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倉皇入蜀 太子李亨靈武即位 然而卻不算篡逆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一路勢如破竹,陷洛陽,破潼關,長驅直入,兵鋒直指長安。玄宗皇帝倉皇出逃,等他逃到蜀地,準備統籌全局,大展拳腳的時候,卻傳來了太子在靈武登基的消息。自己被晾在一旁,沒有人事先知會自己。特殊時期,特殊對待,玄宗只能順勢下詔退位。太子這算篡位麼?

唐玄宗倉皇入蜀 太子李亨靈武即位 然而卻不算篡逆

太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太子其人,仁孝恭謹,好學上進。一個人裝一時容易,時間久了就一定會漏出破綻。太子是一個好人,這是裝不出來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與太子親近的有三個人,分別是李泌,王忠嗣和皇甫惟明。李泌是一位高人,數次挽救大唐於即傾,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拿得起放得下,不貪圖功名利祿,人品一流;王忠嗣為國為民,所謀者大。玄宗命其攻打石堡城,他以得不償失為由拒絕,為的是不虛耗國力,士卒枉死,不惜得罪皇帝也要保全大局;皇甫惟明,連克吐蕃,吐蕃害怕求和,他親自深入虎穴,締結友好盟約,安定邊疆,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可謂國士無雙。以這些人為友,人品壞不到哪裡去,太子是一個好人。

唐玄宗倉皇入蜀 太子李亨靈武即位 然而卻不算篡逆

無奈的分道揚鑣

太子既然是一個仁孝之人,為何卻與逃難中的父親分道揚鑣呢?馬嵬坡兵變以後,玄宗繼續西逃,打算按原計劃入蜀。太子起初是要跟隨他的,這時候有人出來勸諫,希望太子留下,帶領大家抵抗叛軍。太子一開始不能理解,勸諫的人陳明利害,說如果太子和玄宗一同入蜀,那麼叛軍只需燒燬棧道,封鎖蜀地的出口,那麼唐帝國,就會因為沒有主心骨,瞬間土崩瓦解。皇帝老了,經不起顛簸,太子代表著大唐的未來,留下來就留住了人們的希望。太子認為所言甚是,因此也沒有與玄宗道別,就決定留下來平叛。

留下來去哪裡?大家開始討論,最終的決定是去朔方。朔方曾經是太子做節度使的地方,有根基,且那裡兵強馬壯,可以快速組織力量對抗叛軍,因此眾人就一路護送太子,前往朔方。 從此太子與玄宗便分道揚鑣,他的命運也為之改變,真正是魚入大海,龍游九天,再不受玄宗鉗制,也算是因禍得福。

唐玄宗倉皇入蜀 太子李亨靈武即位 然而卻不算篡逆

寒酸的登基典禮

太子到達靈武以後,裴冕,杜鴻漸等人就上書太子登基。太子剛開始不同意,認為這不是為人臣,為人子之道。裴冕等人再次勸諫,說將士們大多是關中人士,大都思鄉心切,之所以願意背井離鄉,跟隨殿下來這沙漠邊塞,是想跟隨殿下平叛立功,將來有朝一日,封妻廕子。如果不給他們希望,一旦大夥散了,就再也聚不起來了。為了江山社稷,您也必須登基,給大家樹立一個明確的效忠對象。裴冕等人說出了將士們的心聲,其實也是自己的願景。

太子李亨的登基典禮,簡單且寒酸。由於當時精兵強將都派去平叛了,靈武城裡只剩一些老弱殘兵,連個像樣的儀仗隊都湊不齊。文武官員加起來,也不滿三十人。搭個臨時的草棚,就當是議事的大殿了。制度也是草創的,有武人大老粗管崇嗣,大概也沒見過什麼世面,也可能是朝廷太簡陋了,太不正規了,以至於他都忘了什麼是君臣禮節,隨意亂坐,大聲喧譁,不把肅宗放在眼裡。監察御史李勉,看到以後就彈劾管崇嗣,並把他綁縛有司發落。

新皇肅宗嘉獎了李勉,也放了管崇嗣。太子登基,他們都是有擁立大功的,事實也證明,太子投桃報李,登上帝位以後,就加封杜鴻漸為中書舍人,加封裴冕為中書侍郎,消息傳出去以後,大臣們紛紛趕來投奔。典禮雖然寒酸,但皇帝地位是真實有效的。

唐玄宗倉皇入蜀 太子李亨靈武即位 然而卻不算篡逆

玄宗的默認

玄宗到了蜀地以後,是有自己的安排佈置的,他發出的詔令是以太子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都使,南取長安、洛陽。以御史中丞裴冕為兼任左庶子,但他沒想到的是,太子在靈武已經登基稱帝,裴冕也做了中書侍郎。等消息傳到玄宗這裡,他也不得不接受這一既定事實,畢竟自己在蜀地,不能親臨前線。官員們紛紛投奔新皇,吐蕃,回紇派遣使節,也直接去找肅宗,再不來他這裡拜會。

面對這一切,玄宗只好下詔退位。並聲稱,早在天寶九年,大唐天空出現四星聚尾的異象的時候,就想效仿自己的父親,傳位避禍。只是當時全國發生水澇災害,不忍給肅宗留下一個爛攤子,才免為其難的多當了幾年皇帝,現在正是退位的時候了。

唐玄宗倉皇入蜀 太子李亨靈武即位 然而卻不算篡逆

結語:

肅宗是一個仁孝恭謹的人,這是公認的,他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像是被無形的力量,推著往前走的,每一步都是為了讓事情,往利好的方向發展。每一步都做的對,卻促成了一個看起來大逆不道的事情。其實玄宗年事已高,太子是儲君,不在乎多等兩年,完全可以選擇保全自己仁孝的名聲。但有些事情等不及,就他提前稱帝這事,確實是形勢所逼,不得不為,算不上篡逆。事實證明,新皇新氣象,肅宗的即位,給了人們更多的希望和遐想,對大唐平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