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中國最早的悼亡詩,寥寥幾句,令人斷腸

有一個成語叫“睹物思人”,意思是看見離別的人留下的東西,那樣東西便會承載起厚重而綿長的思念。

清明節 | 品讀中國最早的悼亡詩,寥寥幾句,令人斷腸

劉震雲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教書先生老汪在小女兒活著時,總嫌她淘氣,後來她掉進水缸淹死了,老汪說:“家裡數她淘,煩死了,死了正好。”有一天,老汪偶然看到窗臺上小女兒沒有吃完的一牙月餅,突然就悲從中來,心裡像刀剜一樣疼,來到新換的水缸前,突然大放悲聲,整整哭了三個時辰。後來他帶著一家人離開了這個地方,一路走一路哭,走了三個月,出了河南界,才算止住了傷心,於是便在傷心消失的地方落了腳。這是一個關於“睹物思人”的故事情結。

清明節 | 品讀中國最早的悼亡詩,寥寥幾句,令人斷腸

“睹物思人”是悼亡詩最核心的表現手法。中國的最早的悼亡詩,歷代研究者大都認為是出自《詩經·邶風》的《綠衣》。

《綠衣》是一位男子懷念亡妻而作的,承載哀思的物品便是身上妻子為他做的一件綠衣。

清明節 | 品讀中國最早的悼亡詩,寥寥幾句,令人斷腸

《詩經 · 邶風 · 綠衣》

綠兮衣兮,綠衣黃裹。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

絺兮綌兮,悽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清明節 | 品讀中國最早的悼亡詩,寥寥幾句,令人斷腸

詩歌一共四節。

第一節:“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心之憂矣,曷維其已!”古代的衣服,上曰衣,下曰裳;外曰衣,內曰裡。詩人把故妻所作的衣服拿起來,翻裡翻面地看,內心無比憂傷。這憂傷,這思念,什麼時候才會停止呢?

清明節 | 品讀中國最早的悼亡詩,寥寥幾句,令人斷腸

第二節: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綠衣黃裳”與“綠衣黃裡”相對為文,是說詩人把衣和裳都翻裡翻面細心看。妻子活著時的一些情景是他所永遠不能忘記的,所以他的憂愁也是永遠擺不脫的。

清明節 | 品讀中國最早的悼亡詩,寥寥幾句,令人斷腸

第三節:“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詩人細心看著衣服上的一針一線,他感到,每一針都反映著妻子對他的深切的關心和愛。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時對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規勸,使他避免了不少過失。這當中包含著多麼深厚的感情啊!由思念妻子為自己縫製衣服這件事,想起了妻子品德的賢良,情感進一步加深。

清明節 | 品讀中國最早的悼亡詩,寥寥幾句,令人斷腸

第四節:“絺兮綌兮,悽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秋天來了,自己卻還穿著葛布制的夏衣,感到渾身淒冷,才找出了妻子為自己製作的綠衣黃裡的秋裝。如果在以前,天還未冷至此,妻子便已找到秋裝為他換上,何至於如今感覺冷時才來找衣服!於是詩人發出了感嘆:亡妻啊,你才是最讓我稱心如意的人啊!

清明節 | 品讀中國最早的悼亡詩,寥寥幾句,令人斷腸

“綠衣黃裳”原為妻子所制,如今人亡物在,物是人非,不勝傷悼。這種“睹物思人”的心理,是芸芸眾生所共有的普遍情結,後代詩人對此也多有表現,如晉代潘岳的有名的《悼亡詩》三首,被稱為文人悼亡詩之祖,其取材角度與表現手法,就均受到《綠衣》的影響。而元稹的名作《遣悲懷》(三首)之中,也有“針線猶存未忍開”之辭。而後唐牛希濟的《生查子》雖是寫進行中的戀人之情,也有“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