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进士,到底哪一个才是铁饭碗?

中国科举自隋唐开创,到明清时成型。它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一套用人取材的制度,更影响到最深处的文化核心。对于一个生活在明清时期的读书人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童生试成为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通过会试、殿试,成为进士。三种难度不同的选拔级别,理论上确实可以让朝廷选拔到最聪明、最有能力的官员。为了鼓励更多人参加科举,朝廷也给这些读书人相应的待遇。

秀才、举人、进士,到底哪一个才是铁饭碗?

而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最好的待遇,基本莫过于获得官职。以清朝为例,当时官员不仅可以获得任职时俸禄、禄米、公费等待遇,将来退休后,也会根据官员在任时的级别,获得不同的俸禄待遇。相当于一份衣食无忧,终身保障的铁饭碗。只是这份铁饭碗,并非人人都能拿到。

秀才、举人、进士,到底哪一个才是铁饭碗?

先来说说秀才。过去能考中秀才,其实还是比较不容易的。毕竟普遍文盲的年代里,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要活的教育,还是挺难的。所以,读书人考中秀才后,就会被列入朝廷的培养对象中。清朝时,地方跟中央,都有相应的学府。一般来说,大部分秀才都可以到地方学府参加学习,获得将来参加乡试的资格。

秀才、举人、进士,到底哪一个才是铁饭碗?

还有少数秀才,有资格获得中央国子监读书的机会。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如果被抽调到国子监,就可以被称为“贡生”或“监生”,待遇跟举人相似,有机会获得官职。

当然,即便没有被抽调国子监,对于大部分秀才来说,也有不错的待遇。即便没有考中举人,朝廷也会免除秀才承担的赋税徭役。再加上秀才能够识文断字,也能应聘衙门书吏、私塾教书、写讼状这类事务。一般来说,秀才的生活都可以比普通贫苦百姓好一些,至少可以衣食无忧。

秀才、举人、进士,到底哪一个才是铁饭碗?

跟秀才的“功名”身份相比,考中,就等于拥有官员身份。虽然举人到正式官职,仍有一段不远的距离。对于清朝举人来说,如果他们长期无法考中进士,可以到吏部申请,参加“大挑”。

所谓大挑,就是朝廷为那些落榜举人找的出路。只要能够通过大挑,就有机会获得官职。不过,大挑中也有区别。获得一等的举人,可以获得知县身份。二等的举人,会被授予教谕、学正的官职。

秀才、举人、进士,到底哪一个才是铁饭碗?

但是,大挑举行的次数,并不固定,且时间较长。根据《钦定科场条例》、《钦定礼部条例》、《录副奏折》等内容的对比记载,清朝时,举行大挑的年限一般在6年到9年之间。而且,朝廷对举人的挑选方式,并非只看重才能。

更多时候,举人被看重,主要来自他们的相貌。因为举人担任的官职,都是底层地方官。朝廷认为,这些官员的身高相貌,关系朝廷威严。所以,相貌比才能更重要。而且,挑选的时候,过程大多很马虎,也没办法给这些落榜举人什么展现才艺的机会。

秀才、举人、进士,到底哪一个才是铁饭碗?

而且,举人即便通过大挑,获得官职,也不是马上就可以担任实际职位。因为过去官位有限,需要有人挪开,才能安排进下一个。举人要等到所任官职空缺后,才可以补上。到了地方后,还要通过总督、巡抚的考核,才可以正式获得职位。跟秀才相比,举人获得官职的机会,还是更多一些。

秀才、举人、进士,到底哪一个才是铁饭碗?

即便举人没有获得官职,也有免除赋税,跟县官身份平等的待遇。而且,很多总督、巡抚级别的封疆大吏,还会聘请举人担任自己的幕僚,协助处理公务。晚清时的左宗棠出身举人,就曾在湖南巡抚骆秉章身边担任幕僚。当时骆秉章把湖南的事务,基本都交给左宗棠处理。

秀才、举人、进士,到底哪一个才是铁饭碗?

对于进士来说,除了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获得官职外,其余人还要参加朝考。吏部会根据朝考跟会考两次成绩进行对比排名,名次较低的,也可以获得其他官职。一般来说,进士当中,入翰林院的话,将来有机会可以封疆入阁。当然,这个也没有绝对。

秀才、举人、进士,到底哪一个才是铁饭碗?

不过,获得官职后的进士,只要不被朝廷开除,就可以获得终身的铁饭碗。而且,如果是文官的话,四品以上京官,三品以上地方官,或者二品以上武将,都能够荫封子孙,让他们可以更容易获得官职。所以说,秀才、举人、进士,都有机会获得铁饭碗的官职,只不过,它们的机会大小,各有所异。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