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考场失意,他没脸回家,写了这首《落第长安》,一年后便进士及第

考场失意,他没脸回家,写了这首《落第长安》,一年后便进士及第

在封建社会里,选拔人才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科举考试。参加科举,是古代文人们晋升的唯一渠道,而进士及第,更成了天下士子的终极目标。多少读书人,总在期待有朝一日登上龙虎榜,从此平步青云、光耀门第,不辜负自己的十年苦读。然而进士科的角逐,比起今天考985、211还要激烈,那无疑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幸运者如凤毛麟角,而大部分参加考试的人,都将面临落第的结局。

考场失意,他没脸回家,写了这首《落第长安》,一年后便进士及第

于是考场失意,便成为读书人的人生常态。古往今来,多少落第之人,在面对这个残酷的结局时,都留下了让人心酸的诗句,比如,“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抒写正是不第后,羞于回家的内心真实写照。这种考场失意的遭遇,同样困扰着唐代诗人常建,当年他怀揣着自己的理想,背负着父母的厚望,毅然踏上科考之路,然而长安落第的现实却摆在面前,没脸回家的他,写下了这首《落第长安》。

考场失意,他没脸回家,写了这首《落第长安》,一年后便进士及第

落第长安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家园好在尚留秦”,诗人开篇便说,我的家乡依然还在,而我却滞留在秦地。“秦”,也就是代指长安。照常理来说,即便是没有考中进士,也应该回到家乡,而诗人为什么却迟迟不愿回家呢?原因有二:

其一,“耻作明时失路人”,诗人说,他不愿回家的缘由,是因为如今政治清明,自己却还是个在科考上不得意的人,因而羞于回家。科考失意,意味着不能够进入仕途,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作为一个士子,因为不能实现人生理想而产生羞耻心,是在情理之中的。

考场失意,他没脸回家,写了这首《落第长安》,一年后便进士及第

其二,“恐逢故里莺花笑”,因为担心回家后,会遭到莺花的嘲笑。莺花,本是自然中的无情之物,不具备人的感情,更不会去耻笑人,然而由于羞耻心作祟,在诗人眼里,那路边盛开的朵朵莺花,也仿佛成了嘲笑自己的一个物象。人处在什么境地,便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孟郊在登科后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常建因考场失意而羞于见花,也是可以理解的。

考场失意,他没脸回家,写了这首《落第长安》,一年后便进士及第

然而,诗人此时的失意,并不代表从此沉沦,他接下来说“且向长安度一春”,很明显,这是一种对未来的宣言:我暂且在长安度过这一年吧。言外之意便是,来年科举考试一定要进士及第,成为人中龙凤。可以联想到,在长安的这一年,诗人肯定是闭门谢客,奋发读书。古人常说“知耻而后勇”,有了考场失意带来的莫大羞耻,也就激发出诗人继续苦读的勇气。

考场失意,他没脸回家,写了这首《落第长安》,一年后便进士及第

功夫不负有心人,常建经过一年的努力,果然在第二年便一举考中进士。当我们在品读《落第长安》这首诗的同时,除了为诗人的进士及第而感到高兴,是否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