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氾濫成災,如何防止被騙?|《巴倫》書單


​“假新聞”氾濫成災,如何防止被騙?|《巴倫》書單

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起源於病毒實驗室的神秘生物武器,橋水基金因為鉅額虧損而“爆倉”,特朗普曾經說過道瓊斯單日下跌超過1000點,時任美國總統就應該被塞進大炮發射到太陽上去……

——在洶湧的信息流中,幾乎所有人都碰到過無法分辨那些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流傳信息真偽的場合。很多時候,你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剛剛刷到一條讓你感到無比震驚的新聞,接下來可能就是一則關於這條新聞的闢謠聲明,再往後劇情還可能還會不斷反轉,試圖證實或證偽這條新聞的人們不斷被“打臉”,直到下一個熱點事件接管你的注意力。

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中國,也不僅僅發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而是一個全球性的普遍現象。無論是特朗普口中的“假新聞”(Fake News),還是被牛津大辭典選為年度詞彙的“後真相”(Post-Truth),美國海戰學院國家安全事務教授托馬斯·尼科爾斯描繪的“專家之死”現象,或者《哈佛商業評論》前主編尼古拉斯·卡爾提出的“谷歌在把我們變傻嗎?”的經典問題,都是對於這一現象的不同註解。

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尤其是那些需要將決策建立在高質量信息之上的投資者。簡單來說,信息素養可以被理解為一個人識別、獲取、評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它具體包括:

  1. 明確信息需求,確定所需信息的性質和範圍
  2. 有效獲取信息
  3. 批判性地評估信息及其來源,並將其納入自身知識和價值體系
  4. 有效利用信息
  5. 瞭解影響信息使用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因素,並能道德、合法地使用信息

這意味著我們在獲取信息時,要學會核實和甄別信源,在判斷重大信息時儘可能找到信息源頭,看看信息源頭是來自權威媒體還是小道消息,形成交叉比對的習慣;當然,這種甄別並不意味權威媒體就一定可信,小道消息就一定錯誤,但是我們可以不斷為不同信息源的可信賴程度進行“打分”和“評級”,很多權威媒體都有過錯誤報道,如果它犯下這樣的錯誤並且不加以改正,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內心給它降權、降級,甚至列入“黑名單”,反之則加權、升級,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建立自己能夠信賴的信源。

但即便建立了可信賴的信源,你也不能將自己的判斷力從此“外包”給他人。可以說,信息素養所包含的這一系列能力已經構成了每個人終身學習的重要基礎之一,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如果你想要觸手可及的海量信息,就不能指望這些信息全都是真實可信的,你不得不自己來學會篩選和甄別。下面是一個關於信息素養的書單,我們可以從這個書單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信息素養,更加理智面對信息,更加獨立進行思考。

信息素養書單


盲從與叛逆:從眾、反從眾行為與決策的智慧

原作名:Copycats and Contrarians: Why We Follow Others…and When We Don’t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假新聞”氾濫成災,如何防止被騙?|《巴倫》書單

點擊圖片購買

動物都有著與生俱來的從眾本能,人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人類早期社會,從眾行為能夠提高生存概率,所以從眾實際上被寫在了我們的基因裡。雖然從眾是一種本能且有益的選擇,但很多時候我們還是要選擇叛逆,因為創新和進步往往是由那些標新立異者來推動的。

行為經濟學家米歇爾·巴德利藉助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和自然科學等學科的觀點,對追隨者、領導者、從眾以及反從眾行為進行分析,揭示了人類行為從眾和叛逆形成的動因,研究了其中涉及的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情感力量,並分析了從眾和叛逆行為各自在何時才是有效的。

《網絡素養:數字公民、集體智慧和聯網的力量》

原作名:Net Smart: How to Thrive Online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譯言·東西文庫,2013

​“假新聞”氾濫成災,如何防止被騙?|《巴倫》書單

點擊購買

不管你喜歡與否,知道如何使用網絡工具而不被過多的信息所淹沒,是二十一世紀個人成功的一個基本要素。但是,我們如何利用數字媒體,使我們成為被賦予權力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成為腳踏實地、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一心多用的廢物?作者在本書中向我們展示瞭如何聰明地、有道德地、尤其是謹慎地使用社交媒體。

這意味著思考我們正在做什麼,培養一種持續的內心探索,瞭解我們想如何度過我們的時間。作者介紹了五種正在改變我們這個世界的素養:注意力,參與能力,協作力,對垃圾信息的識別能力,以及網絡智慧。他解釋了注意力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我們如何利用我們的注意力來關注即將到來的信息海嘯中微小的相關部分。他描述了參與的力量,還探討了成功的在線企業是如何以新的方式為這個世界創造新知識的。

