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被嘲,年輕人們怎麼啦?

aying:《後浪》的委屈:討好年輕人,還被年輕人罵。中年人到底做錯了什麼?


昨天五四青年節,B站的《後浪》演講視頻刷爆朋友圈。何冰的實力沒話說,後浪的文案也相當不錯,金句頻出,直戳痛點,慷慨激昂,可與120年前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媲美。

《後浪》演講,看得出出來是B站精心策劃。也許有其不懷好意的商業動機。我是真的沒有覺得作,也沒覺得心靈雞湯過度。也是我也力挺,寫了一篇文字激勵年輕人: 《翻湧吧,後浪:B站震撼兩代人的演講》。

但我不曾想,自媒體裡鋪天蓋地關於後浪的文字,極盡嘲諷和鄙夷,狠狠地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

當然,這裡面有部分是譁眾取寵的。這是一些自媒體慣有的套路。《後浪》演講激情四射,自媒體偏要雞蛋裡挑骨頭,煽動年輕人的情緒,裝出很有思想、很有觀點和品味的樣子,站在對立面發聲,從而達到收割流量的目的。

比如《五四這天,B站熬了一鍋迷魂湯》、《奔湧吧,後孃》、《為什麼朋友圈裡轉發“後浪”的大多是領導和老闆、叔叔阿姨》、《後浪,是一杯零度可樂》,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後浪一出,如炸開了鍋。

《後浪》被嘲,年輕人們怎麼啦?


中年人討好新時代,零零後不喜歡這樣的嘮叨;我和很多人刷屏的朋友們觀點不同,咱們“君子美美、和而不同”。

85後表示貌似讚美,實則認為滿滿是評審和說教,爹味十足;不過是老人的自嗨......新廣場舞。

這條片子是一箇中年人想象出來的年輕人應該有的樣子,可實際的年輕人卻真不是這個樣子。

不要說教、不要亂誇、可以遠觀、讓我佛系。

前浪深刻理解,自己即將被拍死在沙灘的事實無法改變時的失落與恐懼,於是轉為一種本質是說教和評判的讚美,來維護自己的前輩地位。總之,呈現給年輕人的永遠不可能真誠。

比以上還難聽的都有。總之,基調幾乎相同,討伐和斥責之聲不絕於耳。覺得《後浪》不夠真誠,很作很假,是中年前浪們的集體自嗨,想討好年輕人。或者說是B站的政治任務,如此而已。

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真的一點都不需要打雞血的雞湯了嗎?他們憑什麼如此精明和睿智,一眼就看出來中年人的包藏禍心和不懷好意?前浪們的內心,從來就奸詐狡黠,不曾有過一點點的真誠?

前浪們也曾年輕過。在前浪們年輕的時候,如果讀到、看到如《後浪》這樣震撼人心的詩篇,一定熱淚盈眶,感動到落淚。然後,他們會痛定思痛,思考人生,摒棄頹廢和沮喪,撥開迷霧,奮勇向前。

在那個不曾華麗的時代,那時科技沒有那樣繁榮、文化沒有那樣繁榮,前浪們還能夠有足夠大的心,暢談家國情懷,關心社稷江山。而不是如現在的後浪,只在意自己活下去,只關心自己舒不舒服、爽不爽。

前浪們哀嘆世風日下,後浪們不以為然,嗤之以鼻。不同年代不同年齡層之間的鴻溝,從未像今天這樣巨大和不可調和。已經日漸衰老的前浪們,早已被歲月磨平了稜角,失去了鋒芒,除了感動,其實連說教的力氣都沒有了。

如果說,連前浪們轉發《後浪》來感動自己的行為,都要被嘲笑、譴責和謾罵的話,那真是人間悲劇。含淚說著人間不值得的,不應該是年輕人,而是我們中年人。哀嚎有錯,沉默有過,除了眼淚還能有些什麼呢?

後浪們生在一個太平盛世,不曾經歷過生活的大悲大苦。以二次元、同人、鬼畜等內容見長的B站,恰恰是蕭條期年輕人用來逃避殘酷現實的溫馨港灣。

不是所有的正能量都是隔靴搔癢,不是所有的說教都嘮嘮叨叨,不是所有的慷慨激昂都虛與委蛇。很多時候,吃過很多鹽、走過很多路的前浪,正是為了年輕人們不重蹈覆轍,犯下自己犯過的錯,正是為了讓年輕人們活成他們自己的樣子。

世界上不會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不能同一次踏進兩條河流。沒有誰會刻意誰複製誰。那些後浪們自以為是的想象,信心滿滿的臆測,從未斷過的埋怨牢騷,有時候不過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什麼都看不起,什麼都不願意踐行,然後以為自己滿腹經綸,以為自己沒有讀過太多書就已經學富五車,以為自己一部手機在手就能踏遍天下。但如果後浪們願意,在某個時刻,凝視身邊的前浪,儘管他們已經滿臉滄桑,或許並非想象得那樣不堪和過時。

其實,我很擔心:今天的後浪,別爛泥扶不上牆。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和否定,而內心強大的人從不吝嗇讚美和鼓勵。這句話並非專屬於中年人寫給年輕人,同樣適用於後浪對前浪。前浪們,其實更像一個天真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讚美和鼓勵。既然前浪能夠向後浪的自信致敬,後浪為何不能與前浪和解呢?

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一個國家最耐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中老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