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道德經內外直解》輜重章第二十六


《太上道德經內外直解》輜重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此章教人立身處世不要為榮華富貴、財色物慾而亂心。屬外講。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為輕根:人性本來是善良的,這顆道德的重性,若不為私念物慾所蔽,那麼當由這重的道德性心來支配色身行為,便是正常合理的了。故曰這顆道心是色身之根。根即是本來之意。

靜為躁君:人的靈本來好靜,而心好浮動不安靜,心猿意馬,終日思慮妄想故曰躁。若靜能制伏好動的心,則自性自然圓明,性光當現,故靜是心之君,而心則為臣。

《太上道德經內外直解》輜重章第二十六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輜重”是軍旅之生命,老君取喻教人立身處世,不論行到哪裡,作何事情亦不可忘了自身之輜重,這輜重並不是什麼有形的東西,乃是人類本體之道德,是抽象無形的。但這無形的東西卻能左右人生的一切。君子時刻不離這輜重,就像軍隊行軍,離不開輜重一樣,等於戰無不克,達到人生行為最高善境,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即:儒之“道也者不可須臾也”。釋之“行動坐臥,念念不離”。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有道的君子,時刻都離開輜重的“道德”,雖有榮華美觀的事情排列在目前,君子以平淡之心自處,不會沉溺及為其迷惑的。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萬乘之主:指擁有萬輛兵車的君主,即今日之一國領袖。

一個明道知理的君王,不失其根,不失其君,天下事沒有不大治的道理。但,反觀老子之時代正在周朝末年之失政時期,國君昏庸無道,老君便喟然嘆道:為什麼一個身為國君的重要人物,不去繼承先王之基業,反而為了一己之私慾,把“道德輜重”丟棄,沉迷於荒淫聲色貨利之間,害生傷性,以物慾色慾為重而身為輕,故曰“身輕天下”。

《太上道德經內外直解》輜重章第二十六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慾重情濁即是失根失君的人,心平氣和即是守根守君的人,心躁動,邪氣橫生。現代之世風多尚涼薄,人心大多乖舛,縱情肆慾不能降伏,人人只知有我,專好損人利己之事,這也因為失根失君所致。

本章旨:

不能以道心用事的人,是因為私慾心太重,自性不明的人,脾氣一定浮躁不定,故三教聖人立言教人去除此二障而已。

《太上道德經內外直解》輜重章第二十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