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遊覽禪院,寫下一首禪意悠遠的詩,筆調古樸,意境渾融

禪是一種境界,嘗過了世味,經歷了浮沉,內心如洗,不受紛擾,從容無爭。禪是一種心境,既是放下,也是捨得,是靜好,更是淡定。禪是一種狀態,與繁華無關,清簡的日子,見其風骨。禪是一種生活,一間竹舍,一角茅簷,一壺春水,一枚落葉,皆是禪。

唐代詩人遊覽禪院,寫下一首禪意悠遠的詩,筆調古樸,意境渾融

常建是唐代詩人,據說生於長安,開元十五年(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然其一生仕途失意,來往山水名勝,漫遊古剎廟堂。過著清寂閒散的生活。其詩自然洗練,充滿禪意,只是大唐的詩人燦若星辰,他的光芒有些暗淡。他最廣為流傳的是這首詩: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這首詩表達了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禪意的追求。全詩筆調古樸,層次分明,意境渾融,簡潔明淨,感染力強,是唐代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當年詩人常建清晨登山,入興福寺,看聳立的高林沐浴在和暖的晨光中。過竹林幽徑,花木深處,是清淨無塵的禪房。佛門之境,有鳥兒歡唱,有碧潭清流,萬物岑寂,唯留梵音嫋嫋,洗去內心一切浮生與俗念。

唐代詩人遊覽禪院,寫下一首禪意悠遠的詩,筆調古樸,意境渾融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是兩句來自遙遠唐朝的禪詩,至今仍然響徹。清早醒來,徘徊不去的是窗外浮動的光影,是人間未盡的芳菲。幽徑之處深藏著華麗,有生生不息的植物,有鳴鳴作響的凡鳥鳴蟲,更有掩映在未知角落裡的禪意。比如簷角下的一縷風,轉角處的一枚落葉。

唐代詩人遊覽禪院,寫下一首禪意悠遠的詩,筆調古樸,意境渾融

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令人陶醉。鳥兒歡快的歌唱,自由的飛翔,充滿了靈性。在寺廟周圍的動物和植物因為終日聆聽講經說法,在這種鐘聲薰染下,也是充滿佛性的。詩人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聖地不僅使周圍的環境充滿靈性,更使人的心靈得到淨化。

唐代詩人遊覽禪院,寫下一首禪意悠遠的詩,筆調古樸,意境渾融

此詩景物清幽,意境深邃,詩人亦心性超然,於禪的光影中,淡出塵外。常建的詩多以山林、寺院為題材,可見其內心不喜喧囂,嚮往安寧平靜。詩人也曾往返於仕途宦海,經歷諸多不如意,此番遊覽更令他對世間清遠之境追求。官場裡的風雲變幻,怎及山水清歡,紅塵中縈繞的煙火,又怎及寺廟的檀香幽幽。萬物終有一日歸於塵泥,但此刻它們真實地存在,不因人世增減,不以時光生滅。

唐代詩人遊覽禪院,寫下一首禪意悠遠的詩,筆調古樸,意境渾融

倘若沒有這首禪意悠然的詩,也許常建這個名字會被掩埋在大唐某個平淡的角落,無人知曉。無論此時的你於塵世中是怎樣一個角色,有一日都會淡出人間,了無痕跡。千古之名,恰如煙火,雖生則滅,雖榮猶枯。時光不言,在禪的境界裡,草木不生不滅,浮雲無來無往。

唐代詩人遊覽禪院,寫下一首禪意悠遠的詩,筆調古樸,意境渾融

行途中所遇見的風景,所發生的故事,都可以不問情由,無謂滄桑。且以自己喜愛的方式過一生,如此是大慈,亦為大悲。眾生皆有佛性,有人悟得早些,有些悟得遲些。佛緣本無深淺,一切在於個人造化,萬物雖是虛幻,卻又與人相親。你花費一生的光陰去追逐名利,到最後,想要的只是一茶一飯的清淡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