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梨花一溪月,一首极美的佚名诗


一树梨花一溪月,一首极美的佚名诗

自小耳濡目染,都能背诵几首诗文,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佚名诗作流传后世,熠熠生辉。今天与大家分享一首唐朝佚名诗作《杂诗》,最初看到“一树梨花一溪月”这句诗,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正待神思恍惚迷离,不能自已之时,一幅绝妙的"月下梨花图"已在眼前展开。有些诗词就是这么神奇,你明明看的是字,它却反馈给你以音画。

如果不知道全诗,你仅凭这句就可以设想无数种场景,或是有情人花前月下,或是游子临风思家,或是佳人对月咨嗟。那么,读全诗后,你会作何感想呢?

一树梨花一溪月,一首极美的佚名诗

杂 诗

唐·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

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

不知今夜属何人。

译文

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太上隐者的古诗作品《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第三四句。读这首诗使人联想到唐代名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声韵相近,连那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共通之处。

一树梨花一溪月,一首极美的佚名诗

赏析

这首诗题目没有暗示诗的主旨,我们只能根据与之相似一首诗(常建《落第长安》)来推测,这是一个落第士子所作,主要书写落榜后的凄苦心情。

人在极度悲伤痛苦之时,往往会想念自己的家乡。我们常说,家是心灵的港湾,是灵魂的驿站,无论什么时候,它都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对古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否则,为何唐诗宋词中有如此多的思乡念远之作?为何无数诗人在落寞的时候登高望乡,直至望穿了心眼?

本诗作者第一时间也想到了家乡,首句的“旧山”即家乡的山。“旧山虽在”身不在,家乡的风物便与自己无关了。当你决定背井离乡的那一刻,家就成了你的一段温柔的记忆,随即从你的生活中剥离出去。“不关身”,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了深沉的悲伤之情。

一树梨花一溪月,一首极美的佚名诗

次句“且向长安过暮春”,点出羁留之地——“长安”,一个“且”字,饱含无可奈何之情。而“暮春”既是美好的,又是令人伤感的,由此引出后二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这美好的景致必定是属于家乡的,属于旧山的,唯独不属于诗人自己。这种难言的苦涩,恐怕只有诗人品尝得最为深刻了。

回过来看“一树梨花一溪月”句。暮春的山中,必定繁花似锦,作者为何偏偏选中了淡白的梨花呢?

梨花冰清玉洁,没有艳丽之色,不以色媚人;也没有醉人之香,不以香诱人,只静静地绽放,不慕虚荣,甘守清贫。这种品质,或许是作者最为钦佩艳羡的。

另外,作者言梨花只有“一树”,月光只有“一溪”,运笔极为空灵,营造了一种清幽高雅、超凡脱俗的意境。

一树梨花一溪月,一首极美的佚名诗

总之,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这种手法也为许多唐诗人所乐用。苏颋的“可惜东园树,无人也着花”(《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都是着例。此诗后联与苏、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写眼前景,乃是写想象回忆之境,境界较空灵;一是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有一唱三叹之音。《杂诗》不涉及具体情事,而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建诗更深细,更带普遍性,更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