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那些打動內心、引起共鳴的治癒故事

1.

《無聲告白》

作者: [美] 伍綺詩

書單:那些打動內心、引起共鳴的治癒故事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這本書,我是被封面上的這句話所吸引的。

故事的開篇就是莉迪亞死了,一個16歲的生命。瑪麗琳與詹姆斯的大女兒,一個父母眼中聰明伶俐,被賦予眾望的孩子,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走了,什麼都沒留下。家人的驚恐,彷徨,自責,圍繞著她的離去,層層迷霧漸漸散開。

自然會非常好奇是什麼原因導致她的死亡,她的死亡又引發了什麼。莉迪亞的樣子像極了她的母親。父母都對她寄予了重大的希冀。整個家庭的重心都在她的身上。她的母親希望她能夠完成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實現她的心願,追求極致的優秀。而莉迪亞為了不讓母親失望,只能一味的順從。最後她脆弱的神經終於垮掉了。

小說裡的人物不多,每一個都不可或缺。伍綺詩用不長的篇幅雜糅了歧視、父母對子女的控制、無聲反抗等問題,算不上直擊心靈,但是卻讓人感到壓抑。小說的結構是個亮點。“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這是開篇第一句,也是一切問題的爆發節點,隨後剝絲抽繭的給讀者展示了這個特殊家庭所出現的種種矛盾。你會發現,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只是當事人渾然不覺,就如同那句“可他們還不知道”,“他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


2.

《小小小小的火》

作者: [美] 伍綺詩

書單:那些打動內心、引起共鳴的治癒故事

繼《無聲告白》之後,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用她細緻入微的筆觸講述了一個更加複雜的人生故事,深刻探討了人生選擇和生活方式,質問了人生生存的意義。小說內容涵蓋了暗戀、早戀、打胎、代孕、問題少女、死亡、家庭教育、夢想、種族、尊嚴等話題,探索了人生的堅守與放棄。

小說的開頭,一把火燒光了理查德森一家的漂亮大房子,也點燃了所有讀者心裡潛伏的情緒因子:我要什麼樣的人生?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是一場秩序與天性的對抗。這兩種精神的代表人物,是工資旱澇保收的報社記者理查德森太太和流浪藝術家米婭。

“永遠記得,你呼吸著的每一個瞬間,都應該去過你真正想要的生活。”,這句話說的很好,但我覺得那是一種夢想,夢想永遠這樣一種理想的人生、理想的生活。儘管人人都有這種夢想,卻很少有人能夠真的去掙脫掉家庭、社會甚至是命運的枷鎖。我真的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價伊奇的這把大火,這火是她的憤怒,這把火是她與家的決裂,這把火是她開始尋找自己嚮往生活的標誌?更或許全部都是。即便是流浪藝術家米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選擇,但她也曾在現實面前低頭,也曾被迫做出過錯誤甚至荒唐的事情。每一個人,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都會被迫做出艱難的選擇,即便隨心選擇,但終究會付出一些無法挽回的巨大代價。

透過本書,每個人都該問一問自己,你的人生想怎麼活,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做什麼樣的人?是穿正確的衣服,說正確的話,與正確的人交朋友?通過認真的規劃,過上別人眼中幸福的生活,一成不變,年復一年?還是追尋內心的聲音,過自己想要的日子,做自由自在的精神富翁,哪怕顛沛流離,生活貧苦?

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放棄安逸,也不是每個人都勇於堅持夢想。


3.

《太年輕》

作者: [美]加·澤文

書單:那些打動內心、引起共鳴的治癒故事

《太年輕》,讓人容易錯失一部有趣的小說。其實這三個字很點題,小說裡所有的故事緣起是一份由於太年輕,而處理不當的感情。

書中分了五個章節,分別以每個不同的身份為角度,敘述了她們各自在人生中犯過的錯誤,但最後各自找到支柱,重新迴歸正途的故事。

20歲的阿維娃,一個天真爛漫的女孩,剛進入夢想的行業,就作出了一系列愚蠢的選擇,一夜之間身敗名裂。十多年來,儘管阿維娃選擇消失,但關於她的謠言從來沒有停止過。十多年後,她明明知道自已如果出來的後果,可是她依然選擇去面對,因為她無所畏懼,因為她要繼續前行。

年輕人可以犯錯誤,這並不是說年輕人可以魯莽地做任何事情。首先,不能重複地犯同樣的錯誤,無論是內容上的,還是方法上的;其次,即使別人允許年輕人犯錯誤,年輕人自己也不能允許自己不停地犯錯誤,尤其是不能允許自己犯低級的錯誤;最後,犯錯誤後一定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就像阿維娃成熟以後所說的“我的確喜歡他。不過,我曾學到過一點,就是即便一樁婚姻糟糕透頂,你也不應該摻和進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這一輩子又有誰沒犯過錯呢,知道錯了改就好,既使這個錯誤可能跟著你一輩子,那麼就去面對它,未來的生活依然會很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