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厲害了!據說好多大演員都在1957年那部《含苞待放》裡?

《含苞待放》這部描述中國戲曲學校教學活動的彩色紀錄片,今天看來,不論在藝術表現形式方面,還是介紹戲曲教育內容方面都是不夠完美與全面的;但它至今仍不失為是一部資料價值極為珍貴的藝術紀錄片。它對認識與研究新中國的戲曲教育,有著很重要的歷史價值,特別是其中紀錄了蕭長華、雷喜福、程硯秋、貫大元、茹富蘭、趙桐珊等很多老一輩京劇藝術家、戲曲教育家的教學活動,它已成為不可再得的戲曲藝術資料。

在這裡,我不想對這部彩色紀錄片做更多的藝術評論,也不想介紹在觀看這部影片對所能看到的一些場面;而只是追憶鮮為人知的和銀幕後的幾點瑣事:

這部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彩色紀錄片於1957年春開機,最初擬定的片名是《未開放的花朵》,後幾經推敲才定為《含苞待放》。

1957年4月,正是該片緊張的拍攝階段。4月30日(星期二)上午,我們做學生工作的老師,特別是當時的最小班-京劇科一年級(即京56班)的文化班主任田萬霞、少先隊輔導員孫紹恩以及音樂科一年級的劉志等老師,協助攝影師拍攝學生課外活動的場面:同學們正在操場(今東側家屬樓一帶,當時就是很大的操場)進行各類體育活動,忽然上課鈴聲響了,同學們迅速地向教學大樓裡奔跑,……這些老師花了很多精力,如果在今天,影片的片頭或片尾,也許要署上他們的名字了!

5月14日(星期二),該片進人收尾階段。當晚全校師生乘坐校車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禮堂,拍攝最後的鏡頭劇場演出的精彩場面。影片中演出無事的戲校師生充當影片中的觀眾。導演當時也還是要求做點"戲"-如穿著整齊、面帶驚喜、熱烈鼓掌等。那天拍完歸校時已是午夜12點了。

7月7日(星期天)晚,在學校主樓四樓的平臺上(當時排演場尚未建成,夏季經常在四樓平臺上放映電影),全校師生首次觀看自己參加拍攝的影片-《含苞待放》。場上不時地發出各種歡叫聲。

這部影片,至今已經快幾十年了。影片裡當時的老師中有很多位都已作古了;最年幼的小同學們,也都成了爸爸、媽媽;他們的兒女,有的又成了中國戲曲學院(含學院附中)的學生。當這些學生們,從這部影片中看到他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當年在戲曲學校工作或學習的情景時,他們將會"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了吧!

在這裡,我還想對上了銀幕的兩位文化教師再說幾句。

一是語文老師魏淑筠,魏老師在前面已經提及。

這裡我還想說的是:魏老師頗受學生們的愛戴,有的學生稱她為"慈母一般",有的學生在課外時間還要向她學習語文課本以外的唐詩、宋詞。拍這部影片時,她是文化教師中最年長者,其時,她的年齡尚不到50歲。魏老師的丈夫姜濤先生,也是作為文化教師同魏老師一起調進東北戲校的。姜老師為人豪爽耿直,他教歷史課;但他同時又酷愛京劇藝術,尤其是對淨角行當頗有研究,並能粉墨登場以及校審、整理京劇劇本。有的淨角學生還向他請教表演藝術。因此,他能把歷史課教學與戲曲專業教學巧妙地結合起來,從而使他的講課備受學生們的喜愛。姜老師在戲校的位置與作用,與其說是文化教師,不如說是專業教師更為準確。果然不久,他便由文教組調人專業研究室工作。

二是數學老師李白暉。

她是四川人,師範學院畢業,當時才20多歲。那時文化教師已有十數人,但作為來中國戲曲學校專教數學的老師,她應算是第一人。她曾做過當時京劇科三年級的學生班主任。班裡有的男生很淘氣,曾把她氣得哭了好幾次。後來不久,她與地方劇科副主任林浩然老師結為伉儷。60年代初調出戲校,到里仁街中學(即北京78中)工作。咱們戲校家屬的孩子中有不少人就是她的學生;70年代後期,我的孩子也是她的學生。我的孩子經常對我們說,李白暉老師的數學課教得如何好等等。李老師現已退休,她為教育事業獻出了青春年華與畢生心血。

最後,我想說說,這部影片的名稱《含苞待放》,我認為特別好。

它不僅比原來的《末開放的花朵》精煉,減少了兩個字,也不僅比原來的名稱漂亮、富有詩意,而是更極為準確。記得30多年前,我在給學生上文化課時,有的同學愛做小動作,精神不夠集中。這時我便告訴他們,學習文化知識是如何如何的重要,並要牢記古訓:書到用時方恨少。同時又說,你們將來有的就是名演員,有的就是劇團團長,有的也可能就是戲曲學校的校長,甚至是某某文化局的局長(因為當時沒有戲曲學院,所以就沒說,你們還能當院長、當教授、當系主任之類的話)。我說這些話的時候,有的同學認為這是開玩笑,也有個別同學甚至認為我是挖苦、諷刺他們。其時,我是由衷的預言,真誠的祝願。

厲害了!據說好多大演員都在1957年那部《含苞待放》裡?

《含苞待放》

30多年後的今天,如何?有目共睹,多人皆知,就連《含苞待放》中的最小班同學,也有的成了著名演員、知名人士、藝術團體的領導幹部以及戲曲學院的院長、教授、系主任了!這就無需我在此一一提名列舉了-當然,今天已不是"含苞待放",而是早已開花、結果,碩果累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