡):古称见贤村。据《曲沃县志》记载:晋平公曾在此见亥唐。亥唐乃晋国之贤人,品行谦逊高尚。对此,《高士传》也有记载,现万户村北的聊贤沟便是当时平公与亥唐相见的地方。

2

相关传说。

今曲沃县境内仍流传着许多妇孺皆知的传说,这些传说与古晋国及古曲沃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传,晋国太子申生曾经在太子滩泛舟游玩,此地便因此而得名。(太子滩位于城北5里,以前为太子浒,后河水干涸而更名太子滩)

相传晋献公时期,献公所宠爱的夫人骊姬狐媚惑主,为使自己的儿子奚齐得以即位,甚至不惜向献公进谗言,陷害当时的太子申生。献公听信了骊姬谗言,使太子被逼无奈在新城自杀,赶走了公子夷吾与重耳,立骊姬之子为太子。至此,晋国公子被赶杀殆尽,导致了晋国的内乱,这就是历史上的“骊姬之乱”。骊姬死后其尸身被埋于四牌楼(又称望母楼,位于今曲沃县城贡院街中段)下,让世人践踏,以警戒后人。

对于这段历史,《史记·晋世家》记载颇为详实:“二十一年,骊姬谓太子曰:“君梦见齐姜,太子速祭曲沃,归釐於君。”太子於是祭其母齐姜於曲沃,上其荐胙於献公。献公时出猎,置胙於宫中。骊姬使人置毒药胙中。居二日,献公从猎来还,宰人上胙献公,献公欲飨之。骊姬从旁止之,曰:“胙所从来远,宜试之。”祭地,地坟;与犬,犬死;与小臣,小臣死。骊姬泣曰:“太子何忍也!其父而欲弑代之,况他人乎?且君老矣,旦暮之人,曾不能待而欲弑之!”……太子闻之,奔新城……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於新城。”

其中,对于新城的解释,韦昭云:“曲沃也,新为太子城,故曰新城。”民国版《曲沃县志》:“新城即今内城,太子祠墓在今治外城下西门外。我们通过考证可知这些传说符合当时的历史史实,证实了史书所载之古“曲沃”确为今治曲沃这一论断。

相比之下,在地名、传说等方面,闻喜与古曲沃的联系则少之又少。假设古曲沃并不在今治曲沃,那又如何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此地仍流传着如此多与古晋国息息相关的地名与历史传说。以史料为支撑,我们可知,这些当地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空穴来风,与此同时也为考查古曲沃地望问题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人文地理学依据。

3

地下文物的考证。

王国维先生曾提出二重证据法,即以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以地下实物与古文献互为考量,来最终考证古代历史文化。

首先,我们来看史料文献对古曲沃是怎样描述的。《史记·晋世家》记载:“献公十二年,献公有意废太子,乃曰:‘曲沃吾先祖宗庙所在……’于是使太子居曲沃。”再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卒。……将殡于曲沃。出绛,枢有声如牛。”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古曲沃是晋国的先祖宗庙所在地,晋文公死后也归葬曲沃。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结合地下出土来看所谓的古曲沃到底是位于闻喜还是曲沃。

自1980年以来,经过考古人员十多次的勘探发掘,曲沃境内的曲村——天马遗址也逐渐面世,这无疑为我们的古曲沃之争再添佐证。天马——曲村遗址地处曲沃县东北十五公里,在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该地是山西省内一处大范围的春秋晋国文化遗址,从西周开始、春秋早期最为繁盛,可以说它是目前所知的出土文物最多,规格和数量前所未有的西周、春秋晋文化墓地。其发掘成果颇丰、规模恢宏,不仅发掘墓葬千座有余,还有多处祭祀车马坑等遗址。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在晋侯墓地中,考古学家们已经出土了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共计九组十九座,并从中发掘出了数量巨大、规格颇高的铜器,同时包括晋侯铭文。至此,学界形成了一种主流鉴别方案,即根据晋侯诸墓的年代和与《史记·晋世家》所载晋侯世次的对应序列,认为该遗址的晋侯墓主分别为:唐叔虞或燮父、武侯宁族、成侯服人、厉侯福、靖侯宜臼、釐侯司徒、献侯籍、穆侯费王、文侯仇或殇叔。诸多晋侯诸侯墓主的发现无疑为今治曲沃确为古曲沃的论断增添了一个无法撼动的砝码。

除了为世人所瞩目的曲村天马遗址以外,今治曲沃县内还有诸多属晋文化范畴之内、与晋国人物相关的古晋墓地遗存,见下表。

古曲沃地望考

相比之下,闻喜县挖掘展现的春秋时期的遗址并不在晋国始封地之内,那么曲沃邑(西周早期就已出现)显然与其没有直接的关系。由此,学者据其遗址规模、出土器物规格与史料对比,进而推证其大概是作为倗国与郇国被曲沃战胜吞并之后的晋国卿大夫的封地或食邑。就与曲沃境内出土的大型晋侯墓地(天马曲村遗址)对比可知,无论是从遗址的数量规模还是出土器物的等级来看,此二者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法,不论追溯古曲沃的得名由来,历史沿革,还是通过田野调查,都使古曲沃的地望答案指向今治曲沃,而地下大型晋侯遗址的出土更使得我们确信,今治曲沃确为古曲沃无疑。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2014年5月

作者:张鑫;尚二岭

选稿:常宏宇

编辑:陈汶灵

校对:方梦瑶

审订:刘优华

周至县名考义

六安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完颜娄室神道碑所涉及部分东北地名述略

浅谈古英国与英国地名

“吉林”地名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