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人间佳境:竹径通幽处,万籁俱寂时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与王昌龄、王之焕、储光羲、孟浩然等,都是开元、天宝年间著名诗人。一生仕途不顺,仅做过县尉,后隐居鄂渚(今湖北西部),正应了古人所说“高才无贵仕”。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本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感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初日初升的太阳。“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地为“丛林”,此处用“高林”有赞颂之意,旭日初升,霞光四射,穿过林木,景色极美。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也作“曲径”,“幽”幽深、幽静。走过曲折的小路,来到一外幽静的地方,诵经的禅房的幽静的花径深处。初日、霞光、小径、花丛、树木,这样美妙的环境,让人惊叹陶醉,不由人忘情欣赏。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动,使……悦。这优美的山色山景使鸟儿也感到高兴,在林间飞翔欢唱。潭水清澈,映照着天地和自己的影子。此时,内心是空明洁净的,似乎没有一丝杂尘。精神上极为纯净愉悦。此时的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神性的奥妙,摆脱尘世烦恼,像鸟儿一样自由欢快。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万籁”,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俱寂”,也作俱静。在这幽静、美丽 后禅院,诗人内心安静、安祥,只听到诵经声、钟磬音,在这幽美绝世之地,诗人忘却一切,完全进入忘情尘俗的境界。也返归出诗人曾经的烦恼,尘杂的心境。也只有曾经“尘闷”之人,才能走过“曲径”,来到“幽处”,展示其“性本爱丘山”之性情。

本诗笔调古朴,意境深厚,语言朴素,格律变通,从唐代起备受赞赏,历代唐诗选本,均被入选。诗人以题咏禅抒发隐逸情趣,朴实写景,自然抒情,而意在言外,使得主旨更显委婉而奇巧。古人评价“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潜心于构思和造意,语言不求辞藻,不求形似,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这些,正是本诗千古不衰,余意不绝的魅力所在。

从具体语言来说,“曲径通幽”“万籁俱静”已是成语,广为人用,但现在的读者大多只知道这两个词的精妙,而少去研究它的“渊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