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梨花一溪月,一首極美的佚名詩


一樹梨花一溪月,一首極美的佚名詩

自小耳濡目染,都能背誦幾首詩文,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一些膾炙人口的佚名詩作流傳後世,熠熠生輝。今天與大家分享一首唐朝佚名詩作《雜詩》,最初看到“一樹梨花一溪月”這句詩,真有一種驚豔的感覺,正待神思恍惚迷離,不能自已之時,一幅絕妙的"月下梨花圖"已在眼前展開。有些詩詞就是這麼神奇,你明明看的是字,它卻反饋給你以音畫。

如果不知道全詩,你僅憑這句就可以設想無數種場景,或是有情人花前月下,或是遊子臨風思家,或是佳人對月諮嗟。那麼,讀全詩後,你會作何感想呢?

一樹梨花一溪月,一首極美的佚名詩

雜 詩

唐·無名氏

舊山雖在不關身,

且向長安過暮春。

一樹梨花一溪月,

不知今夜屬何人。

譯文

這首詩出自唐朝詩人太上隱者的古詩作品《雜詩·舊山雖在不關身》第三四句。讀這首詩使人聯想到唐代名詩人常建的另一首詩:“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過一春。”(《落第長安》)兩首詩不但字句相似,聲韻相近,連那羈旅長安、有家難回的心情也有共通之處。

一樹梨花一溪月,一首極美的佚名詩

賞析

這首詩題目沒有暗示詩的主旨,我們只能根據與之相似一首詩(常建《落第長安》)來推測,這是一個落第士子所作,主要書寫落榜後的悽苦心情。

人在極度悲傷痛苦之時,往往會想念自己的家鄉。我們常說,家是心靈的港灣,是靈魂的驛站,無論什麼時候,它都是我們的精神寄託。對古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否則,為何唐詩宋詞中有如此多的思鄉念遠之作?為何無數詩人在落寞的時候登高望鄉,直至望穿了心眼?

本詩作者第一時間也想到了家鄉,首句的“舊山”即家鄉的山。“舊山雖在”身不在,家鄉的風物便與自己無關了。當你決定背井離鄉的那一刻,家就成了你的一段溫柔的記憶,隨即從你的生活中剝離出去。“不關身”,看似輕描淡寫,實則蘊含了深沉的悲傷之情。

一樹梨花一溪月,一首極美的佚名詩

次句“且向長安過暮春”,點出羈留之地——“長安”,一個“且”字,飽含無可奈何之情。而“暮春”既是美好的,又是令人傷感的,由此引出後二句“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這美好的景緻必定是屬於家鄉的,屬於舊山的,唯獨不屬於詩人自己。這種難言的苦澀,恐怕只有詩人品嚐得最為深刻了。

回過來看“一樹梨花一溪月”句。暮春的山中,必定繁花似錦,作者為何偏偏選中了淡白的梨花呢?

梨花冰清玉潔,沒有豔麗之色,不以色媚人;也沒有醉人之香,不以香誘人,只靜靜地綻放,不慕虛榮,甘守清貧。這種品質,或許是作者最為欽佩豔羨的。

另外,作者言梨花只有“一樹”,月光只有“一溪”,運筆極為空靈,營造了一種清幽高雅、超凡脫俗的意境。

一樹梨花一溪月,一首極美的佚名詩

總之,花月本無情,詩人卻從“無情翻出有情”。這種手法也為許多唐詩人所樂用。蘇頲的“可惜東園樹,無人也著花”(《將赴益州題小園壁》)、岑參的“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詩後聯與蘇、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寫眼前景,乃是寫想象回憶之境,境界較空靈;一是不用陳述語氣,而出以設問,有一唱三嘆之音。《雜詩》不涉及具體情事,而它所表現的情感,比常建詩更深細,更帶普遍性,更具有興發感動的力量,能在更大範圍引起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