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与写作:从《武陵春》学如何抒发真情实感

我说:“宅在异地想回家。”他说:“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我说:“感觉自己很孤独。”他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我说:“我们回不去了。”他说:“柳絮随风各西东,物是人非已不同。”


诗词鉴赏与写作:从《武陵春》学如何抒发真情实感

我们所钟爱的、珍藏的,就是那些打动内心的、深有同感的句子,但凡打动人心者,必有真感情者。如何才能曲尽真感情呢?试以李清照的《武陵春》为例。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词鉴赏与写作:从《武陵春》学如何抒发真情实感

此词作于易安居士南渡,只身流落金华之时。眼见一年一度的春景再荣,手触丈夫遗物,只觉风光再好,已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作词已慰。读来却觉情真意切,字字感人,言有穷而已不尽。

一、使用第一人称,“我”更真实

从词体上来说,《武陵春》继承了传统手法,体现了明显的代言体特色。读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衣着淡雅,已到中年的孀妇。她淡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任他红日高升,暮日来临;她郁郁而欢,懒怠装扮,任他泪水空流;她强颜自劝,却又是百忧成愁,更怕那小舟载不动这满身风雨满心忧。

正是这种代言体的特色,为文章增添了一个亲切可感的“我”的形象,让我们觉得更加真实。我们读时,就好像看到了作者的一举一动,为她的一颦一笑而低头、叹息,对作者的内心世界的感悟就更加贴合。

诗词鉴赏与写作:从《武陵春》学如何抒发真情实感

所以,我们想要文章更加打动人,也可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使文章更加亲切可感;也可把“我”放在文章中,及时抒发我的感受,或是泪流,或是懒梳头,增加读者懂我的机会,文章将更加真实感人。

二、细节描写上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更动人心

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易安居士此词即有境界有真感情之作也。

上阙先写春景,再写梳妆,再及心情,下阕更是深挖内心情感,于情感抒发上可谓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上阙塑造人物形象时,先写人物外形,从动作上的“倦梳头”,懒怠装扮,刻画了一个有忧愁的人物形象;再深入到神态上的“泪空流”,一个“空流”,更体现了内心之凄楚,现今之孤独,念及往事,感时伤怀,唯有借眼泪来传情达意,宣泄内心的痛苦。如此,一个满腹忧愁、苦闷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让读者读之可感,可触,可动人心!

诗词鉴赏与写作:从《武陵春》学如何抒发真情实感

为文塑造人物形象时,我们也可由表及里,先从读者可感可触可听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写起,再由外形转入内心,借心理描写抒发人物感受,这样,读者阅读时,才更有“真”的感觉!

三、增加心理障碍,一波三折,真情更难得

为文之妙在于作品起伏跌宕,曲折多变。为文最忌讳平铺直叙,我们要想办法增加障碍(事实上的或是心理上的障碍),让文章一波三折。

《武陵春》虽只是三四十字的小令,黄了翁却说它“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下阕是词人自我劝勉的内心描写。词人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曲尽词人心思的复杂多变。许是不忍自己再沉湎旧事,便转移注意力勉励自己调整心绪,借“闻说”双溪春景犹存,正是春景明媚,游人如织之时,值此一观,与上阙泪空流之悲相较,已是一变;再借“也拟”二字,更显词人出游并非主动之兴,反添几分无奈何、兴致不强烈的感觉,与刚刚的小欢喜而言,又是一转;再到“只恐”一句,更是直言自己内心的担忧,害怕这小小船儿载不动我这半生风雨满身忧愁,心情更是一沉。如此一变、一转、一沉,更是将内心的强颜、无奈、作罢、满身愁苦的细微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

诗词鉴赏与写作:从《武陵春》学如何抒发真情实感

刘熙载论词说:“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用这句话形容此词,恰如其分。易安居士增加心理障碍,使出游一事一波三折,让人惊诧于如此丰富而又细腻的内心描写的同时,更是感慨此词细微、深沉的满腹情深,让读者恨不得与之同哭!

四、化抽象情感为具体事物,上下相融,浑然一体

愁是什么?为何提及愁,我们想到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想到的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想到的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一种抽象的心绪,可在这些名句中,愁却化身为一江春水,化身为满城风絮,化身为载不动的轻舟!大家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事物,让心绪更加可触可感。再看易安居士的比喻,早在王之涣《宴词》一诗中已提到“莫听声声棹,桃溪浅处不胜舟”,用“溪浅”反衬离愁之深,易安居士则更进一步,不仅把愁绪搬上船,更直言这船载不动这许多愁,忧愁又更深。而船由轻舟而来,轻舟则又由“双溪”而来,如此上下相融,浑然一体,更是贴切。读者读之,也更可感。

诗词鉴赏与写作:从《武陵春》学如何抒发真情实感

为文造句时,遇到心绪、感受,我们也可向名家仿效一二,把他们比喻成具体的事物,写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这样才不会沦为空谈,才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用赤子之心感受宇宙人生,用第一人称叙事;再由表及里,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再曲尽内心之变化,使事一波三折;还可化抽象为具体事物,“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和读者一起感受、触摸这看不见的情感,才能敲开读者的心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