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无名诗人,写下一首唯美思乡诗,惊艳了千年时光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这首唐诗,其作者是一位无名诗人。

同历史上其他只留下一首诗的无名诗人相似,热闹都是后人的,孤独却是他们自己的。

然而,这首诗作却扬名千古,流传至今。其中的一句点睛之笔“一树梨花一溪月” 真是太美了。

你知道是出自哪首诗吗?最孤独的夜晚,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人,写下这首传世名作:

旧山虽在不关身,

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

不知今夜属何人。

此诗名为《杂诗》,作者号称“太上隐者”,具体姓甚名谁,是哪里人氏,皆不可考证。然而,他的这首诗作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永远不灭的美名。

从诗作内容来看,很像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诗

《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

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

且向长安过一春。

两首诗都表达了落第之后,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

然而二诗的意境和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有着太明显的差别。

常建将一个落第之人羁留京城的感受交代得过于具体,实在,使诗的意境受到了局限。相较来看,反而这位无名诗人的“杂诗”,手法高明,更加有艺术感染力。

“旧山虽在不关身”,意思同“家园好在尚留秦”差不多,但常诗后文既说到“长安”这里又说“留秦”,有重复之嫌;此诗说“旧山”“不关身”,简单几个字尽括感叹之意,遗憾之情,文笔简练。

“且向长安过暮春”与“且向长安过一春”,意思虽然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归。常诗却是直述平铺,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丧;这首《杂诗》作法正好相反,诗人抛开了那切实的具体情事,而把篇幅留给那种较空灵的思想。

“一树梨花一溪月。”描述的是“旧山”的景色。故乡的梨花,朴实亲切,优雅高洁。而“一树”赋予了梨花一种静态美。“一溪”比常常用的“一轮”形容月亮更为精巧,它不但提到月亮,同时还写到溪水 ,有一箭双雕的效果。我们仿佛看到,在皎洁的月色之下,在潺潺的小溪之畔,那一树洁白的梨花是那样的缥缈动人,如同窈窕的仙子。

这里所写的美景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溪水潺流,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这一切都“不关身”了。“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是不属于“我”了。这是非常苦涩难受的心情。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

这首《杂诗》不涉及具体情事,但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建的诗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共情,意境也更为深远。哪怕历经千年,仍然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唐代无名诗人,写下一首唯美思乡诗,惊艳了千年时光


如果您也喜欢读书观剧品诗词,请关注一下我,让我们共同探讨,好吗?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