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10年職場老鳥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01

洛林是我的同事,已經工作了10年。幹過很多崗位,目前是高級產品經理。

前些天,他微信上跟我說,他負責的一個項目做得很鬱悶。原來是他接手了一個APP的產品,但因為之前負責這個產品的產品經理已經離職。而他對這個產品並不熟悉,交接工作也是非常簡單,並沒有讓他了解到太多的東西。現在業務方提出新的需求,要求做一下調整。

而他接到這個需求後就有點摸不著頭腦,因為過往的文檔並沒有找到過多的說明。找到離職的同事問了後才知道說當時這些邏輯都是技術同事直接寫在代碼裡的,並沒有讓產品過多介入。

於是他便又找到接手這個產品的技術同事諮詢,結果這位技術同事把相關的代碼找到了並複製了出來,發給了洛林。

洛林並沒有技術背景,所以對於代碼邏輯他看得並不明白,於是他找到了我。我原來是技術出身,所以看代碼基本沒有障礙。是於看完就跟他解釋了一下,並回答了他的疑問。

問題搞清楚之後,他隨後跟我抱怨了一句:這裡面的邏輯,產品文檔裡找不到,前同事說是技術直接寫的代碼。問技術又說不知道,直接把代碼發給我,我哪裡看得懂代碼!

隨後他便把他和技術同事的聊天截圖發給我看。

看了聊天記錄我才知道,他的反應有點情緒化了。這位技術同事確實是把代碼直接截圖發給了他,但同時也附上了他的解釋,告訴他是怎樣一個邏輯。我倒覺得這位技術同事做得已經是很好了,因為他也是臨時接手負責的,之前負責這個產品的技術同事也離職了。能做到這個程度,已經是合情合理了。

但從洛林的語氣中,我看出了他的不滿。但這不滿的情緒來得有點莫名其妙,明明技術同事已經告訴了他,但為什麼還要再來問我?我想,這可能是他本身對接手這個工作存在抗拒,然後想跟我抱怨一下。

所以,這事我沒在意。


來自10年職場老鳥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02

不久後,又出了一個問題。

業務方又提了一個新的需求,要增加一個信息項用於展示。因為這個需求所要進行的改動,會涉及到我所負責的後臺系統的數據接口,也就是需要我來配合他做這個事。

於是我找到了相應的技術,諮詢可行性。得到肯定的答覆後,我便創建了一個釘釘群,把相關的人員都拉到了群裡,溝通如何對接的問題。

然而在溝通中的過程中,兩方技術卻出現了相左的意見,無法達成一致。最後我把他們的技術領導老謝拉了進來。我把事情的原委跟老謝簡單描述了一下,然後他就大概明白了。

但老謝並沒有直接做決定,而是問:能否讓用戶操作時直接做一下選擇,而不是通過後臺系統進行模糊查詢的方式來獲取這個信息項?

洛林回答說,這樣的話會涉及到APP前端的改動,且改動比較大。他希望直接從後端來解決這個問題。

老謝看了,繼續說:但是如果不是讓用戶直接操作選擇,而是系統直接模糊匹配的話會存在問題。因為如果這個用戶對應後臺有多條數據,則無法確定對應哪一條數據,任意指定一條的話又可能張冠李戴……

這時,我就直接把業務方同事拉了進來,把相關的信息同步了一下。最後業務方同事想了想,說,既然這麼做有問題,別的方案又很麻煩,那這個需求就先不做吧。

這個事就這樣結束了。

但這個時候洛林卻又私聊了我,說:老謝他就是不想做,一個這麼簡單的事都推來推去。跟他做事怎麼這麼難?

然後還把業務方最後的話截圖發了上來,然後說:看吧,他的目的到達了。什麼都不用做了。

最後還補了一句:他真不是人!

來自10年職場老鳥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聽他這麼一說,我直接就忍不住了。我說:人家老謝並不是不想做,而是覺得這樣做有問題。而他提出的問題,我覺得是有道理的。這點連我們都沒想清楚的事,但他卻能指出這其中的問題。說白了,他是在幫我們理清楚需求,我覺得人家的做事態度沒有任何問題。

然後,他什麼話也沒再說。

他的反應怎麼會是這樣的?我突然意識到,洛林身上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這個問題讓他對種種事情產生了極大的怨念,這便是——受害者心態。

03

什麼是受害者心態?

