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拆解」了天府國際生物城

我們「拆解」了天府國際生物城

製圖:唐智霖


*禁止未經許可引用本文原創的觀點、數據、圖表和建議,違者視為侵權,雨前顧問保留追責權利


最近一段時間,成都生物醫療企業動態連連:成都先導實現西南地區科創板上市公司零的突破;邁克生物研發出西南首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瀚辰光翼年初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苑東生物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獲批上市……


這些企業都指向了同一個地方——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成都正在推進高品質科創空間建設,選出首批19個示範點,生物城位列其中。這不禁引起雨前顧問好奇:生物城給高品質科創空間建設做了哪些示範?


上一篇文章,我們闡述了高品質科創空間的內涵(關於成都的「高品質科創空間」,我們談幾點理解),這一篇,我們來拆解一個具體案例。


生物城高品質科創空間建設特徵


2016年,成都高新區管委會、雙流區政府簽署共建合作協議,啟動建設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4年間,生物城累計引進項目139個,總投資超過1100億元,成為全球生物醫療發展熱門之地。


我們「拆解」了天府國際生物城


最初生物城致力打造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尺度宜人、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 「三生融合」空間體系,且構建「4鏈條1社區1體系」(即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金融鏈,生活宜居國際社區,專業化精準化政策體系)生物產業生態圈的打法,與高品質科創空間的建設要求如出一轍,因此新近建成的載體和配套設施成為示範順理成章。


高品質科創空間概念提出後,生物城建設思路調整為「以科創空間為主體,生活空間為配套,生態功能為支撐」,三者有了側重。


科創空間方面,目前已建成符合GMP標準設計要求的60萬平方米生物產業孵化園,成功引進先導藥物DNA編碼化合物篩選平臺、華西海圻新藥安全性評價中心、康諾亞抗體中試生產平臺等18個共性技術平臺,還在加快加速器、鄰里中心等科創空間的建設。


生活空間方面,核心區小學、幼兒園已建成開學,湖畔餐廳、711便利店、彌遠咖啡等生活配套正式營業。


生態功能方面,依託400畝永安湖打造的中央森林公園今年將投運,依託城市綠道形成的綠道慢行系統將生產生活空間無縫連接。


我們「拆解」了天府國際生物城


雨前顧問分析認為,生物城值得參考的特徵有兩點。


一是機制創新。生物城打破了區域行政隔閡,高新區與雙流區共建,雙流區出土地交通硬實力,高新區出人才規劃等軟實力,而在財政投資、財稅收入、經濟指標考核等方面,兩區定下了清晰的分擔方式,一律嚴格按照既定比例執行。


二是造城而非建園。


生物城有44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作為對比,成都青羊區面積 66平方公里,錦江區面積61平方公里,從規模上來看,生物城本來就是「城」的體量,不是一般產業園可比的。


我們「拆解」了天府國際生物城


規劃時就走了產城融合、公園城市的路子。完成的第一批規劃文件中,不僅有產業發展規劃,還有社會和旅遊發展規劃,建設理念可濃縮為「以人為本、先人後產、以產帶城、以城促產」。


政策制定也有充分授權。生物城在兩區產業政策基礎上,結合成都市級層面的政策,深入研究生物產業特性,在建設初期就制定出臺了自身區域性政策,後不斷優化調整。


生物城很像新興行政區,模式和產業功能區高度契合,而高品質科創空間完全可視作生物城中心城區。


飛地啟示:跨行政區共建高品質科創空間


1992年美國城市經濟學家周敏提出飛地經濟概念,指出「飛地經濟是兩個相互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


天府國際生物城可以視作具有創新意義的飛地:對高新區來說是飛出地,對雙流區來說是飛入地,創新意義則體現在頂層設計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穩定等方面。


飛地經濟在中國應用發展多年。國內城市之間、乃至區與區之間的合作十分常見。但是,跨區域合作往往停留在一些核心領域之外。而生物城權責機制的徹底清晰,為雙方的合作通道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礎。


成都城市和經濟發展方式,正在從投資、招商形成產業聚集,轉變為集聚要素促成產業聚集。要素在空間上的聚集,勢必會引發企業向產業高能級區域遷移,同時也應注意到,不少產業要素其實掌握在企業手中,如若沒有企業的遷移,產業要素的聚集很難成立。


問題來了:因為稅收、政策、經濟指標考核等原因,企業在不同行政區域間的遷移阻力非常大。天府國際生物城的「飛地模式」,或許是種解題思路。


本文開篇提到的四家企業:成都先導起步於高新區天府生命科技園,2019年正式搬遷至生物城;瀚辰光翼創立於高新區國際創業服務大廈,2019年搬遷至生物城;邁克生物和苑東生物都位於高新西區,2019年邁克生物與生物城簽署協議,擬取得86畝用地並設立全資獨立法人企業,而在2016年苑東生物就在就生物城投資成立了子公司碩德藥業。


從結果上來看,高新區的優質生物醫療企業,在雙流的土地上形成集聚,而雙流則為企業提供了物流便利,實現與蓉歐快鐵、雙機場的無縫連接。這讓生物城的要素集聚優勢更加明顯,也為產業功能區、高品質科創空間的建設提供了某種參考:


能否通過做好頂層設計和分配機制,讓兩個甚至三、四個成都行政區域共建高品質科創空間,使得優質企業形成集聚,使得產業要素更加集中,使得高品質科創空間的帶動能力發揮更大效用?


產業功能區是成都破解大城市病的創新方法,高品質科創空間又是產業功能區破局發展的創新方法。創新之中的創新,完全可以大膽一些,嘗試更多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雖有天府國際生物城提供的共建示範,也無需盲從,畢竟還有其它示範,解題思路不止一種。象飛田馬走日各有路數,關鍵得摸清各區域內的高品質科創空間適用哪種,這就需要對具體產業進行深入分析與洞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