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武術現狀分析

自從影視行業發展以來,武俠片、動作片,被不斷地搬上銀幕上,武俠電視劇也是層出不窮,動不動就飛天遁地,讓人總感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英雄

其實這些都是為了達到電影效果而做的技術處理,尤其是飛天遁地的效果,用的是吊威亞。但是很多人當初不知道這個吊威亞,只是相信影視效果,就以為那上天入地都是真的,甚至各種鼓吹傳統武術。但是不幸的是,在擂臺上,由於規則的限制和傳統武術格鬥土壤的消失,又被人各種的貶低,真的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臥虎藏龍

一部好的武俠影視劇,帶火一個拳種,例如1982年,大陸和香港合作的《少林寺》,使少林寺成了很多習武之人的天堂聖地,很多武術運動員的傾情出演,也讓國家興起了一陣“武術熱”,後來的《水滸傳》的播出也讓宋江武校應運而生,而且學費也不低;1997吳京出演的《太極宗師》,使太極拳成了一個大熱點;最近《葉問》又大火,詠春拳又成為了很多人的選擇。很多人都想學習武術,包括我在內,不過當時的經濟條件和家長的價值觀,不太認同武術,因為學武術是沒有什麼就業前途的,甚至把學武術認為是一種浪費時間。

小的時候,我也曾跟我爸爸提出過,因為我個人愛好武術,我就跟我爸說:“爸爸,我想學武術。”我爸非常武斷的就否定了我:“小小孩兒家,不好好學習,走邪魔歪道。”我就很怯懦的站他面前,也不敢看他,但是嘴裡還嘟囔著:“我想學啊。”他又氣又惱的回答我:“你就好好上學,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到時候你願意學啥學啥,我就不管你了。”

於是,就這樣,我錯過了練武術的最佳時期,所以到現在我的身體素質還是並不好的。

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中華武術從娃娃抓起

大家只要看電影和電視,很多武俠題材都離不開門派,這個門派裡又少不了少林和武當,而且裡面都有很多厲害的角色,例如文學裡,影視中武當的張三丰,少林的達摩等。而且不知不覺的“北少林,南武當”成了一個武學神話。

那武術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武術的起源

武術最開始是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打魚和狩獵,並沒有太多的技巧,後來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戰爭,加速了武術的發展,為了能夠在部落戰爭中減少不必要的傷亡,確保武力威懾和保護部落財產和女人,就有了專門的技藝切磋和教學,只要是成年男子都要學習。即使是遊牧民族,這種風格非常的明顯

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狩獵

後來原始部落建立聯盟之後,就有了專門的軍隊,武術只會在軍隊中才能學習,到了國家的建立,也是這個樣子,不過民間也是有練武術的,因為有了國家機器——軍隊之後,為了保持軍備,除了那些常駐軍以外,很多人忙時務農,閒時習武,在戰爭爆發時,就要再次的集結。

在軍隊中的作用

軍隊的武術,與現在武術是有很大不同的,這些武術沒有什麼太華麗的套路,甚至一套拳套路很短,就是幾個動作翻來覆去,但是用在單兵格鬥上是很有效的。

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操練軍隊

尤其是在戰場之上,那時生死的修羅場,如果一不留神就會一命嗚呼,所以簡單有效就是最管用的,能夠一招制敵,殺死對方就會成為軍人的最高追求,例如形意拳據說就是從軍隊中演化出來的,包括軍隊中的軍體拳,格鬥術依舊講究簡單實用。

武術的觀賞性

後來隨著社會發展,武術除了能夠戰場殺敵之外,又有了新的功能,那就是觀賞性,例如大家都熟知的“鴻門宴”,其中有這麼一個典故,叫做“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這個典故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說,范增讓項羽擺了鴻門宴,商量把劉邦給解決掉,好剷除爭霸天下的心頭大患,就在宴會開始之後,叮囑這個項莊,你去舞劍助興,有機會的話,就別讓劉邦活著離開,結果當然是沒有得逞的,否則也不會建立了漢朝。

唐朝也有個女劍客,具體不記得了,反正當時的人都稱她“公孫大娘”,她本來就非常擅長舞蹈,又懂得劍術,據說是當時劍仙“裴斐”的女徒弟,創作了不少的劍舞,尤其是以《劍器》聞名天下,而且當時的草聖,就因為看了這個公孫大娘的《劍器》,因而茅塞頓開,成就了落筆走龍蛇的絕世書法;就連畫聖吳道子也曾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年少的杜甫也曾有幸看過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在感慨萬千之下,寫成了《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這首詩非常的大氣磅礴,咱們簡單的欣賞一下。

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金慄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尤其是現在,國家級的節目上,武術已經是必不可少的表演項目,可見武術的觀賞性,不僅可以做為體育之用,也極具藝術觀賞價值。

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武術表演

道教和佛教武術及貢獻

佛教和道教的武術文化都是來自於紅塵中,因為動盪的年代,很多的軍人,甚至是朝堂的將領,因為厭倦了殺伐,就遁入了空門,帶藝出家,慢慢的在修行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武術傳給了其他的出家人,從最開始的強身健體,發展到了護法護院,防止惡人打擾這片清淨之地。

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道士練武

有人說,道教練的是內家拳,佛教練得是外家拳,其實不管哪個拳種,練到極致,都是剛柔並濟的。

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少林武僧

而且還發展性的將武術和養生結合在了一起,例如道教的張三丰創了太極拳,而佛教的達摩留下了易筋經和洗髓經。

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養生功

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武”文化,在中國來講從來不是暴力文化,它不同於西方僅僅是簡單的征服,它擁有更多的內涵,即使是孫子兵法中講,也是上兵伐謀,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發動戰爭,而且古代認為,兵者,不祥之器。

即使是發生矛盾的時候,能夠講道理解決,也是不會動手的,並非現在社會主張的“能動手儘量別吵吵”。

俠文化是從墨家演化出來的,戰國時的墨家成員不僅僅都是工程師,高級技師,而且有很多的武林高手,他們個個武藝出神入化,行俠仗義。他們不願為廟堂所用,更向往自由,遇到不平事,就會用自己的武術去解決,除惡揚善,但並不是簡單的以暴制暴,墨家子弟都貫徹“兼愛非攻”,也從來不會主動出手,他們出手的目的是為了止戈,而且還要讓受到懲罰的人心甘情願,願意痛改前非。

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墨家遊俠

即使是春秋時的儒家,也是有武文化的,它的內涵體現在儒家六藝中,禮、樂、射、御、書、數中的射,就是武文化,而且孔子也是佩劍的,武藝很高。

道教和佛教對武術發展的貢獻,中華武術的淵源及止戈為武的俠文化

孔子佩劍圖

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希望各位能夠對我們中國的武文化多多關注,也希望傳統武術能夠在新的時代再度綻放光輝。

我是一個喜歡傳統文化的人,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幫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覺得我的文章能讓人受益的話,就請點贊、收藏、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