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游览禅院,写下一首禅意悠远的诗,笔调古朴,意境浑融

禅是一种境界,尝过了世味,经历了浮沉,内心如洗,不受纷扰,从容无争。禅是一种心境,既是放下,也是舍得,是静好,更是淡定。禅是一种状态,与繁华无关,清简的日子,见其风骨。禅是一种生活,一间竹舍,一角茅檐,一壶春水,一枚落叶,皆是禅。

唐代诗人游览禅院,写下一首禅意悠远的诗,笔调古朴,意境浑融

常建是唐代诗人,据说生于长安,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然其一生仕途失意,来往山水名胜,漫游古刹庙堂。过着清寂闲散的生活。其诗自然洗练,充满禅意,只是大唐的诗人灿若星辰,他的光芒有些暗淡。他最广为流传的是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表达了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禅意的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当年诗人常建清晨登山,入兴福寺,看耸立的高林沐浴在和暖的晨光中。过竹林幽径,花木深处,是清净无尘的禅房。佛门之境,有鸟儿欢唱,有碧潭清流,万物岑寂,唯留梵音袅袅,洗去内心一切浮生与俗念。

唐代诗人游览禅院,写下一首禅意悠远的诗,笔调古朴,意境浑融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是两句来自遥远唐朝的禅诗,至今仍然响彻。清早醒来,徘徊不去的是窗外浮动的光影,是人间未尽的芳菲。幽径之处深藏着华丽,有生生不息的植物,有鸣鸣作响的凡鸟鸣虫,更有掩映在未知角落里的禅意。比如檐角下的一缕风,转角处的一枚落叶。

唐代诗人游览禅院,写下一首禅意悠远的诗,笔调古朴,意境浑融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令人陶醉。鸟儿欢快的歌唱,自由的飞翔,充满了灵性。在寺庙周围的动物和植物因为终日聆听讲经说法,在这种钟声熏染下,也是充满佛性的。诗人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圣地不仅使周围的环境充满灵性,更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唐代诗人游览禅院,写下一首禅意悠远的诗,笔调古朴,意境浑融

此诗景物清幽,意境深邃,诗人亦心性超然,于禅的光影中,淡出尘外。常建的诗多以山林、寺院为题材,可见其内心不喜喧嚣,向往安宁平静。诗人也曾往返于仕途宦海,经历诸多不如意,此番游览更令他对世间清远之境追求。官场里的风云变幻,怎及山水清欢,红尘中萦绕的烟火,又怎及寺庙的檀香幽幽。万物终有一日归于尘泥,但此刻它们真实地存在,不因人世增减,不以时光生灭。

唐代诗人游览禅院,写下一首禅意悠远的诗,笔调古朴,意境浑融

倘若没有这首禅意悠然的诗,也许常建这个名字会被掩埋在大唐某个平淡的角落,无人知晓。无论此时的你于尘世中是怎样一个角色,有一日都会淡出人间,了无痕迹。千古之名,恰如烟火,虽生则灭,虽荣犹枯。时光不言,在禅的境界里,草木不生不灭,浮云无来无往。

唐代诗人游览禅院,写下一首禅意悠远的诗,笔调古朴,意境浑融

行途中所遇见的风景,所发生的故事,都可以不问情由,无谓沧桑。且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过一生,如此是大慈,亦为大悲。众生皆有佛性,有人悟得早些,有些悟得迟些。佛缘本无深浅,一切在于个人造化,万物虽是虚幻,却又与人相亲。你花费一生的光阴去追逐名利,到最后,想要的只是一茶一饭的清淡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