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一奇特規律:最強大競爭對手倒黴了,受益者卻不是自己

公元前722年,當鄭莊公攻破鄢邑,把弟弟姬段趕出鄭國之時,他也許並沒想到會與鄰近的宋國結成死敵。


春秋時代一奇特規律:最強大競爭對手倒黴了,受益者卻不是自己

在西周向東週轉換的過程中,鄭國搶先投靠了周平王政權,搶佔了洛陽盆地周邊各處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鄭國如此瘋狂的擴張,引發了周邊傳統諸侯大國的普遍忌憚。因此,見鄭國內亂,衛國就主動替姬段父子出頭,前往攻打鄭國。這既是自保,也是遏制鄭國崛起。一來二去,眼見獨自難以戰勝“小霸”鄭國,衛人又積極聯合宋、陳、蔡等等諸侯國,一起來與鄭國對抗。

宋國選擇加入反鄭聯盟,卻是別有心思。

因為對兄長當年讓位心存愧疚,宋穆公臨終前堅決要立宋宣公之子與夷為太子。為確保子與夷能順利繼位,宋穆公甚至把自己兩個兒子公子馮、公子勃都趕出了宋國。因為鄭莊公娶宋女為妻,與宋國關係還算不錯,公子馮也就逃到了鄭國。由於鄭莊公想借機打擊宋國,便公然提出要送公子馮回國為君。這樣一來,宋殤公子與夷當然對鄭國恨之入骨。衛人提出聯合起來對付鄭國,宋殤公是求之不得。

從此後,宋國十年間共打了十一戰,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針對鄭國。公元前710年,怨聲載道的宋人在太宰華督的慫恿下,先後殺死了司馬孔父嘉和宋殤公,然後迎立公子馮為君,是為宋莊公。

十年來最大競爭對手終於倒黴了,讓鄭莊公大為高興。在將公子馮送回宋國後,他還收到了宋人贈送的大量禮物,可謂是春風得意。然而,宋國倒黴了,鄭國是受益人嗎?


春秋時代一奇特規律:最強大競爭對手倒黴了,受益者卻不是自己

公元前707年,周王室與鄭國爆發了繻葛(今河南長葛)之戰,鄭莊公與周桓王徹底決裂;公元前701年,鄭莊公剛去世,在宋莊公的導演下,鄭厲公趕走了鄭昭公,回國成為國君;從此在長達二十二年的時間裡,鄭國一直內亂不休,喪失了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黃金時期。

等鄭厲公再次回到鄭國成為國君之時,東周形勢已發生了鉅變:南方楚國崛起,屢屢威脅到中原諸侯;東部齊國崛起,齊桓公成功稱霸。而曾經風光無限的“小霸”鄭國,已經墮落成了二流國家,在齊、楚兩大強國的夾攻下,惶惶不可終日……。


年幼的楚成王被推上王位之時,對稱霸還沒有任何概念。此時,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應該是那位狂妄自大的叔叔:令尹子元。子元不但完全無視他這位楚王,還對楚成王母親息媯垂涎三尺,一度想強行佔有她。幸運的是,在若敖氏幫助下,楚成王成功鬥垮了子元,奪回了權位。

此後,楚成王任命子文為令尹,開始勵精圖治。在平定子元之亂八年後,楚國就重新出發,踏上了中原爭霸的道路。此時,楚成王的最大競爭對手,無疑是東周霸主的齊桓公。


春秋時代一奇特規律:最強大競爭對手倒黴了,受益者卻不是自己

楚國最大的優勢,是已完全控制了整個南陽盆地,綜合國力強大;齊國的優勢,是管仲改革後國力大大增彊,傳統上更親近中原諸侯,能與眾多諸侯結成同盟。如果說楚國優勢在硬實力,那麼齊國的優勢就在於軟實力。

在長達二十多年的爭霸歲月裡,楚國與齊國展開了多回合的抗爭,卻始終難以佔據上風。公元前645年,為了保衛徐國,風燭殘年的齊桓公與楚成王展開了最後一次爭霸戰。最終,還是齊軍佔據了上風,趕跑了楚軍,勉強贏得了最後一次勝利。

