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哪位对宋朝影响最大?

荒原漫步者


你认为赵匡胤和赵光义相比,哪位对宋朝影响最大?回答此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宋太祖和宋太宗二人的历史功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只有把二人的历史功绩做一个对比才清楚他们对宋朝的影响。

一、宋太祖的历史功绩: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生于927年3月21日-卒于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是宋朝的初创者,也是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于宋朝建立之前就在中国北方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原籍燕赵之地,出身武将世家,父亲赵弘殷为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匡胤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但其父亲仅仅是中级军官,对赵匡胤并无多大帮助。青年时代的赵匡胤较早就离开父母,闯荡江湖,在混社会的这段岁月里他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经历了风雨,正是这段艰难的岁月锤炼了他的性格和毅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后周太祖郭威处当一名亲兵,其亲兵身份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后周皇帝郭威的外甥柴荣(后周第二个皇帝)并受到柴荣的赏识,从此开始斩头露角。因其天资聪慧,善于指挥,屡次建立战功,在30岁左右官封后周节度使。

宋太祖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其一生最大的贡献和历史成就是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中国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得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享受太平世界。

赵匡胤重视文化,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新修水利,减轻徭役积极发展经济,励精图治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经济文化空前繁盛,史称:建隆之治。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宋朝是我国古代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所以赵匡胤是这个历史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如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崇尚节俭等过人的人格魅力,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为后世史学家所敬佩。

二、宋太宗的历史功绩:

宋太宗赵光义,字廷宜,(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宋太祖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国策。

赵光义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早期一直跟随哥哥赵匡胤南征北战,立下不小战功。光义即位后,改年号“太平兴国”,以示成就一番事业。赵光义政治上并没有太多建树,主要还是沿袭太祖旧制。但是他注重培植和提拔自己的亲信,任命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侄赵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赵德芳也封为节度使。宋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三个女儿为国公主。宋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对于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赵光义都予以赦免。

赵光义即位后其一生主要是做一件事,那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军事上继续统一事业,他先后发动五次较大规模战争,经过大大小小的战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统一全国。《宋史》评价: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宋太宗主要历史功绩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军事,通过战争为宋朝开疆拓土并建立文官政治,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积极重视和发展文化,本人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而展开。

问题结论:

宋太祖和宋太宗二人都对宋朝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二人施政对宋朝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就对宋朝的影响和历史功绩来说赵匡胤作为一个承前启后时代的开国之君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中国重要朝代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其建立的宋朝是中华文明得到空前繁荣、发展、延续的重要朝代,他为此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西江夜行


肯定是赵匡胤了,唐宗宋祖不是白叫的。赵匡胤奠基了宋朝的基本国策,抑武重文。因为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权利大了反的,上台后就肯定是抑制武将的权利。赵光义就是在他哥制定的方针下平稳发展。也是一个好皇帝。抑武政策也导致了宋朝经济繁荣,外战不行的局面。



寻找被人遗忘的角落


如果从影响来看,自然是赵光义对于宋朝的影响更大,因为终宋一朝,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没有完全继承宋太祖赵匡胤的遗志。

我们现在对于宋朝的印象用四个字来讲,那就是“重文轻武”,这也是宋朝一直延续的基本国策。很多人都会觉得重文轻武是赵匡胤一手造成的,因为他杯酒释兵权,因为他提高士大夫的待遇,但不要忘记,赵匡胤是一位马上皇帝,他在担心武将造反的前提下,更知道武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更何况他还有收复燕云的理想。

以前我在读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就有疑惑,他把这些武将的兵权都给剥夺了,那以后打仗谁去领兵?

于是去查找当时相关史书,才发现原来赵匡胤做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将几个武将的权力给剥夺,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现有的军事制度进行改革。

其措施用十二字总结便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稍夺其权:具体便是设立枢密院制度,用来制约之前掌握禁军力量的殿前司,原本掌控全国军队的殿前司在这之后只有领兵权,发兵、调兵的命令都需要枢密院发出才行,两者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约,使得军队更容易掌握在皇权手中,而不是手下某个节度使再次上演黄袍加身。

制其钱谷:在各地设置转运使,将原本归属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在仅留以日常运作后全部上缴中央,直接剥夺了地方的财政权,失去了经济基础。

收其精兵:这个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将各地方精锐的部队都调往汴京,直接归属中央所管辖。然后地方上的士兵,不定期需要更换戍守的地点,但是领兵的将军却不得移动,形成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

但在赵匡胤时期,不管怎么改,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军事掌管的权力,而不是削弱部队的实力,因为赵匡胤还想北上立一番基业。但是很可惜,赵匡胤在不明不白中驾崩了。

小弟赵光义继承赵匡胤的位置,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摆脱赵匡胤的影响。为了达到目的,直接提拔一批早期跟随自己的亲信去代替赵匡胤提拔的重臣。

同时为了掌控舆论,提拔文官集团的地位,赵光义在位期间一直在扩充科举进士的入取名额,如此一来,大量在太祖时期无法考上进士的读书人,就迅速获得了出人头地的机遇。也为后面的文化繁荣,文官频繁涌现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赵光义在赵匡胤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限制了武官的权力,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北伐的屡次失败,如果说燕云十六州在赵匡胤的手中还有收复的可能话,在赵光义时期基本就成奢求了。

赵光义的“去太祖化”做的十分成功,往后不论哪位皇帝都再也无法追上赵匡胤的步伐,宋朝也在赵光义手中逐渐成为孱弱的代名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