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一奇特规律:最强大竞争对手倒霉了,受益者却不是自己

公元前722年,当郑庄公攻破鄢邑,把弟弟姬段赶出郑国之时,他也许并没想到会与邻近的宋国结成死敌。


春秋时代一奇特规律:最强大竞争对手倒霉了,受益者却不是自己

在西周向东周转换的过程中,郑国抢先投靠了周平王政权,抢占了洛阳盆地周边各处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郑国如此疯狂的扩张,引发了周边传统诸侯大国的普遍忌惮。因此,见郑国内乱,卫国就主动替姬段父子出头,前往攻打郑国。这既是自保,也是遏制郑国崛起。一来二去,眼见独自难以战胜“小霸”郑国,卫人又积极联合宋、陈、蔡等等诸侯国,一起来与郑国对抗。

宋国选择加入反郑联盟,却是别有心思。

因为对兄长当年让位心存愧疚,宋穆公临终前坚决要立宋宣公之子与夷为太子。为确保子与夷能顺利继位,宋穆公甚至把自己两个儿子公子冯、公子勃都赶出了宋国。因为郑庄公娶宋女为妻,与宋国关系还算不错,公子冯也就逃到了郑国。由于郑庄公想借机打击宋国,便公然提出要送公子冯回国为君。这样一来,宋殇公子与夷当然对郑国恨之入骨。卫人提出联合起来对付郑国,宋殇公是求之不得。

从此后,宋国十年间共打了十一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针对郑国。公元前710年,怨声载道的宋人在太宰华督的怂恿下,先后杀死了司马孔父嘉和宋殇公,然后迎立公子冯为君,是为宋庄公。

十年来最大竞争对手终于倒霉了,让郑庄公大为高兴。在将公子冯送回宋国后,他还收到了宋人赠送的大量礼物,可谓是春风得意。然而,宋国倒霉了,郑国是受益人吗?


春秋时代一奇特规律:最强大竞争对手倒霉了,受益者却不是自己

公元前707年,周王室与郑国爆发了繻葛(今河南长葛)之战,郑庄公与周桓王彻底决裂;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刚去世,在宋庄公的导演下,郑厉公赶走了郑昭公,回国成为国君;从此在长达二十二年的时间里,郑国一直内乱不休,丧失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

等郑厉公再次回到郑国成为国君之时,东周形势已发生了巨变:南方楚国崛起,屡屡威胁到中原诸侯;东部齐国崛起,齐桓公成功称霸。而曾经风光无限的“小霸”郑国,已经堕落成了二流国家,在齐、楚两大强国的夹攻下,惶惶不可终日……。


年幼的楚成王被推上王位之时,对称霸还没有任何概念。此时,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那位狂妄自大的叔叔:令尹子元。子元不但完全无视他这位楚王,还对楚成王母亲息妫垂涎三尺,一度想强行占有她。幸运的是,在若敖氏帮助下,楚成王成功斗垮了子元,夺回了权位。

此后,楚成王任命子文为令尹,开始励精图治。在平定子元之乱八年后,楚国就重新出发,踏上了中原争霸的道路。此时,楚成王的最大竞争对手,无疑是东周霸主的齐桓公。


春秋时代一奇特规律:最强大竞争对手倒霉了,受益者却不是自己

楚国最大的优势,是已完全控制了整个南阳盆地,综合国力强大;齐国的优势,是管仲改革后国力大大增彊,传统上更亲近中原诸侯,能与众多诸侯结成同盟。如果说楚国优势在硬实力,那么齐国的优势就在于软实力。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争霸岁月里,楚国与齐国展开了多回合的抗争,却始终难以占据上风。公元前645年,为了保卫徐国,风烛残年的齐桓公与楚成王展开了最后一次争霸战。最终,还是齐军占据了上风,赶跑了楚军,勉强赢得了最后一次胜利。

两年后,齐桓公就去世了。齐桓公一死,他的五个儿子互相争立,让齐国陷入了内乱。直到公元前642年,在宋襄公扶持下,齐孝公才得以回到齐国,坐稳了君位。但经历这次内乱之后,齐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统领群雄,称霸东周了。

齐国霸业衰微,宋襄公一时兴起,萌生了称霸的念头。楚成王当然不会答应,多次戏耍了宋襄公后,在泓水之战中彻底击碎了他的称霸梦想。战胜了宋人,楚成王为此得意洋洋。在撤退经过郑国时,楚成王还不顾伦常地把两位外甥女纳为嫔妃,然后返回了楚国。

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先后都倒了霉,楚成王会是受益人吗?

公元前632年,因为楚国围攻宋国,楚成王又遇上了第三位争霸对手,晋文公。结果城濮之战中楚军大败,让楚成王在最接近成为霸主那一刻,再次掉落回到了原地。

公元前628年,楚成王第三位竞争对手晋文公也去世了。

这次,楚成王总该有出头之日了吧?


春秋时代一奇特规律:最强大竞争对手倒霉了,受益者却不是自己

可两年后,楚成王竟被自己儿子商臣逼着自杀,甚至连他想再吃一次熊掌的卑微请求都没得到允许!


自从城濮之战后,晋、楚两国就成了死对头。晋、楚争霸,几乎延续到整个春秋时期。为了争夺霸主之位,晋、楚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决战,分别是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其余小规模的接触战,就更是不计其数。无数次的争霸战,双方互有胜负,谁都不肯轻易认输。

到了春秋中晚期,这两个长期的竞争对手都有些难以为继,却都苦苦支撑着,看谁会更先倒霉。


春秋时代一奇特规律:最强大竞争对手倒霉了,受益者却不是自己

公元前506年,吴人联合蔡、唐二国,杀入南阳盆地,攻克了郢都!曾经强大无比的楚国,突然间遭遇了一场浩劫。自此后,楚国就陷入了低谷,长期都无法与晋国争锋。

可楚国倒霉后,晋国就是受益人了吗?

