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一場空洞的說辭與虛偽的禮讚

《後浪》:一場空洞的說辭與虛偽的禮讚

B站的《後浪》從前天晚上開始熱議,昨天一早起來不出所料朋友圈已經氾濫成災。看到很多自媒體人寫了文章,也大致知道講了什麼。今天閒下來,終於點開來看了一下,說實話,沒啥感覺,甚至有點尬,尤其是在當下這個舉報成風大環境下。這種宣傳片被刷屏簡直比片子本身還要驚悚。

《後浪》通篇下來,鉚足了勁來誇年輕人,並且特意安排一箇中年人說出來,討好的意圖太過強烈,近乎跪舔了。作為過氣的年輕人,我勸各位年輕人最好不要太過當真,B站作為一個以年輕人為主要用戶的商業網站,讚美自己的用戶既是一種精明的商業策略,也是在雞賊地表明一種態度——我們沒有瞧不起年輕人,沒有說“一代不如一代”。很多中年人轉這個片子,也是在表明這個態度。至於善於韜光養晦的中年人心裡真正的想法,又有什麼重要呢,畢竟大家在乎的是年輕人身上的商業價值。

《後浪》:一場空洞的說辭與虛偽的禮讚

前段時間朋友圈很多中年人都在轉一篇《體制內中年男人心態》的文章,文中說中年男人越來越佛系和淡定。他們哪有心思和多餘的精力來讚美年輕人,參與年輕人的精神世界。《後浪》對年輕人的禮讚並不純粹和真誠,其實歸根到底就一句話——與B站的1.3億年輕人站在一起。

其實細讀這個片子,與其說是在讚美年輕人,不如說是在馴化年輕人。既得利益者不遺餘力的向年輕人展示著一個美麗新世界,空洞的談論著選擇,卻不曾關心誰真正享有選擇的自由;泛泛談論著繁榮,打造美好生活的幻象,讓年輕人逐漸溫馴。

《後浪》視頻中那句“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與否定,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與鼓勵”漏了主創者們價值觀的底褲。這簡直是在與“五四”精神背道而馳——敢於質疑與否定,敢於號召與推翻才是“五四”精髓所在,才是年輕人該有的精神面貌。

這個演講的意義在於收編,把一個時代的年輕人本應投身的公共參與轉化為中年人(既得利益者)對自身生命感受的內在探索。正是大量這種收編性的宣傳塑造了很多人感慨的“一代不如一代”。也正是這種宣傳,使現在的大部分的青年一代放棄反思和質疑,不關係公共事務與價值,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後浪》:一場空洞的說辭與虛偽的禮讚

根本上《後浪》背後,是一群手握各種資源的中老年權威,他們既希望年輕人因為為獲得了某種程度的理解而向他們表示感謝,同時又不願意真正給與年輕人最需要的,比如叛逆的權力、追求多元價值的權力、自由表達的權力……他們需要年輕人聽話、繼續“小粉紅”、繼續“996”——雖然我們掌握了社會資源和話語權,但是我們羨慕你們年輕啊;雖然你們一無所有,但是我們欣賞你們大氣不爭啊。

想當年,80後橫空出世那會兒,“前浪”們是怎麼評價我們的?“垮掉的一代”“最沒責任心的一代”“精緻利己主義者”……說實話,我寧願聽到“前浪”們這樣負面的評價,也不想聽虛偽、空洞的讚美。

退一萬步說,現在的年輕人也配不上《後浪》中的禮讚。看看微博上那些到處出擊、指哪打哪的小戰狼們吧,他們肆意的舉報,謾罵成風,讓你懷疑人生。他們在網絡上到處撕,到處槓,網絡輿論空間變成一個個垃圾場。他們通過“舉報”隨意幹掉與其立場不一樣的內容,讓言論環境越來越逼仄。

人與人之間的壁壘並沒有像《後浪》說的被打破,而是繭房效應越來越嚴重。一言不合就扒立場、扣帽子,“屁股歪了”“漢奸”“賣國賊”,根本無法形成理性討論氛圍。看看作家方方的遭遇吧。他們“只憑相同愛好,結交千萬個值得幹杯的朋友”“只憑一個相同的愛豆,就能召集起踏平異己的千軍萬馬。”

而這些,極有可能是老奸巨猾的“前浪”們樂於看到的。

1919年冬天,《新青年雜誌社宣言》發表,這份慷慨激昂的宣言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崇高的價值。在這裡,選取其中兩段:

我們相信世界各國政治上道德上經濟上因襲的舊觀念中,有許多阻礙進化而且不合情理的部分。我們想求社會進化,不得不打破“天經地義”“自古如斯”的成見。


我們因為要實驗我們的主張,森嚴我們的壁壘,寧歡迎有意識有信仰的反對,不歡迎無意識無信仰的隨聲附和。但在反對的方面沒有充分理由說服我們以前,我們理當大膽宣傳我們的主張,出於決斷的態度;不取鄉愿的,紊亂是非的,助長惰性的,阻礙進化的,沒有自己立腳地的調和論調;不取虛無的,不著邊際的,沒有信仰的,沒有主張的,超實際的,無結果的絕對懷疑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