他指出,當有足夠多的人學會並且能夠熟練的使用這些技術,成為真正的數字公民後,健康的新經濟、政治、社會、以及文化將會由此出現。而假如這樣的素養不能夠在我們的社會中得到傳播,那麼我們將會自我淹沒在虛假信息、廣告、垃圾信息、噪音和瞎扯當中。

《專家之死:反智主義的盛行及其影響》

原作名:The Death of Expertise: The Campaign Against Established Knowledge and Why It Matters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見識城邦,2019


​“假新聞”氾濫成災,如何防止被騙?|《巴倫》書單

點擊購買

互聯網和其他技術的興起使得信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獲取。雖然這對平等獲取知識產生了積極影響,但也降低了將自己視為”專家”所需的知識深度門檻。所有的聲音,即使是最荒謬的,也要求被平等地考慮,而對立的態度則被認為是精英主義。

正如作者在本書中指出的那樣,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從互聯網搜索引擎的開放性到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顧客至上”思維。作者認為,這些相互之間存在內在聯繫的現象,是公眾對專業知識的普遍不信任。當然,專家並不總是正確的,書中也討論了專家的失敗。關鍵的一點是,專家的錯誤決定能夠而且已經受到其他消息靈通的專家的有效挑戰。現在的問題是,信息傳播的民主化造就了一批一知半解的憤怒網民,他們譴責專業知識。當受到質疑的時候,非專家會訴諸於錯誤的論點,即專家往往是錯誤的。雖然這可能是真的,但解決辦法不是拋棄專業知識,而恰恰應該是努力提高我們的專業知識。尼科爾斯當然不反對信息民主化,而是反對人們認為他們通過膚淺的互聯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

原作名: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0


​“假新聞”氾濫成災,如何防止被騙?|《巴倫》書單

點擊購買

“谷歌在把我們變傻嗎?”當《哈佛商業評論》前主編尼古拉斯·卡爾在發表於《大西洋月刊》上那篇赫赫有名的封面文章中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就開啟了人們對於“互聯網是在如何改變我們的”這一問題的探索。卡爾同時也明確回答了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我們盡情享受互聯網的同時,我們正在犧牲深度閱讀和思考的能力嗎?

現在,卡爾把他的論證擴展到對互聯網導致的知識和文化後果的探索中,闡述了幾個世紀以來,人的思想是如何被“思維工具”塑造的——從字母表到地圖,再到印刷機、時鐘和計算機。歷史和科學證據顯示,我們的大腦會隨著我們的經歷改變。而我們用來尋找、儲存和共享信息的技術,的的確確可以真正改變我們大腦的神經通路。現在,互聯網正在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塑我們。我們變得越來越善於瀏覽和略讀,但是我們卻正在喪失專注和沉思的能力。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

原作名: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後浪,2019

​“假新聞”氾濫成災,如何防止被騙?|《巴倫》書單

點擊購買

2016年英國公投脫離歐盟,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一時間,“後真相”成為全民討論的熱點,並被《牛津大辭典》選為年度詞彙。所謂“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從投票選舉到眾籌詐騙,再到病毒營銷,無論是在政治、傳媒,還是商業領域,後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顯然,我們已經進入了後真相時代。

在本書中,為世界頂尖企業提供商業諮詢的赫克託·麥克唐納用生動的故事向我們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傳達者肢解、扭曲和掩蓋的。他在大量實例的基礎上總結出誤導者的慣用伎倆,同時告訴我們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競爭性真相來證明觀點、凝聚人心並做出理智的選擇。這是一本發人深省、引人入勝的書,關於我們周圍的人是如何選擇講述真相,而我們的心態和行動又是如何深刻地受到這些真相的影響的。

《擺脫共情:理性讓你變強大》

原作名:Against Empathy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廬文化,2019

​“假新聞”氾濫成災,如何防止被騙?|《巴倫》書單

點擊購買

人們通常認為,共情是善良的源泉,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共情能力。但是,保羅·布盧姆在本書中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共情是很多不公平、不道德現象的主要誘因之一,而且相比於其帶來的積極作用,共情帶來的消極作用更為普遍。

當然,布盧姆並不是徹底地反對共情。他認為共情可以分為兩類,即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通過本書的論述,他告訴我們,情緒共情是一種非常狹隘的情緒,它迎合了人們的偏見,常常會影響人的理性判斷,甚至會導致暴力和惡行,讓世界變得更加糟糕。共情就像一盞聚光燈,帶有個人偏見,只能照亮特殊的那一塊,而許許多多其他的事物就這樣沉入了黑暗之中。

布盧姆的觀點是基於突破性的科學發現而提出的,他認為,個人和國家所做出的很多非理性的決定都是因為共情這種錯位的情感。在本書中,布盧姆以精準和有趣的文字展現了共情如何在方方面面扭曲人們的判斷,並告訴我們,想要做出更明智的行為和道德決策,我們需要:依賴理性而非情緒共情,聽從大腦而非心臟。

