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古今中外,四合八荒,有人類文明的地方,就有語言應需而生,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則出現文字,從口口相傳到結繩記事再到倉頡造字,見證了人類歷史的發展。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遠古時代人們以繩打結記錄事件,是為“結繩記事”

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種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產生了不同的語言體系,不同的語言體系又衍生出成百上千種語言。據相關統計,截至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六千餘種語言。雖然不同的語言千差萬別,但從語法上來說,語言的構成都是類似的,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基於對存在意義上的世界上不同事物的符號化定義。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截至目前世界上已有約六千種語言

一般來說,但凡語言,都是由諸如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等基本詞類構成的,這其中,每一種詞類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相輔相成,以不同的組合和搭配體現語言之美,其間並無高低之分。代詞,作為一個詞類,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時候能起到拋磚引玉,彰顯意旨的作用,使用率甚至遠高於其所代之詞。下面我們就來歸納總結一下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階段的稱謂——關於年齡的各種代名詞,這些詞彙在歷朝歷代被廣泛使用於各種華章典籍,時至今日,已經在學術界被廣泛使用和引用。其詳如下。

嬰(兒):指新生兒。現代釋義指小於一週歲的兒童。今泛指年幼。

出處:人始生曰嬰。——《釋名》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嬰兒”指的是小於一週歲的兒童

襁褓:不滿週歲。亦寫作“襁緥”、“襁保”、“繦緥”、“襁葆”等,揹負嬰兒用的寬帶和包裹嬰兒的被子。舊說長一尺二寸至二尺,闊八寸左右。襁指嬰兒的帶子,褓指小兒的被子。後亦指嬰兒包或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出處:“襁,長尺二寸,闊八寸,以約小兒於背;褓,小兒被也。”——唐·張守節《史記正義》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襁褓”也指未滿週歲的嬰孩

孩提:兩至三歲稱孩提。亦作“孩抱”或“提孩”

出處:“孩提之童。”——《孟子·盡心》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還提”指2-3歲的幼兒

髫齔

(tiáo chèn):幼年。髫謂兒童下垂之發,齔謂兒童換牙。故髫齔謂幼年。

出處:“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後漢書·董卓傳》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髫齔”泛指幼年、幼童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泛指童年,幼年。

出處:“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髫年”指女孩七歲,泛指童年

始齔、齠(tiáo)年:男孩八歲。齠:兒童換牙,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童年)。

出處:“臣垂齠執簡,累勤取官。”——《三國志·毛玠傳》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齠年”指男孩八歲,泛指童年

總角:童年時期,幼年。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如頭頂兩角,故稱總角。後代稱兒童時代。

出處:“婉兮孌(luán)兮。總角丱(guàn)兮。未幾見兮,突而弁(biàn)兮!”——《詩經·齊風·甫田》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總角”指幼年,童年

黃口:十歲以下兒童。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兒童;古代戶役制度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的幼兒為黃,唐代以剛生的嬰兒為黃。後來,十歲以下兒童皆泛稱為“黃口”。

出處:“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淮南子·氾論訓》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黃口”指十歲以下兒童

舞勺之年:十三歲稱舞勺。亦可指十三歲至十五歲。根據《禮記》記載:勺,一種樂舞,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

出處:“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禮記·內則》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舞勺之年”指十三歲

豆蔻年華:少女十三歲。豆蔻,又名草果。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丈許,秋季結實。種子可入藥,產嶺南。南方人取其尚未大開的,稱為含胎花,以其形如懷孕之身。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出處:“娉(pīng)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唐·杜牧《贈別》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豆蔻年華”指少女十三歲

及笄(jī)之年:女子十五歲。亦作“既笄”。笄,古代中國女子用以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古代女子滿15週歲結髮,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週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既笄而孕——《國語·鄭語》),如“年已及笄”。

出處:“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禮記·內則》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及笄之年”指女子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舞象,是成童(指十五以上)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

出處:“成童,舞象,學射御。”——《禮記·內則》

志學:十五歲。

出處:“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歲至二十歲,“志學”指十五歲

碧玉年華:女子十六歲。亦稱破瓜年華,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瓜在隸書及南北朝魏碑體中可拆成兩個八字,二八十六,顧名思義)。

出處:“桂影淺拂梁家燻,瓜字初分碧玉年。——唐·李群玉《醉後贈馮姬》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碧玉年華”指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

出處:“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明·徐渭《又啟嚴公》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桃李年華”指女子二十歲

弱冠:男子二十歲稱弱冠。古時男子滿二十歲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出處:“二十曰弱冠。”——《禮記·曲禮上》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弱冠”指男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花信,開花時期,指女子的年齡到了二十四歲,也泛指女子正處在年輕貌美之時。

出處:“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宋·范成大《元夕後連陰》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花信年華”指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之年:男子三十歲。指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是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年齡。現在成為了一個人三十歲的代稱,用於男性。

出處:“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而立之年”指男子三十歲

不惑之年:男子四十歲。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意思是指人到中年(這裡中年指四十歲),經歷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會像青年那樣困惑。

出處:“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不惑之年”指男子四十歲

知命之年:男子五十歲。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孔子自稱五十歲知天命,本句指五十歲。

出處:“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知命之年”指男子五十歲

花甲之年耳順之年:六十歲。花甲:舊時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花:形容干支名號錯綜參差。指六十歲。耳順之年,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出處:“手埒(liè)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春秋·孔子《論語·為政篇》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花甲之年”、“耳順之年”均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稀:少。指人到70歲的時候。

出處:“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唐·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意思是年過八十就可以允許撐著柺杖入朝。

出處:“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禮記·工制》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杖朝之年”指八十歲

耄耋(mào dié)之年

:八十歲到九十歲。耄耋: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

出處:“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東漢·曹操《對酒歌》

(tái)背之年:九十歲。鮐,原指鮐魚。由於老年人背部的褶皺如同鮐魚的斑紋,因而引申為”高壽老人“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鮐背並非指”鮐魚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鮐魚(的老人)“,進而泛指老人。

出處:“九十曰鮐背,背有鮐文也。”——《釋名·釋長幼》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耄耋之年”指八十歲到九十歲,“鮐背之年”指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出處:“百年曰期、頤。”——《禮記·曲禮上》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期頤之年”指一百歲

雙稀、雙慶:一百四十歲。古稀指七十歲,因此雙稀是七十的二倍一百四十,即雙稀為一百四十歲。

出處:“古稀”倍之。

從豆蔻年華到耄耋之年,細數中國古代對人生不同年齡段的稱謂

“雙稀”、“雙慶”均指一百四十歲

以上就是對中國古代年齡代稱之彙總,如有疏漏謬誤之處,還望諸位文人雅士批評指正。以上內容均為筆者原創,盜文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