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

一句「奔湧吧後浪」瘋狂刷屏。

好聽好看的文案,允許範圍內的安全的「多樣性」,以及何冰國家級的語言表現力,燃起了大量年輕人的熱血。

但魚叔今天卻想聊一個,或許比熱血更貼合這個時代年輕人的詞:

孤獨。

《某處,某人》

Deux moi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這部電影有真實地觸動到魚叔。

倒不是它本身拍攝手法有多驚豔,或故事編排有多驚心動魄。

而僅僅只是因為它的主題——

「城市孤獨症」

人流密集的城市、社交頻繁的網絡,這本該是個人與人距離最近的時代;

卻又是個體最容易感到孤獨的時代。

不知如何與他人交流,不知如何與自己相處,焦慮、迷茫、慌張、害怕。

逐漸吞噬了一朵朵「後浪」。

影片的兩位主角:雷米和米蘭妮。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兩人的家只有一牆之隔。

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始終沒有相識。

無數次的相遇,都只是擦肩而過。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他們各自有著自己的煩惱。

男主角雷米所在的快遞公司正在進行大規模裁員,同事們的職位紛紛都被AI搶走。

鑑於雷米的工作態度還算不錯,上級給他爭取了一個晉升的機會。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說是晉升,實際上也只是被安排到呼叫中心做客服。

與此同時,面對被裁、被調遠的同事時,他的內心總是充滿了「負罪感」。

儘管他們的工作變動跟自己沒有半毛錢關係。

卻總擔心,留下來的自己會被當成「背叛者」。

焦慮的他,夜夜失眠,難以入睡。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女主角米蘭妮的情況不太一樣。

她在一家醫藥公司上班,能力出眾,被上級主動推薦要求在董事會面前做報告。

面對機遇她卻很退卻,猶猶豫豫不敢接受。

總害怕自己能力不夠,到時萬一砸了場子。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雖然在領導的堅持下還是答應了,但離報告大會還有幾個月時間的時候,她就已經開始緊張。

同樣焦慮的她開始嗜睡,一天能睡十幾個小時。

去買藥的時候,遇上了因失眠同樣到藥店買藥的雷米。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一個睡不著,一個睡不醒。

但兩人只是互瞟了一眼,沒有搭話。

之後兩人又都去尋求心理醫生幫助。

同一家心理診所,不同的醫生,還是隻有一牆之隔。

但他們彼此仍在匆忙地錯過 。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以往絕大多數關於「孤獨」的片子,都是讓男女主角相遇,在相處中互相拯救,化解心結。

用「遇到對的人」,來改變人生軌跡。

但這部片子不同。

110分鐘的時間裡,有100分鐘兩人都始終互不相識。

明明孤獨的彼此就在不遠處。

卻只能陷在自己的深淵裡獨自掙扎。

雷米像是迴避型人格。

行為退縮,心理自卑,沒有社交慾望。

他在家人的建議下注冊了臉書賬號,試圖以此來拓展人際關係。

如願以償的,他收到了學生時代同班同學的好友申請。

兩人還相約見面。

對方滔滔不絕地講著曾經班級裡的趣事,一臉懷念。

而雷米卻聽得一臉懵逼。

因為他對那些同學間的往事竟然毫無印象。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對方稱自己的外號是硬盤,容量夠大,記性夠好。

雷米就不一樣了。

他的儲存容量很小,光系統就佔據了大部分。

更沒有多餘的力氣去維繫同身邊人的關係,也沒有足夠的熱情去認識新的朋友。

他說,「我很喜歡這種沒人認識的感覺。」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可嘴上是這麼說,內心卻仍然湧動著想與人交流的慾望。

他不是真的喜歡成為孤島。

事實上,他是害怕被批評、被拒絕和被誤解。

與其面臨失望,還不如從一開始就逃避。

新來的同事主動約雷米一起吃午飯,聊天。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雷米覺得感覺不錯,就對心理醫生提到了這位主動搭訕的女同事。

醫生建議他主動聯繫。

可他的第一反應是:

「我怕讓她失望。」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後來終於鼓起勇氣,想要有進一步交流。

可對方似乎並沒有這一層意思,表示了拒絕。

於是雷米便更加不再表露自己的感情。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他總是習慣給自己太多心理壓力。

一旦被批評就開始瘋狂反思自己的問題;

一旦被拒絕便沒有自信再往前邁一步;

