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東吳小霸王孫策的真正死因

孫策,生卒於公元175年—公元200年,出生於浙江富陽,是孫堅的長子,孫權的哥哥。孫策,東漢末年統一江東一帶的軍閥,是逐鹿天下的群雄之一,也是後期吳國的奠基者之一。綽號“小霸王”。在接上來就由小編來探討下孫策是怎樣死的。

歷史上東吳小霸王孫策的真正死因

三國演義中說是孫策曾殺死吳郡太守許貢。據《江表傳》載,許貢上表給漢帝,說孫策驍勇,應該召回京師,控制使用,免生後患。此表被孫策的密探獲得,孫策便責備許貢,並下令將其殺死。許貢死後,其門客潛藏在民間,尋機為他報仇,在一次打獵中被暗算中毒箭。後毒迸發而死。不是在演講的時候。另外我說的是三國演義中這樣描寫的,是三個門客所殺,但真實的歷史也許不是這樣,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是曹操派出的刺客,冒充許貢的門客,這樣不至於激怒江東。

陸遜是孫策的女婿,世代為江東大族。號稱小周瑜。火燒連營八百里,白衣渡江,可以說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都直接或間接的死在陸遜手中。

關於孫策是怎麼死的據《江表傳》中記載,許貢上表給漢帝,許貢死後,其門客潛藏在民間,尋機為他報仇,在一次打獵中被暗算中毒箭。後毒迸發而死。另外還有一說是三國演義中這樣描寫的,是三個門客所殺,但真實的歷史也許不是這樣,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是曹操派出的刺客,冒充許貢的門客,這樣不至於激怒江東。

史書上是這麼寫他的死亡的: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先是,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創甚,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至夜卒,時年二十六。——《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三國演義》中說吳郡太守許貢上表,建議將孫策召到京師軟禁起來,這個策略實施的可能性大約為零,孫策是肯定不會應詔的,曹操也做不出這麼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事,那麼這個上表的實質就是:許貢要向曹操表明心跡,他是忠於朝廷,忠於曹公的。

 孫策之死許貢之說

許貢上表事件發生得恰逢其時,既然在江東有這樣一個孫策的反對派,事情就好辦了,儘管許貢的上表被孫策截獲,許貢勢力也隨後遭到了摧毀性的打擊,但這並不影響曹操勢力藉此遏制孫策,這一點,從中情局的對華政策上可以得到足夠的啟發。

演義中說孫策絞殺許貢之後,“貢家小盡皆逃散。有家客三人,要與許貢報仇,恨無其便。”,所謂恨無其便,是指找不著下手的機會,但我們知道,最終三人還是得手了,從恨無其便到行刺得手,中間必然暗藏玄機。這便不得不讓人想到郭嘉的話,郭嘉這番話是從許昌來人的口中轉述的,嘉靖本和毛本內容略有不同,但大意差不多,大意便是:孫策不足懼也,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

這話傳到孫策耳中時,刺殺事件已經發生了,尚在養傷的孫策聽到後是大怒曰:“匹夫安敢料吾!射吾者,必曹之謀也!吾誓取許昌,以迎漢帝!”

歷史上東吳小霸王孫策的真正死因

孫策之死曹操之說

為什麼孫策會認為在這起刺殺事件中曹操脫不了干係?我們有必要提到孫策被刺過程中的一個小細節:策方舉轡而行,一人拈槍望策左腿便搠。孫策大喝,急取所佩之劍就馬上砍去,劍舉忽墜,止存劍靶在手。一人拈弓搭箭,射中孫策面頰。

這個細節充分說明一點,這次行刺是經過了精心策劃的,甚至連孫策隨身所帶的佩劍都被動了手腳。我們不免要懷疑,許貢的這三個家客,有這樣的能力嗎?能夠將魔爪伸到孫策的身邊,這是怎樣的一股勢力?那個在孫策佩劍上做手腳的人又會是誰?

 孫策之死孫權之說

歷史上東吳小霸王孫策的真正死因

有人懷疑這件事與孫權有關,因為孫權是一個權力慾望非常強的人,孫策死後,孫權是最大的受益者。筆者以為,儘管孫權在這件事中獲得很大的利益,但其時孫權尚且年幼,何況此事有違人倫,孫權從中作祟的可能性不大。但這個大膽的觀點也啟發了筆者,既然連孫權都可以懷疑,那還有誰不能懷疑呢?

在筆者看來,誰是江東最大的投降派,誰就是重大嫌疑人。聯想到赤壁大戰之前張昭對於投降的熱衷,一個大膽的猜想也由此產生:

郭嘉對孫策之死的預料,可以被看作是對曹操的一個建議,至少也是提醒,於是許貢的這三個家客,便成為了曹操陣營天然的棋子,而曹操方面更是利用自己的人際網絡,找到了埋伏在孫策身邊的一個危險人物——張昭。

周瑜在介紹張昭時是這樣說的:一人能博覽群書,善書隸字,兼明天文地理之學,彭城人也,姓張,名昭,字子布。陶謙曾聘,不肯屑就,故來江東避亂。——很有意思,曹操與陶謙有仇,張昭也對陶謙不感冒,並且張昭是一個典型的讀書人,對比孫策,他與曹操之間似乎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更何況皇帝在曹操手裡,這對張昭來說或許極具吸引力。

相比之下,張紘似乎要更中忠心於孫氏,曹操想趁孫策之死起兵伐吳,多虧張紘勸說才作罷,孫策派張紘而不是張昭到許昌上表,看來還是非常明智的,這似乎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孫策對張昭的政治立場是有顧慮的。

外有許貢家客,內有張昭,在曹操勢力的推動之下,要制訂一個針對孫策的周密計劃,自然也從“恨無其便”變成了易如反掌。從表面上看,最大的受益者是孫權,但年幼的孫權還需要依仗張昭等人來穩固政權,儘管在張紘的勸說下,曹操沒有采取軍事行動,但有了張昭這枚棋子,一切都變得好辦了許多。由張昭輔政的孫權,對曹操的態度比起孫策時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一點可以由袁紹派去江東的使者陳震來證實——卻說陳震回見袁紹,說:“孫策已亡,孫權領眾。曹操封權為討虜將軍,結為外應矣。”

孫策暴亡,不啻於江東發生了一場“顏色革命”,曹操從此不必再擔心江東發動的奇襲,而可以專門應對袁紹。什麼是政治,我想說,這便是政治,三國時的政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