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無名詩人,寫下一首唯美思鄉詩,驚豔了千年時光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這首唐詩,其作者是一位無名詩人。

同歷史上其他只留下一首詩的無名詩人相似,熱鬧都是後人的,孤獨卻是他們自己的。

然而,這首詩作卻揚名千古,流傳至今。其中的一句點睛之筆“一樹梨花一溪月” 真是太美了。

你知道是出自哪首詩嗎?最孤獨的夜晚,詩人身處異鄉,思念家人,寫下這首傳世名作:

舊山雖在不關身,

且向長安過暮春。

一樹梨花一溪月,

不知今夜屬何人。

此詩名為《雜詩》,作者號稱“太上隱者”,具體姓甚名誰,是哪裡人氏,皆不可考證。然而,他的這首詩作卻在歷史上留下了永遠不滅的美名。

從詩作內容來看,很像唐代詩人常建的一首詩

《落第長安》

家園好在尚留秦,

恥作明時失路人。

恐逢故里鶯花笑,

且向長安過一春。

兩首詩都表達了落第之後,羈旅長安、有家難回的心情。

然而二詩的意境和產生的藝術效果,又有著太明顯的差別。

常建將一個落第之人羈留京城的感受交代得過於具體,實在,使詩的意境受到了侷限。相較來看,反而這位無名詩人的“雜詩”,手法高明,更加有藝術感染力。

“舊山雖在不關身”,意思同“家園好在尚留秦”差不多,但常詩後文既說到“長安”這裡又說“留秦”,有重複之嫌;此詩說“舊山”“不關身”,簡單幾個字盡括感嘆之意,遺憾之情,文筆簡練。

“且向長安過暮春”與“且向長安過一春”,意思雖然差不多,都是有家難歸。常詩卻是直述平鋪,對家園的思念反而表現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後的沮喪;這首《雜詩》作法正好相反,詩人拋開了那切實的具體情事,而把篇幅留給那種較空靈的思想。

“一樹梨花一溪月。”描述的是“舊山”的景色。故鄉的梨花,樸實親切,優雅高潔。而“一樹”賦予了梨花一種靜態美。“一溪”比常常用的“一輪”形容月亮更為精巧,它不但提到月亮,同時還寫到溪水 ,有一箭雙鵰的效果。我們彷彿看到,在皎潔的月色之下,在潺潺的小溪之畔,那一樹潔白的梨花是那樣的縹緲動人,如同窈窕的仙子。

這裡所寫的美景表達了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又是暮春時節,舊山的梨花怕又開了吧,她沐浴著月光,靜聽溪水潺流,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這一切都“不關身”了。“不知今夜屬何人?”總之,是不屬於“我”了。這是非常苦澀難受的心情。花月本無情,詩人卻從“無情翻出有情”。

這首《雜詩》不涉及具體情事,但它所表現的情感,比常建的詩更能激發人的想象力,更能引起人們的共情,意境也更為深遠。哪怕歷經千年,仍然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唐代無名詩人,寫下一首唯美思鄉詩,驚豔了千年時光


如果您也喜歡讀書觀劇品詩詞,請關注一下我,讓我們共同探討,好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