一旦被誤解便會手忙腳亂地解釋,解釋完還擔心對方到底有沒有相信自己。

而這樣的人,其實現實中有很多。

不僅自己無法與自己相處,家人也對他缺乏關懷。

他對父母透露自己可能有抑鬱症。

而父母卻對他去看心理醫生這一行為表示不解。

甚至問出了「你沒瘋吧」這種話。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有些人的世界很小,不輕易讓別人進去。

但裝進去的東西一旦丟了,又會空出一大塊地方。

雷米的貓走丟了,非常難過。

「一開始我不想養它,可它現在離開了,我要瘋了。」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他幾乎篤定貓是被車軋死了,原因只是「它那麼小」。

就像很多人思考問題時會把預期降到低到不能再低,這樣不管最後是什麼結果,也都會在自己的接受範圍之內。

怕把事情想得太美好,到時只留給自己傷心的餘地。

醫生開導他說:

「要對生命有信心。」

其實,小貓沒有死。

它只是流浪在外,還讓米蘭妮給撿回了家。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米蘭妮,更像是討好型人格。

性格中有一種「無原則的善良」。

當她和在社交軟件上認識的男生出來約會時,對方一言不發只會傻笑。

儘管如坐針氈,卻還是不好意思離開。

硬生生地扛了一個小時。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人太好了。」

連她自己都這樣認為。

在跟前男友相處時,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男友的世界裡,無條件地配合對方,奉獻自己。

以至於在這段親密關係中徹底迷失。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所以當男友提出分手時,她甚至不知道該怎麼開口挽回。

因為自己一直以來就是去迎合對方的想法。

甚至得去迎合對方想要離開的想法。

在這段關係中,她卑微到塵埃裡。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她其實是陷在了複雜的人際關係裡。

太看重對方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要麼卑微,要麼膽怯。

接到上級指派的任務,明明有足夠的實力完成;

卻總過分看低自己,擔心搞砸,陷入過度焦慮狀態。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像米蘭妮這種性格,在現實生活中也太常見了。

不懂拒絕。

把給別人幫忙當做自己的義務,拒絕了便害怕別人以為自己不夠朋友。

不敢要求別人。

別人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還是自己做,覺得自己的求助對別人會是一項困擾和負擔。

他人的評價對自己至關重要。

懷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讓人失望。

只要出現一點小差錯,當時的尷尬片段就會在腦海裡循環播放一整天。

說到底,就是不夠自信。

雷米用「泡泡」兩字來形容自己。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夠漂亮,卻也夠脆弱、夠空虛。

這個詞在米蘭妮身上也同樣適用。

因為無法從自己設置的陷阱中走出,於是只能只能日日夜夜同孤獨作伴。

看不到身邊的人。

更不懂得如何打開心扉,真正接納。

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極其清寡孤寂的。

有同樣心路歷程的人,可以真切地感同身受。

幸好,影片後半部分是向曙光走去的。

但如前面所說。

整個過程,都絕非男女主角之間的互相拯救。

而是自己努力嘗試和自己和解,找到了在犄角旮旯裡藏著的孤獨的自我。

面對現實,走出陰影。

直到影片的最後五分鐘,已經各自向好的男女主角才終於第一次不是單純錯過。

而是有了面對面的機會。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而這正是本片最令我欣賞的地方。

沒有什麼「愛的救贖」。

很多人喜歡把自己的孤獨、消沉、不幸怪罪於整個世界。

寄希望於找到一個「對的人」或「貴人」拉自己一把,從此改變人生。

但這樣的情況,是很少見的。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痛苦,雷米和米蘭妮都深陷自己的焦慮。

又如何期冀別人拉你一把呢?

為什麼不能是你自己走出來呢?

常說「遇見對的人,就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這句話反過來便是這部影片的主題。

「找到更好的自己,才能遇見對的人。」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信息爆炸的時代,「孤獨」變成瀰漫全球的「社會瘟疫」。

不僅是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人同自己的距離也變得不可捉摸。

過分看低自我。

缺乏善良的界限,對自己委曲求全,縱容別人指手畫腳。

體諒別人,苛待自己。

可問題是,何必呢?

又圖什麼呢?

別人的喜愛不能成就你自己的幸福。

對自己足夠好,有餘力再分享給別人。

就像醫生說的:

「是時候停止這種負罪感了。」

比起「後浪」,或許它更符合現在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