受害者心態(victim mentality),指的是人們在面對挫折和失敗時,傾向於把事情歸因為客觀環境或人力等不可控的偶然性因素,進而催生自憐心理的一種思維模式。

另一方面,習慣於將自己定位為情境中的“受害者”,逃避責任和放棄改變情境的能力,抱怨、責備,常常表現得比較消極和被動。

當我們進入受害者角色時,就會把他人或外界環境認定為“加害者”,並與之產生對立心理。並不斷地“發掘”加害者的罪證,從而達到完全撇清自身責任的目的。

如果長期處於受害者心態,會導致我們形成錯誤的心理認知,並不斷自我論證。讓溝通無法進行,致使問題得不到進一步的解決。

那受害者心態會產生哪些具體的問題呢?我總結了以下4點。

來自10年職場老鳥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1、標籤化他人,並固守偏見,無視建設性意見

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一旦認定他人為加害者時,則會給他人貼上各種標籤。如“難溝通”、“喜歡刁難”、“不是人”等等。從此不論他人說什麼,受害者都聽不進去,產生先天性的偏見。

工作上的任何分歧,都應該對事不對人。不應該把對事情的衝突上升到他人人格問題上,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在認真做事,而非故意找茬。這件事上有分歧,也不應影響到下一件事的溝通。

否則,他人的意見,即便是正確的,有建設性的也會被我們無視,從而陷入難解的溝通泥潭。

2、無視自身問題,不利自身成長

人的成長,很多時候是通過工作中任務的完成、問題的解決來實現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會讓你對問題有了新的認識,突破了自身的能力缺陷,獲得了新的職業技能,最終實現成長。

然而,如果遇到問題不懂得反思,一味地推卸給外界,則根本無法發現自身的問題,完善自我更無從談起。又如何成長?

3、習得性無助,導致問題無解

當我們習慣了這樣的做事方式後,會有一種自我麻痺的輕鬆感。因為所有的問題都不是自己的責任,並不需要自己去做什麼改變。而改變他人顯然是件不容易的事,也不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問題最終無法解決也是沒辦法的事。

這樣的思維,會在一件件事上持續固化加強。從而認定問題都很難解決,最終形成習慣性無助感,這便是習得性無助。日後遇見問題,直接放棄。

4、人際關係疏離,成為被討厭的人

他人或許並不知道我們“患”上了受害者心態疾病,但會直接認定我們的做事方式有問題,是一個不能正常溝通和協同工作的人。最終成為令人討厭的人。並對我們敬而遠之。


來自10年職場老鳥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04

一個人因為認知錯誤導致問題無法解決,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人無完人,我們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總能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無法解決的問題。

但可怕的是,錯誤認知如果得不到糾正,慢慢地會成為我們的認知習慣。以致於我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一個人一旦陷入受害者心態的沼澤,就會持續自我脆弱而不自知。問題持續性無解,工作和生活上的問題永遠糾纏著自己而無法突破。

我們努力工作,認真生活,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幸福。

我們怎麼能夠讓這樣的問題成為我們幸福生活的絆腳石呢?

05

有一本書叫《第3選擇——解決所有難題的關鍵思維》可以給我們關鍵啟示。這本書說到:

要解決最棘手的問題 我們必須徹底改變思路。第3選擇不是“聽你的”或者“聽我的”,而是尋找“我們共同的方法”。

是的,解決問題並不是零和博弈,不是非得聽你的,或者聽我的。而是尋找共同認可和接受的答案。要相信所有的問題,永遠有第3選擇,只要我們願意去思考和努力。

受害者心態,正是因為產生了“受害”和“加害”間的對立關係,而讓問題無法解決。這類人總是覺得他人就是在針對自己,就是不讓自己好過。這種自我想象、完全忽略事實的消極心態便是問題的根源。

因此,要徹底解決問題,就需要從根源上進行治療。

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不要給人貼標籤,相信人性本善;

