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是用來感動前浪的吧


《後浪》是用來感動前浪的吧


《後浪》是用來感動前浪的吧


《後浪》是用來感動前浪的吧


《後浪》是用來感動前浪的吧


《後浪》是用來感動前浪的吧


《後浪》是用來感動前浪的吧


《後浪》是用來感動前浪的吧


《後浪》是用來感動前浪的吧


《後浪》是用來感動前浪的吧

今天b站投放的廣告《後浪》引起了許多關注。很多人覺得文案寫得很贊,正能量,很激勵。但許多Z世代覺得演講爹味十足,雞血太濃,油膩感太強。確實這種語言風格更偏向於70後80後的風格。Z世代更自我、更圈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話語體系,不想被別人代表、教化、打雞血。

就世界範圍而言,許多國家年輕人整體呈現出一種佛系、食草、御宅、無慾望的特點,不戀不婚不育主義盛行,甚至在一貫開放的歐美青年群體還出現了sex recession的現象。這是因為當前世界走入一個固化加劇的年代,年輕人的發展機會普遍不如長輩們多,奮鬥和收穫總是存在失衡,紐約東京倫敦等大城市的年輕人還揹負著沉重的生活成本壓力。在這種環境下,一些年輕人放棄了謀求向上,轉而求得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抓住一些小確幸。畢竟這個時代的物質保障還是很豐富的,而且各種低成本的娛樂載體很多,如遊戲、短視頻、推送、影視劇等,都能極大地滿足精神需求。而在此以外的更多追求則會存在投入產出不成比例的邊際效應。

在這種背景下,與年輕人的對話更應當把握年輕人的邏輯,而不應想當然地用自己時代的那一套語系。不然這種割裂的感覺只會讓人感到尷尬和生硬。甚至,leave me alone,也不見得不是一個好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