在楚国陷入低谷之时,晋国六卿也走向了集体堕落。在国内,六大卿族彼此勾心斗角,政出多门,贪污腐化;在国外,六卿对诸侯敲诈勒索,颐指气使,导致诸侯纷纷离心。因此,从楚国倒霉的那刻起,晋国霸业也是名存实亡了。

在吴国入侵楚国十年后,因为赵鞅私杀邯郸午,引发了一场晋国六卿大混战。公元前490年春,在晋军大举进攻下,范氏与中行氏难以再坚守,被迫逃亡到了齐国。这场持续长达八年的六卿大内乱,终于宣告结束。可在这八年中,齐、卫、郑、鲁等等诸侯国纷纷背叛了晋人,公然支持作乱的范氏与中行氏,让晋人吃尽了苦头。

失去了众多诸侯的支持,晋国霸业哪还能持续?


春秋时代一奇特规律:最强大竞争对手倒霉了,受益者却不是自己

公元前482年夏,周王室、晋国、吴国、鲁国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举行盟会,将要确定东周新一代霸主。盟会之时,夫差指挥三万大军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军事演习,吓坏了参加盟会的晋人。最终,晋国赵鞅被迫同意夫差先歃血,将霸主之位拱手相让。

从此,晋国最为辉煌的时代彻底结束。


黄池之会上,吴王夫差成功地吓退了晋人,成为新一代霸主。

不过,就在夫差成功称霸之时,就迎来了最为致命的敌人。就在夫差还在黄池争夺霸主之位时,越王勾践趁机率大军入侵,俘获了留守的夫差太子,还攻入了吴国都城的外城。


春秋时代一奇特规律:最强大竞争对手倒霉了,受益者却不是自己

对勾践来说,等待吴国倒霉的时刻,是长久以来的最大愿望。自从欈(zuì)李(今浙江嘉兴南)战败以后,十多年来勾践始终卧薪尝胆,精心为复仇作着各种准备。夫差率大军前往黄池争夺霸主之位时,正是勾践期盼已久的复仇良机。

虽然在夫差率大军回到国内后,吴、越两国达成了临时和解,但此后吴国已经难以为继:公元前478年3月,勾践第二次率兵伐吴,在笠泽(或为今吴淞江)之战中大败吴军;公元前475年11月,勾践第三次率兵伐吴,围攻吴国都城;公元前473年11月,在围困吴国长达三年后,吴人终于放弃了抵抗,宣告投降……。最终,夫差含辱自杀,越国则彻底吞并了吴国!

然而,吴国倒霉了,越国就受益了吗?

吞并吴国后,勾践率兵北渡淮河,与齐、晋等等中原诸侯国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市南)会盟,正式成为东周霸主。为笼络各诸侯国,夫差将泗水以东的百里之地割让给了鲁国,淮河上游一带的土地让给了楚国,将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还给了宋人。此时,越国军队在长江及淮河以东畅行无阻,可谓是风光无限。


春秋时代一奇特规律:最强大竞争对手倒霉了,受益者却不是自己

但勾践一死,越国就陷入了长期沉寂:不但内乱频频,而且再也难以号召诸侯。一百六十多年后,越王无彊在与楚国的一次决战中失败,曾经强大无比的越国就突然分崩离析,其吴、越故地大多都入了楚国口袋!

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之国,竟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不已。以此而言,越国是吴国倒霉后的受益人吗?


宋国倒霉了,受益人却不是郑庄公;齐国倒霉了,受益人也不是楚成王;楚国倒霉了,受益者也不是晋人;吴国倒霉了,受益者更不是越国。这就是春秋时代一条奇特的规律:最大竞争对手倒霉了,可受益者却并非自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


春秋时代一奇特规律:最强大竞争对手倒霉了,受益者却不是自己

春秋时代的任何一对对手的长期竞争,都是建立在实力相当的基础之上。在实力难以占据绝对优势的前提下,竞争的胜负往往存在较多偶然性因素。因此在竞争终结之时,胜利一方也常常会遭遇重创。如果竞争胜利者不能正确反思自身缺陷,仅满足于眼前的胜利,那么这些固有缺陷很快就将拖累胜利者,让胜利者的发展陷入停滞。

郑庄公战胜了宋殇公,却没能及时改变郑国战略发展方向,也未能及时缓和与周王室的紧张关系,更没有正确地选择接班人,导致他死后郑国就陷入了衰退期;楚成王耗死了三位争霸对手,却未能处理好接班人难题,以致死在了儿子手下;晋国在争霸中占据明显上风后,未能及时解决卿族势力恶性膨胀的难题,致使晋国国君被边缘化,慢慢踏向了分裂的边缘;越王勾践在灭了吴国后,就残杀功臣,没有将自身成功的经验制度化后传给后人,以致后人一战败于楚后,越国就分崩离析了……。

春秋时代的古人看不到这点,所以这一奇特规律才会始终起效。然而,今人如能看穿这点,还愿重蹈古人覆辙吗?

所以,在看到最强大竞争对手倒霉之时,千万不要站在一旁幸灾乐祸,而应更加关注最终的受益者是谁。

春秋时代如此,现代社会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