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人間佳境:竹徑通幽處,萬籟俱寂時

題破山寺後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常建,唐代詩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與王昌齡、王之煥、儲光羲、孟浩然等,都是開元、天寶年間著名詩人。一生仕途不順,僅做過縣尉,後隱居鄂渚(今湖北西部),正應了古人所說“高才無貴仕”。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本詩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感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初日初升的太陽。“高林”佛家稱僧徒聚集之地為“叢林”,此處用“高林”有讚頌之意,旭日初昇,霞光四射,穿過林木,景色極美。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竹徑”也作“曲徑”,“幽”幽深、幽靜。走過曲折的小路,來到一外幽靜的地方,誦經的禪房的幽靜的花徑深處。初日、霞光、小徑、花叢、樹木,這樣美妙的環境,讓人驚歎陶醉,不由人忘情欣賞。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悅”使動,使……悅。這優美的山色山景使鳥兒也感到高興,在林間飛翔歡唱。潭水清澈,映照著天地和自己的影子。此時,內心是空明潔淨的,似乎沒有一絲雜塵。精神上極為純淨愉悅。此時的詩人彷彿領悟到了空門神性的奧妙,擺脫塵世煩惱,像鳥兒一樣自由歡快。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萬籟”,大自然的各種聲音。“俱寂”,也作俱靜。在這幽靜、美麗 後禪院,詩人內心安靜、安祥,只聽到誦經聲、鐘磬音,在這幽美絕世之地,詩人忘卻一切,完全進入忘情塵俗的境界。也返歸出詩人曾經的煩惱,塵雜的心境。也只有曾經“塵悶”之人,才能走過“曲徑”,來到“幽處”,展示其“性本愛丘山”之性情。

本詩筆調古樸,意境深厚,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從唐代起備受讚賞,歷代唐詩選本,均被入選。詩人以題詠禪抒發隱逸情趣,樸實寫景,自然抒情,而意在言外,使得主旨更顯委婉而奇巧。古人評價“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詩人潛心於構思和造意,語言不求辭藻,不求形似,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這些,正是本詩千古不衰,餘意不絕的魅力所在。

從具體語言來說,“曲徑通幽”“萬籟俱靜”已是成語,廣為人用,但現在的讀者大多隻知道這兩個詞的精妙,而少去研究它的“淵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