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變得行為怪異?不同階段有不同含義,媽媽應該瞭解

鄰居發現最近家裡的小傢伙變得越來越“叛逆”了。雖然鄰居家的孩子才三歲,但是近來的一些行為卻讓鄰居覺得“這孩子真的是太倔強了。”

原本孩子對於媽媽的命令服從度很高,只要是媽媽說的話,孩子都會很樂意配合。鄰居還一度認為自己生了個天使寶寶,“這孩子是來報恩的。”沒想到最近孩子的表現才讓鄰居真正的發現自己原來生了個“磨人的小妖精”。

孩子總喜歡把“我”這個字掛在嘴邊。鄰居幫孩子夾菜,孩子會一口回絕道“我要自己夾菜”。鄰居想要幫孩子洗衣服,孩子會屁顛屁顛地跟在身後搶著說“我自己洗”。雖然看起來孩子是很獨立在幫媽媽分擔家務,但是事實上孩子常常會弄得一塌糊塗、場面混亂,為孩子的逞強買單的鄰居覺得很煩惱。

寶寶變得行為怪異?不同階段有不同含義,媽媽應該瞭解

一、寶寶行為怪異,正是因為不同階段有不同含義

在一檔親子綜藝節目中,演員胡可的育兒之道被很多網友們點贊。在節目中有一集是小魚兒去了水堡。當小魚兒從水堡出來後,崩潰大哭。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小魚兒會無端的哭鬧起來。“小朋友們不是都喜歡冒險嗎?”很多觀看節目的網友也對此不明所以。

不過此時胡可卻沒有質疑孩子的情緒以及特殊的行為表達,而是蹲下來耐心的安撫,最後得知小魚兒是因為害怕才哭的。而孩子因為得到了媽媽的安慰情緒也很快恢復過來。

寶寶變得行為怪異?不同階段有不同含義,媽媽應該瞭解

1. 1歲以前

這個階段的孩子並沒有發現自己和媽媽是獨立的個體,他認為自己和父母是一體的是共生的,所以這時候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怪異行為便可以得到解答了,此時孩子們對於父母的依賴性非常強。

2.1-3歲

在此階段孩子開始有了“想法”,他們認識到自己和父母是獨立的。孩子為了更多的表現自己,吸引大人的關注,孩子會做出一些過於逞強的行為表達。這時候父母會覺得苦惱,為什麼安排給孩子做的事孩子不願意做,自己拒絕孩子做的事,孩子卻偏偏逞能。

寶寶變得行為怪異?不同階段有不同含義,媽媽應該瞭解

3.3-6歲

這時候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具備了思考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父母會發現孩子成了小話癆,每天都在快速的成長,常常會提出各種怪異的問題。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行動能力,也變得更加愛調皮搗蛋了。

二、寶寶突然變化,大父母應該怎麼應對?

1.不要過早的否定孩子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有一些怪異的行為後,就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給孩子,貼上一個“不聽話”“調皮”“不懂事”的標籤,這其實對於孩子的是一種否定。

很多時候父母的否定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在潛意識中孩子會慢慢地朝向父母所貼的標籤成長。所以父母應該從正面積極的角度看待孩子身上的變化,不要輕易地否定孩子。

寶寶變得行為怪異?不同階段有不同含義,媽媽應該瞭解

2.正確對待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發脾氣時,這是他被負面情緒所裹挾而表達出的情緒狀態。這時候如果父母表現出過激的應對方式,這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內心承受了極大的壓力。這對於情緒控制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當父母被孩子的情緒所帶動和感染同樣做出了情緒化的反饋,那麼這無異於為孩子做了一個非常負面消極的示範。

就像是胡可在帶娃的時候如果孩子發脾氣了,她所說的第一句話永遠是“我知道”。雖然這三個字很簡單,但是卻代表了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理解和接納,這為之後孩子情緒的安撫起到了非常好的鋪墊。

寶寶變得行為怪異?不同階段有不同含義,媽媽應該瞭解

3.給予孩子更充足的安全感

在孩子幼年期以及童年期,內心對於安全感的訴求是非常激烈的,這使得他們在未來的成長中會受到更多正面積極的引導。當安全感的訴求得到滿足時,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自信態度是任何其他環境刺激所不能夠給予的。

寶寶變得行為怪異?不同階段有不同含義,媽媽應該瞭解

父母的陪伴看似很容易實現,但是卻是很多家庭中存在缺失的。當孩子做出一些特別的行為舉動時,父母更加應該注意給予孩子情感訴求上的滿足,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更加沒有負擔的成長。

在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點滴中,父母都像是在打怪升級,只有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看似棘手的問題,才能夠實現最終對孩子的教育引導。大家對於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行為變化有怎樣的看法分享呢?

本文由小溪帶娃記原創,關注我,每天學習育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