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哭年轻人的不是生活 是炒作生活的营销号

道理听多了,年轻人容易“醉理”。

“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句韩寒电影里的台词被我们认作是解释人间疾苦的理由,即使听过很多道理,也实践过了,可还是过得不舒服,这是为什么?

高中课本都讲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道理毕竟只是道理,不能当做方法论指导生活。太容易信鬼话的人,肯定过不好这一生。

逼哭年轻人的不是生活 是炒作生活的营销号

一到年底,网上就炸开了,让人伤心流泪的新时代作家们又出来兴风作浪,最扎眼的是“焦虑”俩字儿。以此为题的文章就像老人家的衬衣一样,扔了可惜,年底拿出来洗一洗,还能用。

题目我都替他们想好了:“我为什么不劝你考公务员”“在北京十年,还不如回家当公务员”“80后已经在朋友圈里消失了”“最后一批90后已经开始秃了”“你的同龄人正在继续超越你”“考研吧,考上就能晚几年失业了”......

我想问问,作家年底也要冲业绩吗?

互联网让许多人有了说话机会,会写的人几乎都在为公共事件和共同情绪发声,拿情绪发酵一篇篇曝文,力求阅读量破亿。然而有人却渐渐不爱说话了,这是为什么?


01

逼哭年轻人的不是生活

是炒作生活的营销号

年轻人的情绪正在受网络支配,还容易当真。

逼哭年轻人的不是生活 是炒作生活的营销号

今天被同龄人超越,明天脱发,后天就活明白了,每一天都有不同的配图、短句、文章分别填满年轻人喜怒哀乐,看见“90后不再年轻”、“80后退出历史舞台”等文章,我觉得我可能真的“老”了。

但是转念一想——不对啊,二十多岁不叫年轻什么叫年轻?刚成年两年多就老了吗?

人们从一个年龄阶段走向另一个年龄段,25岁活不下去了,30岁就老了,我们都老了,谁去实现现代化?

逼哭年轻人的不是生活 是炒作生活的营销号


逼哭年轻人的不是生活 是炒作生活的营销号


逼哭年轻人的不是生活 是炒作生活的营销号


逼哭年轻人的不是生活 是炒作生活的营销号

“我该考研还是应该工作?”“我该分手还是应该复合?”“我该跳槽还是应该继续待着?”等等理所应当的坎坷,在被写成文章的“鸡汤”里,炖成了让人抓耳挠腮、不能触碰的人生红线。

逼哭年轻人的不是生活 是炒作生活的营销号

网络上的“鸡汤”,是治愈心灵的文字良药,号称不打针不吃药,坐这就是陪我唠,唠完第二天换下一话题。

先提出焦虑再劝我想开点,再为我写故事,陪我入睡,我挺感动的。晚上我确实容易睡不着觉,但听完了之后,更睡不着了。

逼哭年轻人的不是生活 是炒作生活的营销号


我白天汗滴禾下土的时候没觉得多惨,晚上一看文章我就活不起了,不是鸡汤么?我吃着怎么有股耗子药味儿?

只提供批判一切的世界观,不提供行之有效方法论,这啥玩意


2.

How to 不焦虑?

网络上有很多今天出新闻明天打脸的事情发生,可能昨天还谴责视频里骂胖子的大爷,明天就被曝光是自导自演的“节奏戏”,跟着跟着就掉沟里去了。

逼哭年轻人的不是生活 是炒作生活的营销号

不能跟着“节奏大师”走,鼓吹个性更要不得。

都说90后有个性,00后特立独行,这些有个性的群体们经常在网络上发着“没错是我了”、“这说的不就是我吗”等等,你们看看把年轻人都嚯嚯成什么样了?都快变成复读机了都。

人们口中的个性不是随波逐流,我眼前的随波逐流是哪种个性?

借用韩寒在《乘风破浪》里未提到的一句话是:“无论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大的风浪,都希望和自己的爱人孩子一起乘风破浪”。

逼哭年轻人的不是生活 是炒作生活的营销号

很多人都喜欢这种并肩作战的感觉,因为温暖又有力量。这所有的前提,是自己的船能导航,不然子孙后代都跟着自个掉沟里去。

逼哭年轻人的不是生活 是炒作生活的营销号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是韩寒经常说的话,可能感性的人都爱这么劝别人,因为他知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以此为生很快乐,所以觉得别人如果这样做可能也会快乐。

如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事情,那就幸运多了,至少从沼泽走到了浅滩。承担自己所有选择带来的快乐和痛苦,比焦虑一晚上还行动不起来酷多了。

以上文字,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晚上看一篇文章就能落入万丈深渊了。不必为自己的情绪波动自责,但否定带节奏的人,不等于找到了不思考、不反思的借口,苏格拉底都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了,解决了就不闹心了。

逼哭年轻人的不是生活 是炒作生活的营销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