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10年职场老鸟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01

洛林是我的同事,已经工作了10年。干过很多岗位,目前是高级产品经理。

前些天,他微信上跟我说,他负责的一个项目做得很郁闷。原来是他接手了一个APP的产品,但因为之前负责这个产品的产品经理已经离职。而他对这个产品并不熟悉,交接工作也是非常简单,并没有让他了解到太多的东西。现在业务方提出新的需求,要求做一下调整。

而他接到这个需求后就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过往的文档并没有找到过多的说明。找到离职的同事问了后才知道说当时这些逻辑都是技术同事直接写在代码里的,并没有让产品过多介入。

于是他便又找到接手这个产品的技术同事咨询,结果这位技术同事把相关的代码找到了并复制了出来,发给了洛林。

洛林并没有技术背景,所以对于代码逻辑他看得并不明白,于是他找到了我。我原来是技术出身,所以看代码基本没有障碍。是于看完就跟他解释了一下,并回答了他的疑问。

问题搞清楚之后,他随后跟我抱怨了一句:这里面的逻辑,产品文档里找不到,前同事说是技术直接写的代码。问技术又说不知道,直接把代码发给我,我哪里看得懂代码!

随后他便把他和技术同事的聊天截图发给我看。

看了聊天记录我才知道,他的反应有点情绪化了。这位技术同事确实是把代码直接截图发给了他,但同时也附上了他的解释,告诉他是怎样一个逻辑。我倒觉得这位技术同事做得已经是很好了,因为他也是临时接手负责的,之前负责这个产品的技术同事也离职了。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合情合理了。

但从洛林的语气中,我看出了他的不满。但这不满的情绪来得有点莫名其妙,明明技术同事已经告诉了他,但为什么还要再来问我?我想,这可能是他本身对接手这个工作存在抗拒,然后想跟我抱怨一下。

所以,这事我没在意。


来自10年职场老鸟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02

不久后,又出了一个问题。

业务方又提了一个新的需求,要增加一个信息项用于展示。因为这个需求所要进行的改动,会涉及到我所负责的后台系统的数据接口,也就是需要我来配合他做这个事。

于是我找到了相应的技术,咨询可行性。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便创建了一个钉钉群,把相关的人员都拉到了群里,沟通如何对接的问题。

然而在沟通中的过程中,两方技术却出现了相左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最后我把他们的技术领导老谢拉了进来。我把事情的原委跟老谢简单描述了一下,然后他就大概明白了。

但老谢并没有直接做决定,而是问:能否让用户操作时直接做一下选择,而不是通过后台系统进行模糊查询的方式来获取这个信息项?

洛林回答说,这样的话会涉及到APP前端的改动,且改动比较大。他希望直接从后端来解决这个问题。

老谢看了,继续说:但是如果不是让用户直接操作选择,而是系统直接模糊匹配的话会存在问题。因为如果这个用户对应后台有多条数据,则无法确定对应哪一条数据,任意指定一条的话又可能张冠李戴……

这时,我就直接把业务方同事拉了进来,把相关的信息同步了一下。最后业务方同事想了想,说,既然这么做有问题,别的方案又很麻烦,那这个需求就先不做吧。

这个事就这样结束了。

但这个时候洛林却又私聊了我,说:老谢他就是不想做,一个这么简单的事都推来推去。跟他做事怎么这么难?

然后还把业务方最后的话截图发了上来,然后说:看吧,他的目的到达了。什么都不用做了。

最后还补了一句:他真不是人!

来自10年职场老鸟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听他这么一说,我直接就忍不住了。我说:人家老谢并不是不想做,而是觉得这样做有问题。而他提出的问题,我觉得是有道理的。这点连我们都没想清楚的事,但他却能指出这其中的问题。说白了,他是在帮我们理清楚需求,我觉得人家的做事态度没有任何问题。

然后,他什么话也没再说。

他的反应怎么会是这样的?我突然意识到,洛林身上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让他对种种事情产生了极大的怨念,这便是——受害者心态。

03

什么是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victim mentality),指的是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倾向于把事情归因为客观环境或人力等不可控的偶然性因素,进而催生自怜心理的一种思维模式。

另一方面,习惯于将自己定位为情境中的“受害者”,逃避责任和放弃改变情境的能力,抱怨、责备,常常表现得比较消极和被动。

当我们进入受害者角色时,就会把他人或外界环境认定为“加害者”,并与之产生对立心理。并不断地“发掘”加害者的罪证,从而达到完全撇清自身责任的目的。

如果长期处于受害者心态,会导致我们形成错误的心理认知,并不断自我论证。让沟通无法进行,致使问题得不到进一步的解决。

那受害者心态会产生哪些具体的问题呢?我总结了以下4点。

来自10年职场老鸟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1、标签化他人,并固守偏见,无视建设性意见

拥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一旦认定他人为加害者时,则会给他人贴上各种标签。如“难沟通”、“喜欢刁难”、“不是人”等等。从此不论他人说什么,受害者都听不进去,产生先天性的偏见。

工作上的任何分歧,都应该对事不对人。不应该把对事情的冲突上升到他人人格问题上,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在认真做事,而非故意找茬。这件事上有分歧,也不应影响到下一件事的沟通。

否则,他人的意见,即便是正确的,有建设性的也会被我们无视,从而陷入难解的沟通泥潭。

2、无视自身问题,不利自身成长

人的成长,很多时候是通过工作中任务的完成、问题的解决来实现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让你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突破了自身的能力缺陷,获得了新的职业技能,最终实现成长。

然而,如果遇到问题不懂得反思,一味地推卸给外界,则根本无法发现自身的问题,完善自我更无从谈起。又如何成长?