兩年後,齊桓公就去世了。齊桓公一死,他的五個兒子互相爭立,讓齊國陷入了內亂。直到公元前642年,在宋襄公扶持下,齊孝公才得以回到齊國,坐穩了君位。但經歷這次內亂之後,齊國元氣大傷,再也無法統領群雄,稱霸東周了。

齊國霸業衰微,宋襄公一時興起,萌生了稱霸的念頭。楚成王當然不會答應,多次戲耍了宋襄公後,在泓水之戰中徹底擊碎了他的稱霸夢想。戰勝了宋人,楚成王為此得意洋洋。在撤退經過鄭國時,楚成王還不顧倫常地把兩位外甥女納為嬪妃,然後返回了楚國。

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先後都倒了黴,楚成王會是受益人嗎?

公元前632年,因為楚國圍攻宋國,楚成王又遇上了第三位爭霸對手,晉文公。結果城濮之戰中楚軍大敗,讓楚成王在最接近成為霸主那一刻,再次掉落回到了原地。

公元前628年,楚成王第三位競爭對手晉文公也去世了。

這次,楚成王總該有出頭之日了吧?


春秋時代一奇特規律:最強大競爭對手倒黴了,受益者卻不是自己

可兩年後,楚成王竟被自己兒子商臣逼著自殺,甚至連他想再吃一次熊掌的卑微請求都沒得到允許!


自從城濮之戰後,晉、楚兩國就成了死對頭。晉、楚爭霸,幾乎延續到整個春秋時期。為了爭奪霸主之位,晉、楚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決戰,分別是城濮之戰、邲之戰、鄢陵之戰;其餘小規模的接觸戰,就更是不計其數。無數次的爭霸戰,雙方互有勝負,誰都不肯輕易認輸。

到了春秋中晚期,這兩個長期的競爭對手都有些難以為繼,卻都苦苦支撐著,看誰會更先倒黴。


春秋時代一奇特規律:最強大競爭對手倒黴了,受益者卻不是自己

公元前506年,吳人聯合蔡、唐二國,殺入南陽盆地,攻克了郢都!曾經強大無比的楚國,突然間遭遇了一場浩劫。自此後,楚國就陷入了低谷,長期都無法與晉國爭鋒。

可楚國倒黴後,晉國就是受益人了嗎?

在楚國陷入低谷之時,晉國六卿也走向了集體墮落。在國內,六大卿族彼此勾心鬥角,政出多門,貪汙腐化;在國外,六卿對諸侯敲詐勒索,頤指氣使,導致諸侯紛紛離心。因此,從楚國倒黴的那刻起,晉國霸業也是名存實亡了。

在吳國入侵楚國十年後,因為趙鞅私殺邯鄲午,引發了一場晉國六卿大混戰。公元前490年春,在晉軍大舉進攻下,範氏與中行氏難以再堅守,被迫逃亡到了齊國。這場持續長達八年的六卿大內亂,終於宣告結束。可在這八年中,齊、衛、鄭、魯等等諸侯國紛紛背叛了晉人,公然支持作亂的範氏與中行氏,讓晉人吃盡了苦頭。

失去了眾多諸侯的支持,晉國霸業哪還能持續?


春秋時代一奇特規律:最強大競爭對手倒黴了,受益者卻不是自己

公元前482年夏,周王室、晉國、吳國、魯國在黃池(今河南封丘南)舉行盟會,將要確定東周新一代霸主。盟會之時,夫差指揮三萬大軍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軍事演習,嚇壞了參加盟會的晉人。最終,晉國趙鞅被迫同意夫差先歃血,將霸主之位拱手相讓。

