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症狀時,也是父母反思的好機會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生病是每個父母都會經歷到的事情。通常,我們在孩子生病的時候,會尋求醫生的幫助。但你會發現,孩子的同一個病症現象,經由不同的醫生診治,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因為每個從醫的工作者,都有自己根據專業知識判斷不同而對孩子的“病症”作出不同的診斷結果。

比如,當孩子的發生病症時,我們尋求醫生的幫助,也許這個醫生會說普通的皮膚乾燥,多喝水就好;另外一個可能會得出皮膚病變的結果。

先不去評價作為醫生的診斷結果,因為我相信每一個醫生在診斷時,都是在自己專業指導下,以減除患者的病痛為出發點的,所以,在這我們不去評價他們的診斷方式和依據。

孩子出現症狀時,也是父母反思的好機會

但這給家長帶來的困難是,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對病症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細節描述,以及專業的名次表述,讓身為非醫學專業的父母,更加無法理解孩子的症狀到底是什麼?

因此常常出現的現象是,孩子生病,變成了孩子與醫生之間的關係,而身為孩子的父母,卻因為“專業度”的問題被隔離在外,甚至完全邊緣化。

在孩子發生病症現象時,太多醫學專用名詞將父母和孩子隔絕化,這個,才是最大的問題。

因為這意味著在孩子的病症面前,父母做什麼都變得不再那麼有意義。

孩子出現症狀時,也是父母反思的好機會

我們應該都明白這樣一件事情:大部分孩子的大部分症狀問題,都是由家長造成的。

因此,其實孩子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在家庭中得到治療。

但身為父母,意識到這一點不容易,這需要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能及時並不斷的進行角色的反思,但反思自己的行為正確與否,本身對人來說就是一件很難的事!

當過父母的人一定深有體會:養育孩子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是出於“愛孩子”而去做一些事情。

可我們也需要明白:只有愛還遠遠不夠,必須要去反思,反思我們的生活狀態,反思這些生活狀態給孩子帶去的影響。

如果我們能誠實的面對自己這一點,解決孩子出現的大部分症狀也就變得沒那麼難。

孩子出現症狀時,也是父母反思的好機會

下面我們來說一說,為什麼孩子的大部分症狀是由庭造成的。

孩子在年幼的時候: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模仿,也可以說是複製。複製你的言行舉止,複製你的情緒狀態,複製你在與他相處過程中你所展示的精神面貌。

與孩子的相處,你的忙碌,緊張焦慮,平靜,溫和等等狀態,都會被他們無意識的吸收模仿,因此如果父母能保持覺察的反思,及時對自己的狀態做出調整,孩子同樣可以感受到,因為他們也可以很敏感的覺察到我們的變化。

在與孩子相處的日常中,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或者忘記自己有過的一些言行給孩子產生的影響。

比如:

在吃飯前,我們會詢問孩子: 寶貝,你想吃什麼?媽媽都可以做給你吃。

然而在同孩子一起逛商場,當他看上一樣甜品對你發出要求想要吃的時候,你卻拒絕了他。

於是孩子生氣了,鬧情緒了,甚至大哭大鬧,而你卻堅定的認為自己不給他吃甜品是為了他好,同時還會跟他講各種不能吃甜品的道理。

這是不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你一定想說,為什麼不給孩子買零食買玩具他就各種哭鬧耍賴?

其實,是因為我們給了孩子不清晰的許諾,仔細回憶下:

明明吃飯的時候說想吃什麼都可以,為什麼想要吃甜品卻不答應呢?

你給予了孩子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的信號,在執行的時候卻變成:

有時候你告訴他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

有時候你又告訴他想吃的是不能吃的。

因此,是我們不清晰的指令信號,導致了孩子的混亂,而不是他本身要故意哭鬧、耍賴。

所以,我們要不斷通過孩子的症狀去反思我們的日常行為舉止,更好的去理解孩子,也更好的去理解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角色。

孩子出現症狀時,也是父母反思的好機會

所以說,當我們發現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行為舉止,病症以及情緒時,其實就是給予我們提醒和幫助的時候,也是提供給我們反思機會的時候。

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改變我們的態度。

當孩子發生“不當”行為時,我們很容易以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已成型的觀點,去對孩子進行各種評判,同時有可能收到來自外界各種不同的評判聲音。讓我們在面對孩子的行為時產生一些不耐煩、講道理甚至懲罰的等情緒。

這就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地方,這就是我們抓住反思的機會。

而這樣的機會也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抓得住,因為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 而且,從病症來說,這樣的“機會”事實上也沒有在主流醫學界查到任何理論。

但是卻從實際觀察中得到了積極驗證。

孩子出現症狀時,也是父母反思的好機會

簡單來說,如果我們的孩子出現了某種症狀,多半離不開2大要素:

  • 睡眠。

一個健康狀態良好的孩子一定擁有一個高質量的睡眠,同時睡眠質量好的孩子其身心健康狀態不會太差。

這裡說的睡眠質量不僅僅只是指的睡眠時間,它包括:

入睡時間(5-10分鐘最宜),

睡眠穩定度(是不是容易醒,是不是會翻滾,會不會出汗,有沒有做夢等等),

睡眠時長,以及起床的容易度(是不是有起床氣,是不是需要媽媽,是不是很難挪出被窩等等),

只有當這些全都符合的時候,才能說明孩子的睡眠品質處於一個良好的狀態。

所以,身為父母,養育的重要職責就是幫助孩子睡覺

孩子出現症狀時,也是父母反思的好機會

  • 作息。

每天重複安排在同一時間段做同樣的事情,是孩子最喜歡的事。

當然,成人就很不喜歡這樣,但其實對於成人來說這同樣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你可以發現那些工作表現很出色的人,他們都是這樣去安排自己的工作。

我們都知道孩子吃什麼很重要,也更注重給孩子在食物傷的營養安排,但其實什麼時間吃比吃什麼更為重要。同時,當孩子每天重複相同的工作時,所有的銜接變化她都是可以預期的,這種預期能讓他們感到很安定(這種預期不是成人告訴他的,而是他在規律中形成的自我意識),而一旦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們就會形成焦慮而不安,而孩子對於這種焦慮和不安的情緒還無法自我平息,因此最終會在他們身上形成病症現象!

所以,不論是老師還是父母,幫助孩子構建有規律的生活環境是他們需要做的重要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