3、习得性无助,导致问题无解

当我们习惯了这样的做事方式后,会有一种自我麻痹的轻松感。因为所有的问题都不是自己的责任,并不需要自己去做什么改变。而改变他人显然是件不容易的事,也不是自己的责任。所以问题最终无法解决也是没办法的事。

这样的思维,会在一件件事上持续固化加强。从而认定问题都很难解决,最终形成习惯性无助感,这便是习得性无助。日后遇见问题,直接放弃。

4、人际关系疏离,成为被讨厌的人

他人或许并不知道我们“患”上了受害者心态疾病,但会直接认定我们的做事方式有问题,是一个不能正常沟通和协同工作的人。最终成为令人讨厌的人。并对我们敬而远之。


来自10年职场老鸟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04

一个人因为认知错误导致问题无法解决,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人无完人,我们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总能遇到一些不知所措、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可怕的是,错误认知如果得不到纠正,慢慢地会成为我们的认知习惯。以致于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个人一旦陷入受害者心态的沼泽,就会持续自我脆弱而不自知。问题持续性无解,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永远纠缠着自己而无法突破。

我们努力工作,认真生活,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幸福。

我们怎么能够让这样的问题成为我们幸福生活的绊脚石呢?

05

有一本书叫《第3选择——解决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可以给我们关键启示。这本书说到:

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 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思路。第3选择不是“听你的”或者“听我的”,而是寻找“我们共同的方法”。

是的,解决问题并不是零和博弈,不是非得听你的,或者听我的。而是寻找共同认可和接受的答案。要相信所有的问题,永远有第3选择,只要我们愿意去思考和努力。

受害者心态,正是因为产生了“受害”和“加害”间的对立关系,而让问题无法解决。这类人总是觉得他人就是在针对自己,就是不让自己好过。这种自我想象、完全忽略事实的消极心态便是问题的根源。

因此,要彻底解决问题,就需要从根源上进行治疗。

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不要给人贴标签,相信人性本善;

二、停止抱怨,心平气和地沟通;

三、尝试倾听,学会换位思考;

四、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的意见;

来自10年职场老鸟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下面我们就以上几点进行具体的说明。


一、不要给人贴标签,相信人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们小学时背《三字经》就知道的事。没有谁一生下来就心存恶念,绝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

即便他人心存恶念,但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拥有成长型思维,相信人人都有一颗让自己变得更加完善的心。这种思维模式的精髓就是认为“人的能力、智力等是变化的,是可以拓展的”。

因此,固化地、给他人贴标签是一种极不明智的行为。这不但无法全面地了解一个人,而且还会让我们在沟通时产生刻意的偏见。对于问题的沟通解决造成了根本性的阻碍。

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不给他人贴标签,不要把别人看成是伤害自己的凶手。

二、停止抱怨,心平气和地沟通

遇到难题止步不前,对于有责任心的人来说,这是很难受的。我们抱怨,正是因为我们本着做成事的初心,所以这并不完全是坏事。我们大部分人在工作生活上都会抱怨几句,这非常正常。最要不得的是“佛系”,不管成与不成,没所谓,是你们不配合,跟我没关系。

但物极必反。过多的抱怨很容易形成一种习惯,遇到难题就开始抱怨,总觉得谁谁谁有问题,反而不思考是不是自己哪里没做好。抱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外界,很少人会抱怨自己。这很容易就给自己一种错觉,反复翻找他人的问题,想来想去觉得就是他做得不对,越想越气。

停止我们的抱怨,不要总是试图挖掘别人的问题,而是要心平气和地跟对方进行沟通。发脾气、表示不满等,这种带着情绪的对话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而自己内心的抱怨就是不满情绪的催化济。

就像《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所写到的:

那些觉得抱怨是理所当然的人,哪里也到不了,只会在同一个不快乐的出发点原地打转。我们的焦点必须要放在我们希望发生的结果上,而不是我们不要的事情 。


来自10年职场老鸟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三、尝试倾听,学会换位思考

与人沟通,只要人愿意跟你讨论,就说明人家是在帮你一同解决问题。是合作者,不是对立者。

他人给出的意见,有些时候可能跟我们的想法相差甚远,但我们首先要做便是倾听。倾听是最好的尊重。

倾听他人的想法,并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去尝试理解他人的意见。这会给自己打开新的思考角度,更能全面地审视我们的问题,从而以更恰当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换位思考,让我们具有同理心,很大程度上去除了他人”加害者“的形象,而自己也不再是”受害者“,抱怨更无从谈起。

四、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的意见

对待问题我们之所以争执,就是因为有不同的意见。而我们相信自己的判断,不接受他人的意见。

但其实我们真的就是对的吗?不一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局限,会有疏忽,会有不同的角度。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并不比别人专业。我们要首先承认自己存在不足,去尝试倾听他人的想法、建议。很可能在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好像确实是自己忽略了什么,他说的是对的。

过分的固执和坚持己见很容易造成自己的失误,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很多时候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我们不要认为,接受了别人的意见,自己就”输“了,”没面子“等等。我们要明白,谁的意见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事,最终是我们完成的,问题解决了。而且他人的意见让自己受益了,这比什么都好。

而对方也受到了尊重,心情愉悦。会觉得跟你共事是开心的,相互间的关系更融洽。


来自10年职场老鸟的咆哮:他真不是人!


06

受害者心态根源在于没有通过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只能把自己变成一个受害者,将责任全部推卸到他人身上,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无能。

当我们拥有了正确的方法后,问题轻松解决了。没有问题,何来抱怨。哪里还会有什么受害者,自己明明就是一个成功者,享受着搞定工作的成就感。

远离受害者心态,愿我们都是一个成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