從此,晉國最為輝煌的時代徹底結束。


黃池之會上,吳王夫差成功地嚇退了晉人,成為新一代霸主。

不過,就在夫差成功稱霸之時,就迎來了最為致命的敵人。就在夫差還在黃池爭奪霸主之位時,越王勾踐趁機率大軍入侵,俘獲了留守的夫差太子,還攻入了吳國都城的外城。


春秋時代一奇特規律:最強大競爭對手倒黴了,受益者卻不是自己

對勾踐來說,等待吳國倒黴的時刻,是長久以來的最大願望。自從欈(zuì)李(今浙江嘉興南)戰敗以後,十多年來勾踐始終臥薪嚐膽,精心為復仇作著各種準備。夫差率大軍前往黃池爭奪霸主之位時,正是勾踐期盼已久的復仇良機。

雖然在夫差率大軍回到國內後,吳、越兩國達成了臨時和解,但此後吳國已經難以為繼:公元前478年3月,勾踐第二次率兵伐吳,在笠澤(或為今吳淞江)之戰中大敗吳軍;公元前475年11月,勾踐第三次率兵伐吳,圍攻吳國都城;公元前473年11月,在圍困吳國長達三年後,吳人終於放棄了抵抗,宣告投降……。最終,夫差含辱自殺,越國則徹底吞併了吳國!

然而,吳國倒黴了,越國就受益了嗎?

吞併吳國後,勾踐率兵北渡淮河,與齊、晉等等中原諸侯國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市南)會盟,正式成為東周霸主。為籠絡各諸侯國,夫差將泗水以東的百里之地割讓給了魯國,淮河上游一帶的土地讓給了楚國,將吳國侵佔宋國的土地還給了宋人。此時,越國軍隊在長江及淮河以東暢行無阻,可謂是風光無限。


春秋時代一奇特規律:最強大競爭對手倒黴了,受益者卻不是自己

但勾踐一死,越國就陷入了長期沉寂:不但內亂頻頻,而且再也難以號召諸侯。一百六十多年後,越王無彊在與楚國的一次決戰中失敗,曾經強大無比的越國就突然分崩離析,其吳、越故地大多都入了楚國口袋!

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之國,竟落得如此下場,令人唏噓不已。以此而言,越國是吳國倒黴後的受益人嗎?


宋國倒黴了,受益人卻不是鄭莊公;齊國倒黴了,受益人也不是楚成王;楚國倒黴了,受益者也不是晉人;吳國倒黴了,受益者更不是越國。這就是春秋時代一條奇特的規律:最大競爭對手倒黴了,可受益者卻並非自己。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規律?


春秋時代一奇特規律:最強大競爭對手倒黴了,受益者卻不是自己

春秋時代的任何一對對手的長期競爭,都是建立在實力相當的基礎之上。在實力難以佔據絕對優勢的前提下,競爭的勝負往往存在較多偶然性因素。因此在競爭終結之時,勝利一方也常常會遭遇重創。如果競爭勝利者不能正確反思自身缺陷,僅滿足於眼前的勝利,那麼這些固有缺陷很快就將拖累勝利者,讓勝利者的發展陷入停滯。

鄭莊公戰勝了宋殤公,卻沒能及時改變鄭國戰略發展方向,也未能及時緩和與周王室的緊張關係,更沒有正確地選擇接班人,導致他死後鄭國就陷入了衰退期;楚成王耗死了三位爭霸對手,卻未能處理好接班人難題,以致死在了兒子手下;晉國在爭霸中佔據明顯上風后,未能及時解決卿族勢力惡性膨脹的難題,致使晉國國君被邊緣化,慢慢踏向了分裂的邊緣;越王勾踐在滅了吳國後,就殘殺功臣,沒有將自身成功的經驗制度化後傳給後人,以致後人一戰敗於楚後,越國就分崩離析了……。

春秋時代的古人看不到這點,所以這一奇特規律才會始終起效。然而,今人如能看穿這點,還願重蹈古人覆轍嗎?

所以,在看到最強大競爭對手倒黴之時,千萬不要站在一旁幸災樂禍,而應更加關注最終的受益者是誰。

春秋時代如此,現代社會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