二、停止抱怨,心平氣和地溝通;

三、嘗試傾聽,學會換位思考;

四、承認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的意見;

來自10年職場老鳥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下面我們就以上幾點進行具體的說明。


一、不要給人貼標籤,相信人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小學時背《三字經》就知道的事。沒有誰一生下來就心存惡念,絕大多數人都是善良的。

即便他人心存惡念,但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要擁有成長型思維,相信人人都有一顆讓自己變得更加完善的心。這種思維模式的精髓就是認為“人的能力、智力等是變化的,是可以拓展的”。

因此,固化地、給他人貼標籤是一種極不明智的行為。這不但無法全面地瞭解一個人,而且還會讓我們在溝通時產生刻意的偏見。對於問題的溝通解決造成了根本性的阻礙。

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不給他人貼標籤,不要把別人看成是傷害自己的兇手。

二、停止抱怨,心平氣和地溝通

遇到難題止步不前,對於有責任心的人來說,這是很難受的。我們抱怨,正是因為我們本著做成事的初心,所以這並不完全是壞事。我們大部分人在工作生活上都會抱怨幾句,這非常正常。最要不得的是“佛系”,不管成與不成,沒所謂,是你們不配合,跟我沒關係。

但物極必反。過多的抱怨很容易形成一種習慣,遇到難題就開始抱怨,總覺得誰誰誰有問題,反而不思考是不是自己哪裡沒做好。抱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針對外界,很少人會抱怨自己。這很容易就給自己一種錯覺,反覆翻找他人的問題,想來想去覺得就是他做得不對,越想越氣。

停止我們的抱怨,不要總是試圖挖掘別人的問題,而是要心平氣和地跟對方進行溝通。發脾氣、表示不滿等,這種帶著情緒的對話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增加解決問題的難度。而自己內心的抱怨就是不滿情緒的催化濟。

就像《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所寫到的:

那些覺得抱怨是理所當然的人,哪裡也到不了,只會在同一個不快樂的出發點原地打轉。我們的焦點必須要放在我們希望發生的結果上,而不是我們不要的事情 。


來自10年職場老鳥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三、嘗試傾聽,學會換位思考

與人溝通,只要人願意跟你討論,就說明人家是在幫你一同解決問題。是合作者,不是對立者。

他人給出的意見,有些時候可能跟我們的想法相差甚遠,但我們首先要做便是傾聽。傾聽是最好的尊重。

傾聽他人的想法,並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去嘗試理解他人的意見。這會給自己打開新的思考角度,更能全面地審視我們的問題,從而以更恰當合理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換位思考,讓我們具有同理心,很大程度上去除了他人”加害者“的形象,而自己也不再是”受害者“,抱怨更無從談起。

四、承認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的意見

對待問題我們之所以爭執,就是因為有不同的意見。而我們相信自己的判斷,不接受他人的意見。

但其實我們真的就是對的嗎?不一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侷限,會有疏忽,會有不同的角度。甚至在某些方面,我們並不比別人專業。我們要首先承認自己存在不足,去嘗試傾聽他人的想法、建議。很可能在不經意間你會發現,好像確實是自己忽略了什麼,他說的是對的。

過分的固執和堅持己見很容易造成自己的失誤,多聽聽他人的意見,很多時候會給你帶來新的思路和方向,更有助於解決問題。

我們不要認為,接受了別人的意見,自己就”輸“了,”沒面子“等等。我們要明白,誰的意見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事,最終是我們完成的,問題解決了。而且他人的意見讓自己受益了,這比什麼都好。

而對方也受到了尊重,心情愉悅。會覺得跟你共事是開心的,相互間的關係更融洽。


來自10年職場老鳥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06

受害者心態根源在於沒有通過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為了給自己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只能把自己變成一個受害者,將責任全部推卸到他人身上,以此來掩飾自己的無能。

當我們擁有了正確的方法後,問題輕鬆解決了。沒有問題,何來抱怨。哪裡還會有什麼受害者,自己明明就是一個成功者,享受著搞定工作的成就感。

遠離受害者心態,願我們都是一個成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