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考場失意,他沒臉回家,寫了這首《落第長安》,一年後便進士及第

考場失意,他沒臉回家,寫了這首《落第長安》,一年後便進士及第

在封建社會里,選拔人才的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科舉考試。參加科舉,是古代文人們晉升的唯一渠道,而進士及第,更成了天下士子的終極目標。多少讀書人,總在期待有朝一日登上龍虎榜,從此平步青雲、光耀門第,不辜負自己的十年苦讀。然而進士科的角逐,比起今天考985、211還要激烈,那無疑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幸運者如鳳毛麟角,而大部分參加考試的人,都將面臨落第的結局。

考場失意,他沒臉回家,寫了這首《落第長安》,一年後便進士及第

於是考場失意,便成為讀書人的人生常態。古往今來,多少落第之人,在面對這個殘酷的結局時,都留下了讓人心酸的詩句,比如,“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抒寫正是不第後,羞於回家的內心真實寫照。這種考場失意的遭遇,同樣困擾著唐代詩人常建,當年他懷揣著自己的理想,揹負著父母的厚望,毅然踏上科考之路,然而長安落第的現實卻擺在面前,沒臉回家的他,寫下了這首《落第長安》。

考場失意,他沒臉回家,寫了這首《落第長安》,一年後便進士及第

落第長安

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

恐逢故里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家園好在尚留秦”,詩人開篇便說,我的家鄉依然還在,而我卻滯留在秦地。“秦”,也就是代指長安。照常理來說,即便是沒有考中進士,也應該回到家鄉,而詩人為什麼卻遲遲不願回家呢?原因有二:

其一,“恥作明時失路人”,詩人說,他不願回家的緣由,是因為如今政治清明,自己卻還是個在科考上不得意的人,因而羞於回家。科考失意,意味著不能夠進入仕途,也就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作為一個士子,因為不能實現人生理想而產生羞恥心,是在情理之中的。

考場失意,他沒臉回家,寫了這首《落第長安》,一年後便進士及第

其二,“恐逢故里鶯花笑”,因為擔心回家後,會遭到鶯花的嘲笑。鶯花,本是自然中的無情之物,不具備人的感情,更不會去恥笑人,然而由於羞恥心作祟,在詩人眼裡,那路邊盛開的朵朵鶯花,也彷彿成了嘲笑自己的一個物象。人處在什麼境地,便會產生怎樣的心理,孟郊在登科後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而常建因考場失意而羞於見花,也是可以理解的。

考場失意,他沒臉回家,寫了這首《落第長安》,一年後便進士及第

然而,詩人此時的失意,並不代表從此沉淪,他接下來說“且向長安度一春”,很明顯,這是一種對未來的宣言:我暫且在長安度過這一年吧。言外之意便是,來年科舉考試一定要進士及第,成為人中龍鳳。可以聯想到,在長安的這一年,詩人肯定是閉門謝客,奮發讀書。古人常說“知恥而後勇”,有了考場失意帶來的莫大羞恥,也就激發出詩人繼續苦讀的勇氣。

考場失意,他沒臉回家,寫了這首《落第長安》,一年後便進士及第

功夫不負有心人,常建經過一年的努力,果然在第二年便一舉考中進士。當我們在品讀《落第長安》這首詩的同時,除了為詩人的進士及第而感到高興,是否也能從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啟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