《超負荷的大腦:信息過載與工作記憶的極限》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假新聞”氾濫成災,如何防止被騙?|《巴倫》書單

點擊購買

這是一個被稱為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為了在這個時代中生活和工作,人們開始邊走路邊打手機,邊開會邊收發電子郵件,邊看電視新聞邊瀏覽電腦網頁,還要在紛亂嘈雜的環境中一心一意地與人對話、完成手頭的工作。統計數字顯示,在一天的工作中,我們每三分鐘就會被打斷一次。在聽音樂時處理電子郵件,在手機、短信和四五個網站之間來回切換,這迫使我們的大腦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處理越來越多的信息。然而,人類的大腦在過去的四萬年裡幾乎沒有改變過。所有這些高科技和持續不斷的信息洪流究竟是使我們還處於石器時代的大腦負擔過重,還是讓我們的大腦得到了它似乎渴望已久的鍛鍊?

作為一名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學術領袖,本書作者帶我們一起探索大腦的極限和可能性。他建議我們應該承認並接受我們對信息和精神挑戰的渴望,但應試著在需求和能力之間找到平衡。克林伯格探討了日常生活的認知需求,以及大腦是如何試圖滿足這些需求的。他為我們定義了不同類型的注意力,比如刺激驅動和控制注意力。他主要關注“工作記憶”,即我們在短時間內記住信息的能力。作者斷言,工作記憶容量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大腦中固定不變的東西,但事實上,它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改善。

這本書的結尾,作者討論了大腦發育的未來,以及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處理信息過載。克林伯格針對如何在需求和產能之間找到平衡、從感到不知所措轉變為深度參與給出了建議。

《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原作名: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 The Psychology of Rational Thought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假新聞”氾濫成災,如何防止被騙?|《巴倫》書單

點擊購買

近年來,智力測試的批評者認為,這些測試忽視了情感、同理心和人際交往能力等重要品質。然而,這些批評意味著,儘管智力測試可能會漏掉某些關鍵的非認知領域,但它們涵蓋了認知領域的大部分重要內容。在這本書中,作者挑戰了這個被廣泛接受的假設。

斯坦諾維奇指出,智商測試(或類似的測試,如SAT)作為衡量認知功能的方法是不完善的。他們無法評估那些大多數人認為與“好的思考”有關的特質,比如判斷力和決策力。這種認知技能對現實世界的行為至關重要,影響著我們計劃、評估關鍵證據、判斷風險和概率以及做出有效決策的方式。智商測試無法評估這些理性思考的技能,即使它們是可測量的認知過程。作者認為,理性思維和智力一樣重要,它應該和目前智力測試中衡量的能力一樣,受到高度重視。

在本書中,斯坦諾維奇闡述了理性思考的概念和重要作用,理性障礙的諸多類型及背後的信息加工機制,提高理性的兩條途徑,以及理性思考能力對個人及整個社會的重要性。

《隨意搜尋》

原作名:Ambient Findability: What We Find Changes Who We Become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假新聞”氾濫成災,如何防止被騙?|《巴倫》書單

點擊購買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如何找到出路?在紛繁交錯的信息流中,我們如何篩選出想要的信息?既然Google已經魔法般地將正確答案呈現在我們面前,為什麼信息架構的方式依然重要?我們是否真的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我們數字網絡的質量將決定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行為?在21世紀以及更遠的未來,尋找能力真的是成功的主要關鍵嗎?

本書的作者用了10年時間回答以上問題。《隨意搜尋》是一趟奇妙的旅程,讓未來觸手可及。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能找到任何人、任何東西。這本書即是路線圖,也是信息時代的“瑪雅預言”,它解釋了在普適計算和互聯網的交叉路口,搜索和尋路技術對經濟、文化產生的衝擊。

《知識大遷移:移動時代知識的真正價值》

原作名:Head in the Cloud: Why Knowing Things Still Matters When Facts Are So Easy to Look Up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廬文化,2018

​“假新聞”氾濫成災,如何防止被騙?|《巴倫》書單

點擊購買

用事實填滿我們的大腦有多重要呢?點擊幾次鼠標幾乎可以在幾秒鐘內找出任何信息。我們為什麼要費心去學習事實呢?掌握學習方法,比掌握知識本身更重要嗎?廣泛涉獵各種知識,還是精通一門專業對人生髮展更有利?知識付費產品滿天飛的當下,什麼知識才是值得學的?

美國超級暢銷書作家威廉·龐德斯通,在這本書中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並通過三個部分解讀信息時代的致勝關鍵。首先,作者剖析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為什麼變得越來越無知,還意識不到自己的無知;其次,通過覆蓋全美的調查和研究,以大數據的形式揭示了知識與收入之間的關係,告訴大家學習哪些知識可以更富有、更幸福;最後,作者告訴我們,如何利用現有的媒體、網絡等資源,在移動知識時代成為真正的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