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鑑賞與寫作:從《武陵春》學如何抒發真情實感

我說:“宅在異地想回家。”他說:“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我說:“感覺自己很孤獨。”他說:“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我說:“我們回不去了。”他說:“柳絮隨風各西東,物是人非已不同。”


詩詞鑑賞與寫作:從《武陵春》學如何抒發真情實感

我們所鍾愛的、珍藏的,就是那些打動內心的、深有同感的句子,但凡打動人心者,必有真感情者。如何才能曲盡真感情呢?試以李清照的《武陵春》為例。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詩詞鑑賞與寫作:從《武陵春》學如何抒發真情實感

此詞作於易安居士南渡,隻身流落金華之時。眼見一年一度的春景再榮,手觸丈夫遺物,只覺風光再好,已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作詞已慰。讀來卻覺情真意切,字字感人,言有窮而已不盡。

一、使用第一人稱,“我”更真實

從詞體上來說,《武陵春》繼承了傳統手法,體現了明顯的代言體特色。讀之,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衣著淡雅,已到中年的孀婦。她淡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任他紅日高升,暮日來臨;她鬱郁而歡,懶怠裝扮,任他淚水空流;她強顏自勸,卻又是百憂成愁,更怕那小舟載不動這滿身風雨滿心憂。

正是這種代言體的特色,為文章增添了一個親切可感的“我”的形象,讓我們覺得更加真實。我們讀時,就好像看到了作者的一舉一動,為她的一顰一笑而低頭、嘆息,對作者的內心世界的感悟就更加貼合。

詩詞鑑賞與寫作:從《武陵春》學如何抒發真情實感

所以,我們想要文章更加打動人,也可使用第一人稱敘述,使文章更加親切可感;也可把“我”放在文章中,及時抒發我的感受,或是淚流,或是懶梳頭,增加讀者懂我的機會,文章將更加真實感人。

二、細節描寫上由表及裡,層層深入,更動人心

王國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易安居士此詞即有境界有真感情之作也。

上闕先寫春景,再寫梳妝,再及心情,下闋更是深挖內心情感,於情感抒發上可謂是由表及裡、層層深入。上闕塑造人物形象時,先寫人物外形,從動作上的“倦梳頭”,懶怠裝扮,刻畫了一個有憂愁的人物形象;再深入到神態上的“淚空流”,一個“空流”,更體現了內心之悽楚,現今之孤獨,念及往事,感時傷懷,唯有借眼淚來傳情達意,宣洩內心的痛苦。如此,一個滿腹憂愁、苦悶的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讓讀者讀之可感,可觸,可動人心!

詩詞鑑賞與寫作:從《武陵春》學如何抒發真情實感

為文塑造人物形象時,我們也可由表及裡,先從讀者可感可觸可聽的動作、神態、語言等細節寫起,再由外形轉入內心,借心理描寫抒發人物感受,這樣,讀者閱讀時,才更有“真”的感覺!

三、增加心理障礙,一波三折,真情更難得

為文之妙在於作品起伏跌宕,曲折多變。為文最忌諱平鋪直敘,我們要想辦法增加障礙(事實上的或是心理上的障礙),讓文章一波三折。

《武陵春》雖只是三四十字的小令,黃了翁卻說它“短幅中藏無數曲折”。下闋是詞人自我勸勉的內心描寫。詞人用“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詞,曲盡詞人心思的複雜多變。許是不忍自己再沉湎舊事,便轉移注意力勉勵自己調整心緒,借“聞說”雙溪春景猶存,正是春景明媚,遊人如織之時,值此一觀,與上闕淚空流之悲相較,已是一變;再借“也擬”二字,更顯詞人出遊並非主動之興,反添幾分無奈何、興致不強烈的感覺,與剛剛的小歡喜而言,又是一轉;再到“只恐”一句,更是直言自己內心的擔憂,害怕這小小船兒載不動我這半生風雨滿身憂愁,心情更是一沉。如此一變、一轉、一沉,更是將內心的強顏、無奈、作罷、滿身愁苦的細微心理活動。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來。

詩詞鑑賞與寫作:從《武陵春》學如何抒發真情實感

劉熙載論詞說:“一轉一深,一深一妙,此騷人之三昧。倚聲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用這句話形容此詞,恰如其分。易安居士增加心理障礙,使出遊一事一波三折,讓人驚詫於如此豐富而又細膩的內心描寫的同時,更是感慨此詞細微、深沉的滿腹情深,讓讀者恨不得與之同哭!

四、化抽象情感為具體事物,上下相融,渾然一體

愁是什麼?為何提及愁,我們想到的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想到的是“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想到的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愁一種抽象的心緒,可在這些名句中,愁卻化身為一江春水,化身為滿城風絮,化身為載不動的輕舟!大家們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化抽象為具體事物,讓心緒更加可觸可感。再看易安居士的比喻,早在王之渙《宴詞》一詩中已提到“莫聽聲聲棹,桃溪淺處不勝舟”,用“溪淺”反襯離愁之深,易安居士則更進一步,不僅把愁緒搬上船,更直言這船載不動這許多愁,憂愁又更深。而船由輕舟而來,輕舟則又由“雙溪”而來,如此上下相融,渾然一體,更是貼切。讀者讀之,也更可感。

詩詞鑑賞與寫作:從《武陵春》學如何抒發真情實感

為文造句時,遇到心緒、感受,我們也可向名家仿效一二,把他們比喻成具體的事物,寫成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這樣才不會淪為空談,才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用赤子之心感受宇宙人生,用第一人稱敘事;再由表及裡,塑造真實的人物形象;再曲盡內心之變化,使事一波三折;還可化抽象為具體事物,“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和讀者一起感受、觸摸這看不見的情感,才能敲開讀者的心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