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老师伴你读《唐诗选》之七——《宿王昌龄隐居》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沉默老师伴你读《唐诗选》之七——《宿王昌龄隐居》常建

作者

常建(公元708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号不详。籍贯邢州,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这在占相当比重的边塞诗中尤为明显。有《常建集》。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诗解

⑴测:一作“极”。

⑵隐处:隐居的地方。唯:只有。

⑶犹:还,仍然。

⑷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⑸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⑹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⑺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译文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

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

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

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

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沉默老师伴你读《唐诗选》之七——《宿王昌龄隐居》常建


诗韵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王昌龄生活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

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


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其道,借以婉转地点出奉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奉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

此诗平实描叙,不拟人化。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沉默老师伴你读《唐诗选》之七——《宿王昌龄隐居》常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